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gao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ugao012

博文

纪念王宝灿老师

已有 1421 次阅读 2023-10-6 19:49 |个人分类:人文思考|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王宝灿老师于2023910日上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逝世。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布的讣告说,王宝灿(1931-2023) 1958年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工作至今。他早年指导的博士研究生龚文平、陈沈良在第一时间写了纪念文章[1,2],回忆跟随导师学习和研究的时光,还有王宝灿老师对他们学术生涯的影响。

时间回到1988年,我也差点成为王宝灿老师的博士研究生。我当年工作的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启动在职博士生培养工作,研究室、研究组的领导王康墡老师和谢钦春老师推荐我报考华东师范大学,导师为王宝灿教授,定于当年9月入学。但后来事情发生了变化,国家海洋局又决定派送前往英国留学,在中英技术合作项目资助下攻读海洋学博士学位。王宝灿老师得知后,一再鼓励我留学取得成绩,在与他的交往中,充分感受到他的诚恳和豁达。

文革结束的时候,王宝灿老师已经45岁,但他即使在不利条件下也始终没有放弃,写于1978年的论文第四纪时期中国海岸线变迁的探讨[3]就是一个佐证。该文以近14000字、7幅插图的篇幅,探讨第四纪海面变化与岸线动态的关系。当时,我们现在熟知的第四纪海面变化曲线尚未建立起来,而他集成沿海钻孔数值,指出岸线位置对海面变化的区域性响应还受到地壳构造活动、沉积盆地演化、陆源物质供给、海岸动力过程等因素的影响,尝试量化海、陆相地层的时空分布格局。王宝灿老师的论文代表了他在科技资料严重受限背景下的思考结果,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改革开放时代带来了学术发展的机遇,王宝灿老师辛勤耕耘,完成了学术著作《海岸动力地貌》[4]和《海南岛港湾海岸的形成与演变》[5]

《海岸动力地貌》试图阐述不同时间尺度的水动力过程与海岸地貌的关系。海岸动力地貌学是华东师范大学研究者对“Coastal morphodynamics”所做的诠释和表述[6]。在西方国家的学术体系中,地貌形态动力学(Morphodynamics)是与沉积物动力学(Sediment dynamics)相联系的,沉积物的输运和堆积过程是地貌变化的机制。而在传统地貌学框架中,地貌形态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海岸地貌的时间尺度上,外营力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对水动力条件的关注,反映了海岸地貌研究的殊途同归趋势。王宝灿、黄仰松在本书中首先介绍海岸带浪潮流特征,然后阐述代表长时间尺度的海面变化作用,最后分析水动力条件与基岩海岸、砂砾质海滩、堡岛-潟湖体系、河口-三角洲体系、泥质海岸、红树林和珊瑚礁海岸地貌的相关性。这一研究方向对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乃至其他科研机构的研究者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王宝灿老师带领他的研究生们长期研究海南岛海岸地貌,其成果总结于《海南岛港湾海岸的形成与演变》一书。王宝灿、陈沈良、龚文平、林卫青、徐元等5位作者分区域刻画了环岛地貌特征,从动力地貌视角阐述琼州海峡、河流三角洲、基岩海湾、潮汐汊道和沙坝-潟湖体系、砂质海滩、火山海岸、珊瑚礁的波浪-潮流输沙和沉积物冲淤过程及其对地貌演化的影响,最后一章重点分析了海岸侵蚀的主控机制和人类活动影响因素。本书在海南岛环境研究中是基础数据集成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在科研进程中,王宝灿老师与研究生们建立了健康、良好的合作关系。多年后他指导的学生们经常谈到从他那里得到的教诲,他们的研究基础扎实、研究方向务实、科学问题具体而明确,的确是有师承的。王宝灿老师对科普写作也倾注了热情,《开拓"埋藏信息",研究全球环境演变》[7]和《三亚南山海岸地质地貌奇观的生成与演变》[8]是其代表作。

王宝灿老师那一代人是被文革耽误的一代,学术研究上受到了明显影响,但他始终追寻自己的研究目标。他长期从事野外工作,在艰苦条件下采集来之不易的第一手数据,然后通过国际合作和基础研究,将自己的成果转化为海岸带港航、土地、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和工程原理。从基础研究前沿的角度,我们千万要记住他的成就是在什么样的工作条件下取得的。20191112日,俞世恩书记邀请王宝灿老师来到新河口海岸大楼给实验室人员做院史报告,他回顾河口海岸学科发展历程,提到1958年为天津塘沽新港扩建工程而沿海河口到黄河口段做野外工作时的情形,在无棣县的工作条件异常艰苦,用水靠牛车运,吃薯面饼,交通靠盐沼中的步行,用小帆船、六分仪定位完成水文观测;他说道,正是这样的精神,才能解释何以在师范大学里会发展出河口海岸学。现在,国重室的工作条件已经完全改变,但科研工作要有追求、有热情、有目标,要克服困难,这一点是相同的。

本着这种精神,王宝灿老师时刻关注国重室发展。2016108日,俞世恩书记和我一起邀请王宝灿、沈焕庭、虞志英、刘苍字老师共进午餐,听取他们对实验室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的意见、建议。王宝灿老师首先表示对学校批准成立海洋学院的支持,其他老师也一致表示海洋学科的建设早就应该推进,因为这是支撑国重室发展的重要学科。

201861日,学校老教授协会组织退休教师开会,提出崇明研究建议。王宝灿老师第一个发言,建议应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对径流、海水入侵、长江口分叉格局变化的影响。接着多位老教授纷纷发言,提出潮区界变化、北支淤积过程、河口沙岛之间的相互作用、岛屿岸线安全、河口旅游规划、水源地保护、历史数据再分析、岸线侵蚀防护、水道稳定性等问题,对实验室人员扩大研究视野很有帮助,也提醒实验室管理层应高度重视数据资源,进行数据资料编目、复制存档、电子数字化、共享制度建设等工作。

201811月,国重室整体正式搬迁至闵行校区新河口海岸大楼,老教授们对中北校区的河口海岸大楼的未来非常关心,因为这座大楼承载着全体人员的共同记忆。1128日上午,校领导前来参加河口所老同志座谈会,听取意见,会议在中北校区河口海岸大楼201会议室举行。仍然是王宝灿老师首先仗义执言。他说道,从最艰苦时代开始,大家晕船、泥滩,测流、取样,所获的历史数据很珍贵;关于自然资源的开发,我们的河口研究是以同甘共苦的精神支撑的;国重室的研究方向要提升,老同志们至今仍在工作,希望在大楼内保持一个学术交流的场所。这个发言代表了大家的心声。受到他的感染,我当时也发了一个言:校园里的每一处景物,都有历史的积淀,为了保护实验室人员的共同记忆,在中北校区河口海岸大楼留下陈吉余先生及其率领的研究团队的工作场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学校应该把它当成一个文化遗产来保护。

我的记忆之中,国重室老同志在河口海岸大楼201会议室的最后一次聚会是在2019110日,那一天的会议由俞世恩书记主持。与以往一样,我介绍实验室近况之后,请各位老同志发言。王宝灿老师这回提出的建议是提高仪器设备利用效率,实验人员要掌握应用,了解科学问题。这是他考察最近搬迁到新大楼的功能实验室之后产生的想法,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实验室管理中存在多年的问题。

王宝灿老师已离我们而去,但他对学术的不懈探索、对学生的深切关爱、在艰苦条件下坚持追求卓越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注释

[1] 详见:龚文平, 纪念我的博士导师王宝灿教授, 2023911.

[2] 详见:陈沈良, 教师节痛失导师, 2023914.

[3] 王宝灿, 1978. 第四纪时期海平面变化与我国海岸线变迁的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 62-75.

[4] 王宝灿, 黄仰松, 1989. 海岸动力地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71pp.

[5] 王宝灿, 陈沈良, 龚文平, 林卫青, 徐元, 2006. 海南岛港湾海岸的形成与演变.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15pp.

[6] 陈吉余, 王宝灿, 虞志英, 主编, 1989. 中国海岸发育过程和演变规律.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55pp.

[7]王宝灿, 1993. 开拓"埋藏信息",研究全球环境演变. 科学, 44(3), 35-37.

[8] 王宝灿, 陈春华, 王道儒, 2008. 三亚南山海岸地质地貌奇观的生成与演变. 北京: 海洋出版社, 38pp.

 

(写于2023912日,106日修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36082-1404904.html

上一篇:江苏海岸环境与生态保护的绿色方案
下一篇:《海洋与人类社会》前言
收藏 IP: 180.111.27.*| 热度|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