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跃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飞跃

博文

[转载]跨学科对话:推动元宇宙中的科学、技术与哲学研究

已有 2532 次阅读 2022-1-20 08:37 |个人分类:博客资讯|系统分类:博客资讯|文章来源:转载

跨学科对话:推动元宇宙中的科学、技术与哲学研究


“元宇宙中的科学、技术与哲学”跨学科工作坊在线举行。本次工作坊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思与言小组、《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及《哲学分析》编辑部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四十余所高校学者参加此次工作坊。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一个时隔30年的概念成为时下各行各业热议的焦点,引发人们对科技前景和未来人类社会遐想。本次工作坊的召开为哲学界反思“元宇宙”,推动哲学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就“元宇宙”展开跨学科对话提供了交流平台,也为社会公众对于元宇宙的基本内涵、现实状况,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冷静思考提供了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


image.png

与会学者合影


  开幕式由厦门大学哲学系王晓阳教授主持,他对本次工作坊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各位专家、学者和同仁的到来表示欢迎。《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胡志强教授表示,哲学应该力争在“元宇宙”技术发展中发挥自己的重要力量。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王飞跃研究员作题为《平行智能:孪生-元宇宙-灵境的智慧科技之DAO》的报告,他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历史性地回顾了元宇宙概念的由来和相关技术的发展过程,指出出版于1990年的《镜像世界》(Mirror worlds)是元宇宙的技术源头。王飞跃认为,元宇宙本质上是一个形而上学世界,而从工程学上讲,元宇宙是物理空间、赛博空间、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人工世界整合在一起的社会物理网络系统(CPSS)。在元宇宙中,“描述”机器人、“预测”机器人和“引导”机器人将与现实世界中的个体实现人机结合、虚实结合和知行合一。他认为区块链技术是构建元宇宙的技术核心,元宇宙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安全、有保障、可持续、能感知、服务于人且智能的”6S世界。


  东华大学张怡教授作题为《元宇宙的本体论指向》的报告,讨论了“元宇宙”的含义、本体论承诺、感觉性存在的本体论追问等几个问题。张怡认为,“元宇宙”是分布式智能沉浸在虚拟环境中产生的感觉性存在,并在交互条件下形成了社会性。对感觉性存在的本体论追问,张怡认为元宇宙的本质是信息空间,并给出四个结论:第一,元宇宙不可能离开物理载体而单独存在;第二,两个物理载体的属性如果存在着物理意义上的不可分辨性,那么载体之上随附的元宇宙现象也是不可分辨的;第三,元宇宙具有多重实现现象;第四,元宇宙作为计算机生成的计算世界,一定存在着无法表征的现象。


  中山大学翟振明教授在《元宇宙之我见》的报告中首先介绍了由他主导的人机互联体验项目。他提出当今基于原子世界的技术趋于稳定,但比特世界突飞猛进,原子世界正在逐渐被改造成互联网的一个终端。他认为由软件主导的元宇宙具有非空间性、兼容性、共享等特征。元宇宙是一个虚实无缝融合的世界,它的技术基础是由虚拟现实(VR)和物联网联结的扩展现实(ER),人们在虚拟空间就能对物联网中各种对象进行监控和操作。翟振明提出个体界面原理和群体协变原理,认为人工生成的体验在原则上与自然体验不可分别。


  北京理工大学薛少华副教授以罗塞塔和巴别塔为隐喻,从“元宇宙”的基本涵义出发,讨论了横亘在现实世界与“元宇宙”之间的鸿沟,以及可能沟通现实世界与“元宇宙”的脑机接口技术。他认为,“元宇宙”概念是指基于一系列数字技术集合,通过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混合交互、互相影响而形成一种全新社会形态,我们目前早已身处其中,它引发了一系列人类文明数字迁徙的问题(数字难民、认知体验、宗教伦理等)。 根据新近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等期刊研究成果,人类极有可能使用脑机接口技术,在“元宇宙”中实现听觉、语言、行动、视觉、记忆、情绪等信息的交互。


  闭幕式上,山西大学江怡教授回顾了四场报告的主要内容,认为此次工作坊推动了对元宇宙本质的哲学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刘晓力教授认为,此次工作坊敢于冒险,敢于对不确定未来发出哲学的声音,哲学有必要跟进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并对其进行哲学反思。华南师范大学陈晓平教授认为,本次工作坊是对科学前沿的回应,“元宇宙”概念尚未清晰明确,哲学能够作出自己的贡献。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74-1321785.html

上一篇:平行掘进:基于ACP理论的掘-支-锚智能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
下一篇:[转载]《指挥与控制学报》7卷4期网刊目录发布,敬请关注
收藏 IP: 219.137.18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