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ntinY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entinYue

博文

李世煇先生与对我的关心

已有 4612 次阅读 2016-5-3 21:11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李世煇先生与对我的关心

岳中琦

李世煇先生,北京市人。1932年出生。赴朝鲜志愿军战士。高级工程师。1958年-1963年在哈军工桥梁工程专业学习。1963年毕业后,在工程兵科学研究设计院工作,参与和主持了近百项地下岩体空间工程。在工程实际与理论分析和总结基础上,他提出了“典型信息法”假说。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90年-1999年,聘任为上海大学兼职教授。多年来,他一直是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根据多年工程实践,他撰写了《隧道围岩稳定性系统分析》岩土专著。此书在1990年10月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之后,他又撰写了46万5千字的《隧道支护设计新论—典型类比分析法应用和理论》岩土专著。此书在1999年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ISBN7-03-007053-4)。在82岁高龄时,他又撰写了33万字的《科技原创苦旅》和31万8千字的《传承·超越》两本学习与探索专著。这两本书在2014年1月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ISBN978-7-80257-594-3和ISBN978-7-80257-593-6)(图1)。特别地,在《科技原创苦旅》中,他指出:“科学技术管理体制的”一条腿走路“的弊端,是造成中国科技人才近亲繁殖、思想和知识结构的趋同性,这是当代中国创造力枯竭的重要因。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龙门山发生了地震大灾难。在当夜临近24点,李老先生在新浪网李世煇博客上,满腔悲愤地发表了“地震预报专家欲哭无泪:今天的强震有人预报”的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db4f101009nu9.html。介绍了他的地震预报老朋友在4月30日对这次强地震的预测情况。时间就快到了汶川地震大灾难8周年纪念日了,我特别撰写这篇博文,介绍一下李老先生和他对我的关心,以表达感谢之意。

2010年6月6日,在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朋友的介绍和引导下,我去了李老先生的家,拜访了李老先生(图2)。他的家是位于复兴路南边的西翠路旁一个大院内,是北京无电梯经典六层单位排楼住房的一个小单元。单元房屋内的家具和用品,与我在北京见到的很多前辈工程师家的情况基本相同,一样的简朴、干净和实用。在交谈中,我体会到,老先生关心国家的长治久安,关心中国人原创的思想、理论和技术,关心汶川地震灾难,关心地震预测预报。他详细地询问了我对汶川地震的极高压天然气成因研究与发现。他向我介绍了以钱学森领军的系统科学体系。它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强调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以研究复杂系统。我们交流、畅谈的很愉快、很投。我收获很大。当时,我称呼他为李老师,他却坚决不同意,坚持要我称他为李先生。他认为,我们是朋友关系。

之后,我就时常与李老先生电话和电邮联系和交流。有时,也再去他的家看望他。每次,他和他夫人总是热情欢迎、认真接待、精心交谈,体现了宏大的北京人的儒家思想与境界。

2011年4月29日上午,我应邀前往中囯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访问。在那里做了一场“日本311大地震与天然气的相互关系”的学术报告。地震预测研究所位于北京复兴路与玉泉路之间,离老先生家不远。他和他夫人都亲自到了预测研究所,听了我2个多小时的报告。报告后,他的夫人还亲自照相给我们合影留念(图3)。

在第二天早上10时14分,我收到了李老先生给我的电邮。他在电邮中写道:祝贺您的重大科学发现,应该说是在地学史,以至在自然科学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现。听到这样高水平的报告是一种享受和幸运。”“看来您是抓住了地震、海啸、火山等地球物理现象的根本层次的原因。这与其他层次,如板块运动、地质构造、以至最低层次矿井塌陷、水库引发地震等,并不矛盾,层次不同而已。可以构成一个体系。”他也建议我要用中英文抓紧发表相关研究的论文,一篇论文恐说不清楚,似分别以中、英文专著发表为好,以利同行关注与扩大影响。这真是让我极为感动!

特别地,在2014年发表的《科技原创苦旅》专著第五章“当代中国人若干科学技术原始创新简述”的第六节(第168页 – 176页),他认真详细地介绍了我提出的极高压天然气地震成因理论。他把我位到当代中国人,这也真是让我极为感动!他在文章中点评到:“岳中琦从事地震研究,提出极高压天然气地震成因理论,有一个显著特点,这就是调查研究力求系统、周密,在全面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逐步深入,抓住要害。也就是说,在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主要矛盾,应能解释所有的、包括所谓次要的、往往被忽略的复杂的地震现象。岳中琦的这一特点,与钱学森所概括的:“实际上,毛泽东思想的核心部分就是从整体上来认识问题,把握住它的要害。这是指导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正是我们研究复杂性问题所必需的。”[1]不谋而合;这也正是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整体观察,悟性体认”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2010年6月6日,同李老先生认识和交往以来,再次、多次聆听他的教诲,再次、多次阅读他的本专著,我总是感到,他就是又一位被鲁迅先生在1934年称之的中国的脊梁http://baike.baidu.com/view/753340.htm

[1]钱学森,《创建系统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84页。


20165月320:32写成于香港大学黄克競楼办公室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40687-974629.html

上一篇:科学技术发明易与自然规律发现难
下一篇:再游未名湖
收藏 IP: 147.8.134.*| 热度|

9 蔡小宁 赵建民 吕洪波 李雪 张家峰 qzw ypxin guhanxian chaij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7: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