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淀,进入了雨季。
我坐在上层公交车上,透过淋湿车窗的水帘,欣赏夏日的京城风光。五彩缤纷的雨伞,几乎遮蔽了宽阔的人行道。行驶的车流,不断激起飞扬的水花。这是和平安详的水花,水花里没有消散的硝烟。
刚刚阅读一位开国少将(后来成为上将)的回忆录,很自然地联想起——六十八年前的大别山潇潇春雨。“潇潇春雨”这四个字,就出自这部回忆录对大别山春雨的描述。
当时,他是一位师长。
这个师里,有不少北方士兵,都是从太行山东麓的解放区入伍的。
那个即将度过二十周岁生日的高个子北方青年,刚刚抖落淮海大战的烟尘,就在短暂休整后,随着队伍一起进入大别山。他所属的炮兵连,装备是八二迫击炮。携带装备行军,在泥泞中行进,绝不轻松。所幸,那匹后来成为烈士的大青骡子精神抖擞,和战友们一起行军。爱惜战友——战士们没有把所有的负担都安置在青骡子的后背上。
徒步行军的战士,难保不在湿漉漉的田埂上、山坡上滑倒,弄得浑身是泥。积水开花的地方,一准是有战友倒下。不过,没有关系。他们会乐呵呵地,从泥水里爬起来,整理军容后,继续前行。春雨是及时的义务清洁工,一身泥,很快就被一身雨水冲洗干净了。
急雨中,战士们............
如果有写日记的条件,他一定会记下二十岁生日的情景。他是上过高小的,虽然由于早婚而辍学。这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的小知识分子,也算是携笔从戎了。戎马倥偬的间隙,魂牵梦萦的还是太行山东麓的故乡,是父母妻女。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按理说,可以不参军的。可是,当时的村干部思想偏激,极力提高村子里适龄青年的参军率。于是,未满十八周岁的他成了1947年3月入伍的那批八路军。当年6月,小半岁的堂弟也进入了行伍,并且和他在同一个支队里。现在,在同一个步兵师了。行军中的偶然相遇,让他们喜出望外。可惜,无法畅谈。堂弟也是弟兄一人,前线吃紧,老区的子弟就源源不断地穿上了军装。(戎马生涯结束后,他们经常在一起聊天.......)
偶尔,大别山的春阳也会露出笑容。可惜时间不会太久。湿漉漉的军衣刚刚干燥,太阳就躲到了云彩身后。雨,又浇了下来.......
二十周岁生日之后,潇潇雨歇,征衣未干。他就和战友们一起来到长江边。可能是在望江县),准备加入过大江的百万雄师之行列了。这次千里穿越大别山,大约花费了二十多天时间……。
相对于激烈的战斗,行军是轻松的军事行动。这次穿越大别山的行军,主要威胁还是来自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后勤给养的匮乏。
行军、驻扎、战斗,休整,行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1 08: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