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vi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avier

博文

[转载]从古老生物被膜样品中挖掘微生物资源 | 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

已有 722 次阅读 2023-12-25 22:2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微生物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和最多样化的生物类群,在天然产物的开发中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由于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局限性等,绝大部分(99%)的微生物不可被培养,这对微生物资源的挖掘提出了更大挑战。本文基于一项探索古人类牙齿表面重建的微生物基因组中潜藏的天然产物的研究,将前沿技术特点与微生物生态学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开发环境微生物资源的研究方向。

J Lu, W Zhang TheInnovation创新 2023-12-25 00:02

古老生物-640.jpg

图1 基于时空多维度结合以及创新技术方法开发微生物资源


微生物具有丰富的物种和功能多样性,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微生物能够产生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在天然产物开发中具有巨大的潜力。绝大多数环境微生物的不可培养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微生物资源的开发。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等新技术的发展,不可培养微生物DNA中蕴藏的资源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对来自古代人类样本的牙菌斑生物被膜进行了宏基因组学分析,将自然微生物群落中的资源追溯到了更远的时间尺度,使资源的开采不再局限于“活”的微生物。据此我们认为,人类已经有足够的能力从地球上更多的地区探索潜在有用的古老微生物DNA。根据已有知识,北极地区的永久冻土很可能保存了更加古老的DNA,并且可能携带了比牙齿生物被膜中微生物DNA更丰富的信息。

除了时间尺度,人们逐渐认识到从海洋广阔的空间中开采微生物资源也是开发新生物制品的一个有前景的策略。得益于采样技术发展和采样设备的改进,目前科学家到达了多个以前未被触及的地点采集生物样本,如超深海带、热液喷口和两极地区。然而,这些样品孵化的研究成果当前主要聚焦在微生物的环境适应机制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由于对样品质量要求更高,从这些极端环境中开发微生物资源仍然具有很大挑战性。为突破样品质量的限制,可通过开发单细胞测序技术,从微量样品中捕捉和重建极端环境中细菌基因组;而分析技术的发展,例如基于机器学习开发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也将助力微生物资源的开发;最后,作为宏组学技术的“宿敌”和替代方案,培养当前未培养的微生物仍然是必要的,因为它既能促进“开采”,也促进“生产”,可谓“菌体在手,产物我有”

简而言之,地球微生物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有待开发,微生物资源探索中挑战和机遇并存。时间和空间多维度的结合以及技术方法的创新,将使得人们对天然产物的探索和发现永不停息。


总结与展望


拓宽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使资源的开发不再局限于常规环境中“活”的微生物,这赋予了人类更多发现新资源的机会,同时也对采样方法和检测技术带来更大的挑战性。单细胞测序技术、机器学习以及富集培养实验等方法可能有利于人们克服这些挑战,而这些技术的应用对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能力要求。


责任编辑


顾一帆  北京工业大学

梁小龙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本文内容来自The Innovation姊妹刊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第1卷第2期以Commentary发表的“Microbial resource mining from ancient biofilms” (投稿: 2023-05-22;接收: 2023-07-08;在线刊出: 2023-07-28)。


DOI: https://doi.org/10.59717/j.xinn-geo.2023.100018


引用格式:Lu J., Fan S., Ding W., et al., (2023). Microbial resource mining from ancient biofilms. 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 1(2), 100018.

原文链接:https://www.the-innovation.org/article/doi/10.59717/j.xinn-geo.2023.100018


扫二维码|查看原文

image.png


作者简介


image.png

卢 洁,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海洋生物被膜微生物资源的计算与开发。作为第一作者发表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参与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期刊论文。

image.png

张伟鹏,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海洋生命学院教授,独立PI。担任山东微生物学会海洋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微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The Innovation和iMeta青年编委。研究方向聚焦海洋生物被膜(Marine Biofilms)组学与代谢,内容包括生物被膜细菌多样性,群落组装机制,物质代谢特点以及微生物资源开发。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iMeta、Microbiome、mSystems、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Molecular Ecology、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1篇,其中多篇为ESI高被引、亮点或封面论文。共发表论文93篇,引用3500多次,H指数35。


往期推荐

预防战略生物资源流失的首要任务

► 点击阅读

“节能降碳利器”生物质能多元利用模式

► 点击阅读

持续优化生态系统恢复 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 点击阅读

“十年禁渔”能否挽救长江的生物多样性?

► 点击阅读

国家植物园:全球植物多样性保护的观察哨和排头兵

► 点击阅读

植物多样性保护——人类可持续未来的保障

► 点击阅读

地球之巅的植物精灵

► 点击阅读

竹藤:基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 点击阅读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有效保护了吗?

► 点击阅读

微生物分类学大变革: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 点击阅读

全球塑料际微生物生态风险

► 点击阅读

深渊地质、环境与生命之谜

► 点击阅读

地震调控深渊海沟微生物分布和埋藏

► 点击阅读

同(海)床异梦:南海海马冷泉生物群落具有高度特异性

► 点击阅读

为什么土猪肉更好吃:肠道菌群来帮忙

► 点击阅读

大型真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正迅速涌现

► 点击阅读


科学网—[转载]泛血管医学时代,好医生的胜任力评价将走向何方?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语言模型助力科学研究的第N种可能:解析现实世界中的配送路线优化问题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大语言模型助力遗传病分子诊断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解析催化剂表面再构机制来调控催化性能 |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科学网—[转载]深层组织健康监测新方案:可穿戴柔性光声贴片 |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科学网—[转载]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发展基于生态系统质量管理的新型生态经济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新冠紧急状态结束,挑战仍在继续 |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科学网—[转载]多功能量子点点亮与重塑巨噬细胞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不平等城市高温负担阻碍气候公义及可持续发展目标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基于对环芳烷的双极性近紫外圆偏振发光材料 |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科学网—[转载]外量子效率达到35.2%的高性能红色延迟荧光材料 |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科学网—[转载] RXR—核内外双重调控肿瘤发生的关键因子 | The Innovation Life

科学网—[转载]容错拓扑量子计算的原理性验证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 First Impact Factor: 32.1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Medicine 创刊 | Volume 1 Issue 1 Live Now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创刊 | Volume 1 Issue 1 Live Now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 创刊 | Volume 1 Issue 1 Live Now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Life 创刊 | Volume 1 Issue 1 Live Now


科学网—[转载]探索饮食、益生菌和肿瘤免疫治疗之间相互作用的新兴范式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电荷调控:增强疫苗免疫效力的新方法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将社会神经科学融入自主驾驶人机交互行为理解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高分辨率卫星观测助力解决水文研究新难题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人工冬眠是科幻还是科研?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时空深度挖掘,AI赋能城市计算新时代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理解区域气候变化中更复杂的多维相互作用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黑洞燃料的直接观测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从地底到深空:核天体物理实验帮助解开古老恒星中元素产生之谜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智能无人集群威胁将至,如何防御和对抗?|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肠道干细胞逆行:结直肠癌预防的新启发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揭开人体膜解剖的神秘面纱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填充观测天文学的参数空间

科学网—[转载]漫漫“长征”路之艾滋病疫苗研发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末次冰盛期气候塑造了中国陆生脊椎动物功能多样性格局及群落系统发育结构

科学网—[转载]载人深潜视野下的克马德克海沟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新一代智能避障:仿生视觉模拟助力安全驾驶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神经髓鞘脂质-神经信息传递的马其顿防线

科学网—[转载]大亚湾实验发布中微子振荡最精确测量结果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 太阳爆发活动的数据驱动模拟

科学网—[转载]绝缘量子材料中的热霍尔效应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人工智能:科学研究新范式 | The Innovation


The Innovation 简介

扫二维码 | 关注期刊官微

期刊-640.png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来自全球55个国家;已被139个国家作者引用;每期1/5-1/3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196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1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含39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EI等数据库收录。2022年影响因子为33.1,CiteScore为23.6。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

期刊官网:

www.the-innovation.org

www.cell.com/the-innovation/home

期刊投稿(Submission):

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

商务合作(Marketing):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image.pngimage.png

The Innovation 姊妹刊

image.png

The Innovation

image.png

image.png


期刊标识

期刊标识-640.jpg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我们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我们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我们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我们一路同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497842-1415333.html

上一篇:[转载]泛血管医学时代,好医生的胜任力评价将走向何方? | The Innovation
下一篇:[转载]强厄尔尼诺爆发助推2023-2024年全球表面温度破纪录及其衍生气候危机 | Innov. Geoscience
收藏 IP: 180.77.226.*| 热度|

3 刘朝峰 何潇 张一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