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两千不务正业时的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qitang

博文

民族音乐学者做些什么?

已有 2592 次阅读 2016-4-25 00:53 |个人分类:音乐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民族音乐学者做些什么?

                                       

                                   Gregory Hanson(格里高利·汉森) 撰文 海瑞两千 译

      民族音乐学者(ethnomusicologist)研究、分析特定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民族音乐学是一跨学科领域,它把人文学科中几个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编织在一起,尽管对音乐及人类学的研究,也常常是这项工作的中心。这门学科的典型特色主要表现为:它是一种田野调查及其发表的混合体。民族音乐学者多跻身于高等教育机构,但有的则在音乐和文化产业部门工作。

   在这一领域,大多数工作的中心任务是田野调查。民族音乐学者试图考察:诸音乐传统在其原始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文化语境中的表现。在这一考察的过程中,民族音乐学者特别关注的是:音乐的构成及因其被表演、被倾听、被体验而系于音乐的意义。

  许多情况下,民族音乐学者进行田野调查只是作为一个参与性的观察者,因而就成了一个与作为研究对象的音乐文化有关系的人。在短期的田野调查期间,民族音乐学者最重要的职业责任之一就是:若非绝对必要,须避免使文化体验的涵义错位。所有观察成果,都或多或少对那个被研究的系统做了某些改动,然而,一个有职业道德的民族音乐学者应该努力把这种可能的影响缩减到最小。

   田野调查期间收集到的信息,为民族音乐学者提供了用以对某个具体的音乐传统或音乐社群构建学术分析的原始材料。这个学科的成员,往往会用到几个不同学科的立论手段,诸如:被某些人类学家用来表达意义的深度描写、像某些社会学家专注阶级、身份、财富以及权力那样认真专注其细节。文化理论通常也被用来做语境化的研究,并用来解释音乐在各种既定文化境况下的作用。

   通常,民族音乐学者都是依附某个学院或大学来开展工作的。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承担一定数量的教学任务。这个领域的研究生,主要担负助教,为资深更高的民族音乐学者提供分级服务和其他方面的支持。民族音乐学的教授多是给一群研究生和本科各班级授课,而人们往往期待他们直接指导研究生并肩负其所在院系的其他管理职责。

   许多正在从事民族音乐学工作的学者,也在学术界任职,但这个领域中的位置并不在象牙塔之内。民族音乐学者可能会为音乐产业工作,运用他们的技术为那些新生的艺术人才确定其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他们也会从事音乐批评或者成为独立学者。

 

原文参见:http://www.wisegeek.com/what-does-an-ethnomusicologist-do.htm



作者Gregory Hanson(格里高利·汉森),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与民族音乐学系(Department of Folklore and Ethnomusicology, Indiana University)教授。

发表论著有:

  1. From the Guest Editors ,[2000]
  2. An Interview with Henry Glassie, [2000]
  3. An Interview with Richard Bauman ,[2000]
  4. In Memoriam: J. Russell Reaver (1915-2002) , [2004]
  5. Review of 'Healing Logics: Culture and Medicine in Modern Health Systems' (Brady), [2004]
  6. Review of 'Torching the Fink Books and Other Essays on Vernacular Culture' (Green),[2004]

       等等

               ——译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07975-972513.html

上一篇:在小号上如何实现双吐(How to Double Tongue on Trumpet)
下一篇:传统低音手风琴左手和弦组合方法
收藏 IP: 124.236.17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