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一点缠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nthon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博文

清华学科建制发展与新时代的清华精神

已有 5313 次阅读 2012-4-25 12:55 |个人分类:科教评论|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清华, 学科建设, 百年, 校友会

博主按:去年是清华百年校庆,各地校友会纷纷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我所在的清华康州校友会和纽约校友会都以论坛的形式纪念母校百年。我平时因为对校史和高等教育比较感兴趣,承蒙组织者厚爱,在两个论坛上都做了关于母校学科发展演化方面的演讲。后来一直想把讲稿整理一下,但一直未能成文。清华101年校庆将至,又翻出一年前在纽约的讲稿,终于下定决心将其笔录下来,遂成此文。

清华学科建制发展与新时代的清华精神

在“清华百年庆,纽约百言堂”论坛上的演讲

2011年5月21日

王晓明

(第1页)
各位校友,大家上午好!刚才三位的演讲都非常精彩,晓红老师对清华历史的回忆,马老师对协和精神的解读,以及Morgan对中美文化的探讨,都让我学习到了很多。跟三位相比,我属于小字辈,见识阅历都不多,在这里纯粹属于班门弄斧。只是我对高等教育有些兴趣,所以拿出一些话题,跟大家探讨一下。

(第2页)
在我开始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两个网站。一个是水木BBS的世纪清华版,很多热心的清华校友在这里讨论清华发展的问题,我的不少观点也是从这里讨论、学习得来的。再一个是我的博客,在一个叫做科学网的地方。科学网很有意思,最近清华校庆,这里谈论清华的文章也很多,而且,以骂清华的居多。为什么骂呢?这个咱们回头慢慢说。

(第3页)
既然说到清华的学科建制,咱们就先回顾一下清华学科发展的历史。我们知道,清华是1911年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正式建立大学部是1928年,当时有文理法三个学院。工学院建立的比较晚,1932年才成立的,当时有土木、机械和电机三个系。这个时代背景是什么呢?是国民政府所谓的“黄金十年”的时间,当时经济发展还是可以的,而且国内的工业慢慢开始发展起来有一定规模了,这个时候,也需要培养我们的工科大学生了,于是,清华工学院就应运而生了。

在这之后,我们知道,有抗日战争,西南联大的故事,这段时间属于非正常时期,我们就不多谈了。回到北京以后,这时候清华已经基本上建成综合性大学了,但是1952年,我们知道,有个所谓的院系调整,把清华变成了所谓的“多科性工业大学”。这里面还有个故事,其实这个“多科性工业大学”,还是蒋南翔校长争取来的。院系调整的原方案是把清华变成土建类专门学校,把其他院系都迁出去,迁到一半蒋校长来上任了,说不能这么胡搞,至少得把完整的工学院给我留下,但是已经不太来得及了,像石油工程系、航空工程系这些已经都迁走了,只留下建筑、土木、机械和电机四个系,跟32年初建工学院的时候差不多,当然文理法都不存在了。

蒋校长之后又建了若干学科,当然都是围绕着“多科性工业大学”来建的。这些学科的成立,基本上也都是迎合了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比如水电这是经济发展需要,工程物理、工程化学和工程力学主要是国防需要,无线电电子学、精仪、自控、计算机这些主要是二战后开始走入大规模应用阶段的学科,也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这段时间,也是体现清华学生螺丝钉精神的一段时间,清华学生在国家发展的各个岗位上都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文革咱们就不说了,没有太多学科发展的故事。改革开放之后,在工科方面,新建了汽车、环境、材料、工业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建筑技术、航空航天等学科,同时,又向综合性大学进发,重建了理学院、法学院和人文学院,有新增了经管、新闻、美术、生科和医学学科。这个过程中,也有很重的时代背景。比如环境工程,材料工程,原来没有那么重要,但是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变得重要起来,清华也要适应这个变化作出改变。再比如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们不单单是需要工程师,还需要其他方面的人才,比如经济管理,比如法学,清华也随之有了新的学科。

总之,这里可以看出,其实清华的学科发展,都是有时代大背景在里面的。这也是很正常的,高校和高等教育,都不可能脱离了现实社会而成为空中楼阁。

(第4页)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清华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起变化。比如,学制从6年变成5年又变成4年,同时,必修课比重下降,选修课比重上升,跟学生更多的自由度。总之,是一个从苏式教育向美式教育转变的过程,是一个从给人吃鱼到教人打渔转变的过程。我们现在来看,说是教人打渔比给人吃鱼更好,但是如果放回当时那个年代,是这样的嘛?一个快要饿死的人,你是给他一条鱼吃,还是教他去打渔呢?在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就是优秀的螺丝钉,这个时候,产生大量有思想但是基础不牢的毕业生,在社会上,能受到欢迎么?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现在更需要创造型人才,同时,用人单位也有耐心给新人一定的培训时间,这个时候,从苏式向美式的转化,也就自然而然了。

其实,还是那句话,大学的发展,不太可能超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待续,下一段将把清华和耶鲁做一简要对比)

附件:
论坛日程

Brochure Final_2.pdf

演讲稿1-4页

Tsinghua NY Forum - 1.pdf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61-563421.html

上一篇:活见鬼了。。。科网又一个bug?
下一篇:凑热闹说两句王庆根
收藏 IP: 72.88.235.*| 热度|

14 刘立 吕佳龄 盖鑫磊 骆小红 杨秀海 肖重发 曹聪 吕海涛 刘洋 朱丽红 刘进平 赵明 陈小斌 neilchau

发表评论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