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ar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art

博文

“三无”科学家 | 从居里夫人到屠呦呦,科学家到底需要什么?

已有 7236 次阅读 2015-10-23 15:13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令国人欢呼雀跃。而在荣光背后,却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疑问,尤其是屠呦呦本人一无博士学位、二无留洋背景、三无院士头衔,被称为 “三无”科学家,尤其引人深入思考。


其实,一百多年前的居里夫人也是一个“三无”科学家:在她190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前,一无学术职称(既非教授也非副教授),二无正规实验室和足够的科研经费,三无院士头衔(即使在获奖之后也没有被法国科学院接纳为院士)。


居里夫人后来在接受美国女权杂志记者麦隆内夫人采访时,回顾自己科研之路的艰辛:“我们(指居里夫妇)差不多花了四年时间才取得了在化学方面所要求的那些科学证据,证明了镭确实是一种新元素。如果我有足够的研究条件,做这同样的事情也许只需要一年。” “我们没有钱,也没有合适的实验室。要做的事情很多,又很艰难,却得不到其他人的帮助。一切简直就是白手起家”。








玛丽9岁时,母亲因病去世,这一打击使玛丽陷入深深的忧郁之中。小时候的玛丽生性胆怯,幸亏父亲很会教育,知道如何辅导孩子



16岁的玛丽期待着更高的教育,然而因为当时家境窘迫,她只好远离华沙到一个农场主当教师,业余组织了一个识字班,冒险采用波兰语课本教育村里的孩子,村民们都很感激玛丽。也是此时,玛丽发现自己的兴趣在数学和物理学,并立志将来去巴黎学习


居里夫人是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她的重大成果是发现了两种新的具有放射性的元素钋和镭,并分离得到了金属镭,在物质的放射性研究方面做出了具有开创性的突出贡献。


玛丽和她的两个女儿:伊伦娜(Irene Curie,1897—1956)和伊芙(Eve Curie,1904—2007)。玛丽不舍得放弃自己热爱的科学研究工作,当她在实验室的时候,女儿就由她们的祖父照看


科学家真正需要什么?


居里夫人的科研任务确定后,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接着便是数年的按部就班的辛苦的提炼工作。按理说,具体的提炼操作并不无太多的创新,在科学研究的探索意义上说,不应该有太多的困难。然而居里夫人正是在这种不该有太多困难的工作中遇到了一般科学工作者大概难以克服的来自科学之外的困难:“我们差不多花了四年时间才取得了在化学方面所要求的那些科学证据,证明了镭确实是一种新元素。如果我有足够的研究条件,做这同样的事情也许只需要一年。”她和他的丈夫,“我们没有钱,也没有合适的实验室。要做的事情很多,又很艰难,却得不到其他人的帮助。一切简直就是白手起家”。

居里夫人的这番话表明她并非如以前我所读到与有关文字竭力要向人们树立的那种绝无怨言的“高大全”科学家形象,她其实有许多的抱怨。然而,我正是在她写的关于她丈夫和自己的两个传记中读到不少这样的“怨言”,才读懂了居里夫人为何一再推辞写自传,竭力呼吁“在科学事业中,我们应该关心的是事,而不是人。”一个社会,如果非要一位“高大全”的人才能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那么,这个社会的结构就一定存在着重大缺陷,就一定正在埋没甚至扼杀未能有幸脱颖而出的许多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创新人才就不能成为常态,而是一种侥幸的偶然。成功者不过是献身一项事业的许多人中的少数幸运儿。事实上,居里夫人“对于我们的体力是否总能经受住如此严重的考验也没有把握。”


居里夫人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证书


我们这个喜欢在事后锦上添花的社会,在给突然发现的取得重大成果的科学家和其他为国家和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献上鲜花,把它们拥为名人的时候,回味一下居里夫人在《居里传》中写下的不少这样的“怨言”是有教益的。

她抱怨了物质条件:“我们可以想象,一位热忱无私的学者,全部身心埋头于一项伟大的研究,可是一生都受到物质条件的掣肘,最终也未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该会留下多么大的遗恨啊!这个国家有她最优秀的儿女,是她最大的一笔财富,然而他们的天赋、才能和勇气竟然遭到荒废,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深深的痛惜。”

在这方面,她甚至具体提到了职位升迁和薪水太低要为日常生活操心的烦恼,引用皮埃尔·居里的话说:“无论什么职位都自己去谋取,这是多么令人难堪的事情啊。我实在不习惯这种做法,它会使人道德败坏。我向你说起这些就心烦。我觉得,纠缠进这一类事情中,不时会有人来向你传闲话,简直再没有别的事情比这更能摧残人的精神了。”

她还抱怨了有缺陷的传统教育制度,指出:“有人认为他(皮埃尔·居里)反应迟钝,他自己也以为自己头脑慢,而且常常也这么说。但是我认为这种看法并不完全对。在我看来,他在成人之前,必须思想非常专注地思考一件事情才能得到一个精确的结果,对于他来说,打断自己的思路或者改变自己的思路来适应外部环境是非常困难的。显然,这种人只有因材施教才会在将来有大的发展。然而,公立学校显然一直未能针对具有这种智力特点的人提供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而具有这种特质的人其实要比通常人们偶尔会注意到的多得多。对于皮埃尔·居里来说,他没有能够成为某所学校的一名优秀学生倒是值得庆幸,他的父母别具慧眼,能够看出他的困难所在,避免了让儿子接受很可能会毁掉他今后发展的那种传统教育。”

即使在她和她丈夫功成名就,获得了令人羡慕的殊荣时,她也有抱怨:“好事也带来了许多烦恼。获得诺贝尔奖使我们成为公众人物,大量应酬搞得毫无准备也不善于应酬的皮埃尔·居里不胜其烦。来访的人不断,天天都收到大量信件需要处理,还有许多约稿和演讲邀请,所有这些都是既费精力又要占用很多时间的事情。皮埃尔·居里为人宽厚,不愿意拂逆别人的好意和要求。他同时又明白,如果总是这样盛情难却,他的身体必然会被拖垮,他的宁静心境和研究工作也一定会被打乱。”并引用皮埃尔·居里的话说:“人们请我写文章和作讲演,如此过不了几年,向我提出这些要求的人就会惊讶地发现我们再没有干出任何事情。”

对于法国政府在他们成名之后给予的优惠,居里夫人没有“感恩”,反而将之奚落为“迟到的改善”。


居里夫人在美国接受访问


1921年,居里夫人应麦隆内夫人(M M.Meloney,1894—1961)之请,携女儿前往美国领取由美国妇女为之捐赠的1克镭。前排左起:麦隆内夫人、伊伦娜、居里夫人、伊芙。也正是麦隆内夫人一再建议居里夫人撰写《自传》并为之写了一个生动的序言


科研人员需要的不是“迟到的改善”


上面提到的居里夫人所抱怨的一百多年前科学工作者面临的种种烦恼,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也不能幸免。

徐迟早年所写的陈景润的故事,与其说是一位有才华的数学家的成功经历,不如说是一株生命力几被摧残殆尽的侥幸存活的小草。现在普通民众最敬佩的农学家袁隆平,据有关报道,也要“尽量使自己避免卷入复杂的人事纠葛,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经历了无数次人为或非人为的实验失败,忍受着历次政治运动中的人格侮辱,才最终取得成功。”

改革开放以后,对研究人员的同研究工作无关的要求和干扰大为减少,但是由于社会,特别是某些科学管理人员不知道科学创新需要怎样的条件,阻碍创新的“好心”管理实则干扰的措施仍然不少。比如说,对科研人员的那种记工分式的所谓“量化”和“细化”的业绩考核,那种“官本位”的等级制,就是典型的不懂得科学研究规律的“管人”而不是“管事”,不仅最不公正,最让科学家在精神上受到折磨,还诱导出许多本质上属于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


前排左起:伊伦娜、居里夫人、德比尔纳(Andre Debierne ,1874—1949)。德比尔纳和居里夫妇一起进行放射性研究,1899年从沥青铀矿中发现放射性元素锕(Ac)。在皮埃尔去世后以及后来在镭研究所的岁月里,他一直是居里夫人的忠实朋友和同事。1910年,他们一起分离出纯净的镭



居里夫人在美国镭工厂与技术人员交谈。她在美国以极大地兴趣参观了一家最大的镭工厂,工厂中使用的提炼方法仍然是居里夫妇当初建立的,只不过装置比实验室中的更大而已


那么,研究人员需要什么呢?

需要的是对研究工作过程的支持,而非取得成就之后的“迟到的改善”。需要维护他们专心一意从事研究工作的环境,那就是居里夫人所希望的尽量少些“来自外界的种种干扰”,使他们有一个宁静而安详的工作环境。

居里夫人的抱怨也是“迟发的怨言”,对于她自己已经毫无意义,而是在提醒社会应该认识到对于科学研究这一创新事业应负的责任。她写道:“为了维持我们的家庭和科学研究,我们必须心无旁骛,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当然,给我们造成麻烦的那些人一般都是出于好意,但是他们不明白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在这种意义上,《居里夫人文选》这本书中的原始博士论文以及她所写的居里传和自传,就不只是青年科学工作者值得好好阅读,我们整个社会,尤其是对我国科学事业负有管理责任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教益。(文/王鸣阳)


巴黎著名的先圣祠(Panthéon)前身是Saint-Genevieve的教堂,1791年议会决定在此安置对法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伟人灵柩。如卢梭(Rousseau)、伏尔泰(Voltaire)、雨果(Victor Hugo)等都安葬于此。1995年4月,居里夫妇遗体迁入此地。居里夫人凭借其骄人成就而有幸成为安息在这座法国圣堂内的首位女性



在巴黎镭研究所的小花园里,竖立着居里夫妇的铜质头像


读这些书,让您离科学更近些


《居里夫人文选》

(法)玛丽·居里 著,胡圣荣,周荃 译,王鸣阳 校



《居里夫人文选》一书收录了首次译成中文的居里夫人博士论文,居里夫人自传,居里夫人写的居里传,居里夫人两次获诺贝尔奖的授奖词和获奖演说,还有居里夫人的中国学生回忆录。书中配有大量插图和图注。这些插图展现了居里夫人的家庭环境,童年、少女生活,失败的初恋,艰难的求学,美满的婚姻,慈母之爱,丧夫之痛,寡居后的绯闻,艰苦的研究,伟大的成就,公众明星,社会影响以及为培养中国学生而作出的种种努力。还配有荣获第16届奥斯卡奖七项提名的《居里夫人》电影光盘。


《科学的旅程》(珍藏版)

(美)雷·斯潘根贝格(Ray
Spangenburg),

戴安娜·莫泽(Diane
Kit Moser) 著

郭奕玲 陈蓉霞 沈惠君 译



本书写作角度新颖,在创作理念上区别于传统的科学史图书。它不是简单的书写“资料的历史”,即什么时候、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情;而是将观念变革的过程和思想发展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它揭开被科学辉煌成就遮蔽了的真实历史,它展现的科学史是一部由“正确”与“错误”、“成功”和“失败”共同编织的历史。本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进行科学教育的前所未有的优秀图书。


《自然科学的历程》

韩锋 著


本书重点探索科学家的心路历程,描绘出一幅科学发展长河的生动全景图;本书不以流行的“西方中心论”为主导,而是将中西方科学发展进行平行比较,充分肯定东西方在探寻和把握自然规律的道路上作过的艰巨努力及其各自的贡献。读者可以在轻松的故事中畅游,领略科学大海的浩瀚和瑰丽,享受科学的美与智慧,同时获得新鲜的启示:人类的智慧是怎样走到今天这个样子的?我们的精神还将能够升华到一个多么高的境界?


《物理学之美》

杨建邺 著



《物理学之美》从浩淼的物理学历史中,寻找最有典型意义的物理学理论发现的过程,深入浅出地分析在不同时代,物理学家对物理学之美的观点,探讨他们如何利用自己的审美判断来建构物理理论,以及他们的困惑和成功。作者杨建邺综合分析不同时代物理学之美的演变和进化,最后得到物理学之美的最高层次:数学结构美。《物理学之美》史料丰富,行文自然流畅,整体归纳性强,加上数百幅珍贵图片,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


《美妙的数学》

吴振奎 著


伟大的科学家狄拉克说过:"数学中的美,是一种无法付诸定义的特性,比艺术中的美具有更多的内涵,却难于为数学学习者领会。" 《美妙的数学》以数学实例揭示数学潜在的规律,同时探索用美学原理指导数学创造和发现的途径。全书分成数,形,曲线,抽象,无穷等专题板块,图文并茂。书中配以彩色插图、资料链接和名人语录。全面展现数学的丰富文化及其内在的美妙。可以引导读者去欣赏数学美,发现数学美,研究数学美,创造数学美。

【本期编辑:陈静、吴卫华】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499505-930372.html

上一篇:居里夫人为什么被法国科学院拒之门外?
下一篇:音乐家发现了天王星,你信吗?
收藏 IP: 124.205.189.*| 热度|

3 陈冬生 杨正瓴 刘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