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作者是论文的第一任编辑

已有 1946 次阅读 2021-9-7 11:25 |个人分类:编作交流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作者是论文的第一任编辑

 

这个题目看似不讲理,其实有几分道理。

 

作者是论文的第一任编辑,虽然这个编辑无法署名。他无法同时署名作者和责任编辑。编辑撰文,在自己的期刊发文的,一般也是由其他编辑做责任编辑。如果是主编在自己主编的期刊发文,不知道最终负责的责编是谁? 这,暂时不在本文的考察之列。

 

作者是论文的第一任编辑。这个无名编辑往往是很敬业的,经常会利用休息日、节假日、出差的间隙,修改和完善论文。他发送到(报社、期刊社、出版社)编辑手里的论文,尽管在有些编辑眼里就是无法居住的毛坯房,实际上也是经过了作者的精心编辑加工的。有的作者用心良苦,甚至发送了留有修改痕迹的论文给编辑看。也许不是故意的?编辑收稿后,一般是全盘接受作者的修改,然后再进行新一轮的编辑加工。 很明显,这已经是第二轮的编辑加工了。

 

作者作为自己论文的“之父”、“之母”,99.99% 都是很上心的、很用心的、很细心的。当然,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不排除好些很“厉害”的作者,由于疏忽、由于疲倦、由于忙碌等,在论文里出现了明显的疏漏,甚至,有些回头客作者,在第二、三次投稿时仍然出现第一次投稿时存在的格式、参考文献等比较明显的问题。这样的老作者,恐怕是初次发表论文后,就觉得告一段落了,不再细看自己的论文,不比较论文原稿和问世时的文本差异。诚然,编辑部一般会在发表论文时请作者确认稿件的修改,一般会在修改的地方用红色字体强调一下;可是确认后的有些删除、改动等,是无法体现出来的;也有些时候,未经作者确认、稿件修改后就见报了。这时候,还需要作者再次敬业一下:逐字逐句比较一下论文的初稿和最终见刊稿,不忽略编辑加工的心思。

 

也有的作者,我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投稿时严格按照样刊稿件的格式提供文本(比如文字分两栏排版),比如把作者照片、课题编号、作者简介等,都排在了首页。看起来,为编辑加工提供了便利;实际上呢,由于字号、字体、分栏等因素,原稿到了编辑手中,到了加工的时候仍然需要调整,反而在剪贴中增加了出错的概率。

 

作为第一任“编辑”的作者,最好是在投稿前后,都看看目标报纸、期刊、出版社的成品,悟出自己的待改进之处。磨刀不误砍柴工。看起来重读自己的文章花费了时间,实际上事半功倍。我认识一个工科院校出身的记者,由于某种机缘,大学一毕业就进入了宣传部门做干事(主要任务就是采写稿件);他的妻子是中学语文老师, 起初还不断从他的文章初稿里“捉虫子”,后来就越来越“失望”了。我看到过他谈写稿体会的文章,他就是每发表一篇文章,哪怕是百字简讯,都会对照自己的原稿,看看编辑改了没有?琢磨编辑为何那样改。时间久了,他的文字水平,当然越来越稿。后来他成了一家报社的编辑,“在办公室是编辑、出外是记者”,他既编辑、又写作,已经出了好几本书。

 

这样的作者兼编辑,几乎是天天在写作、天天在琢磨、天天在进步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奇了。

 

作者是论文的第一任编辑,虽然无需达到职业编辑的文字要求,努力完善稿件总是对的;正如职业编辑也要经常写作,避免眼高手低,避免眼熟手生,经常体验作者写作的感觉雨甘苦,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样。

(籍利平,2021-09-07,写于北京海淀)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5-1303208.html

上一篇:白露下的牵牛花
下一篇:我展示的十本书
收藏 IP: 114.64.2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