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gao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ugao012

博文

我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采访

已有 4846 次阅读 2018-6-21 17:11 |个人分类:科研管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技日报》记者发来短信,要求采访关于科学精神、“圈子”现象和科研管理问题。于是,我准备了以下谈话要点:(1)科学精神可概括为弄清事实、理顺逻辑。为此要发展新理论、新技术。(2)拥护一个理论而集聚起来的一群人称为学派,学派是科学界的正常现象,也是健康的。但以非科学目的集聚的人群称为帮派或团伙,他们把争夺名利作为自己的第一任务,科学本身反而是次要的,因而是不健康的。(3)如何扶持学派、遏制团伙,是管理问题。鼓励新理论建立和新技术发展,给科研人员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支持,是扶持学派;只用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引用次数来考核,是给团伙提供营养。拉帮结派、近亲繁殖、学术不端等是后一种管理机制的派生现象。

       6月14日,电话采访进行了约30分钟。记者通知说要将采访材料整理后发表,我提出,既然是关于科学精神问题的讨论,最后的文档要以讲理、意思准确的形式发表。我建议的论述顺序是:

     (1)科学精神的实质是讲求事实、理顺逻辑。

     (2)科学界本来有“学派”,即一个理论框架下聚集一群人,其共同支持的是某个理论而不是某个人。不同学派会有对立,学派间的竞争和交流是健康的,争鸣有利于厘清事实。

     (3)“宗派”则不同,它以个人关系好坏来决定立场,无视学理。宗派意义上的“圈子”是与科学背道而驰的。

     (4)从科学规律来讲,研究能不能取得成果并不在团队规模。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系统论奠基人维纳也告诫过人们,大工程、大团队,管理不当就会陷入泥潭。

     (5)宗派的形成是管理机制不当提供养料所致。考核人员时只数论文篇数,看影响因子,算引用次数,会把科研往沟里带。世界顶尖大学最关心的科研内涵,一是建立新理论,二是发明新技术,以便实现更好的观测、采集更好的数据,使事实更加清楚。

     (6)科研评价中还有评奖问题,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科学社会学》一书中分析奖励的功能时提出,奖励是对发现权予以承认,除此之外的奖都是变味的,会成为人们追逐名利的对象。

       此前,我给科研管理部门提出了题为“基础研究要抓理论、抓技术,强化成果转化源头”的建议,可以从中看出以上论述的出发点,现展示如下:

  

       基础研究的成果要讲究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但最近一些年,我们似乎忘了这一点,评价基础研究,讲论文篇数、讲影响因子、讲引用次数,使考核日益庸俗化。研究人员忙于对付数字指标,发表了大量堆砌数据、报道案例的文章,这样搞下去,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影响长远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好的基础研究成果产生,成果转化就失去了源头,只能采用别人的成果转化,或者用别人的成果来转化。

       基础研究应该回归本意,在高校和基础研究机构,要构建实验、计算机模拟、理论分析三支队伍,既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又相互合作,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以完善和建立新理论、发展新技术为目标。对研究者的考评内容也要转到这上面来,提高人们做高品位研究的积极性。

       具体而言,基础研究是针对系统行为特征、相关过程和控制机理、以及获取和处理数据的技术。研究的结果是建立科学理论,它是否成立不依赖于案例,但可以案例来说明。对研究者来说,所做的研究是否导致了新理论的建立、或者只是为原有理论提供了一个案例?有没有发展提高数据采集效率、采集过去从未采集过的数据的新技术?弄清这些问题,就能准确评价研究的水平。

       有了真正的基础研究成果,再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就能转化为生产力。在这一方面,政府管理的要点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相关人员的利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36082-1120181.html

上一篇:《计算机模拟时代的科学》解读与评述
下一篇:台湾海岸地质考察记
收藏 IP: 112.64.119.*| 热度|

3 史晓雷 吕建华 刁承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