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的困惑与NP理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yu2205 平常心是道

博文

为什么要译读图灵的论著? 精选

已有 8121 次阅读 2018-5-20 12:58 |个人分类:图灵论著专研与精译工作群|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与人文, 中西文化, 图灵的论著

最近在“AI伦理和社会群”和大家分享译读图灵的文章“计算机器与智能”。

对于译读图灵的论著(图灵论著专研与精译工作群告白书),有网友质疑:“不要迷信图灵,中国古人未必比图灵差,我也不喜欢这群只讨论西方科学。”

关于“图灵检验”,有网友问:“三斤玉米里有几斤π (圆周率)?  图灵机如何检验?如果图灵机不能严格检验,那么就没有必要再通过相信图灵检验是检验机器是否拥有智能的唯一标准。”

这样的质疑和问题中实际上涉及到二个具有普遍性质的“大问题”:

1,如何看待西方科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AI热潮中的关系?

2,如何理解图灵关于AI的工作,如“图灵检验”?

对此,我们初步回复:

1,如何看待西方科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AI热潮中的关系?

西方哲学的主流从其起源古代希腊哲学到存在论的理性主义,再到对形而上学批判的非理性主义,都是对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以客观性方式的理性化研究,其哲学的主要表达和研究方式就是“语言”。然而,无论是理性主义或非理性主义的西方哲学都难以克服“存在者的存在”这种自我缠绕的理性困境。

对于“学习”,西方文化传统重在知识,“学”在致“知”,从苏格拉底的“知识就是美德”到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学习(study,learning)主要是指知识(包括关于人的知识)的学习,虽然知识的学习于人是不可或缺的,知识的积累和进化是人类文明最主要的组成部份和动力,但片面强调这种知识性的学习也会产生对人自身主体性的困惑。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没有一门如西方哲学这样的学科理论,中国传统学术活动也不以理论和逻辑形式见长,“大象无形”是“中国哲学”的表现方式,“天人合一”是“中国思想”的实践理性,存在是人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历史的今天”是存在与存在者的一致性,所以就不存在“存在者的存在”这种自我缠绕的理性困境。

对于“学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与“习”是不可分的过程,子曰:“学而时习之”, “学”之于人,“习”之于己,谓之“习得”,强调了个人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学习”就是个人的主体过程,使知识、人性融为一体。

我们认为,“科学与人文”与“中西文化”这两种“两种文化”交汇互补,是人类应对这个大转折时代的挑战的基础,基于这个理念,在人工智能基本问题研究中,我们提出“智能哲学”的研究,旨在研究人的智能和人工智能之间复杂的层次关系。

“智能哲学”的研究承继了西方工具理性和西方人文学术理论的基本框架体系,跨越了科学与文化这两种文化的鸿沟,并把中国文化中人的内在性本质和超越层次的中国思想融入西方学术思想的严谨体系中,找到从图灵机、判定问题、人工智能之间内在的一致性和层次性,把图灵提出的“模仿游戏”模式发展为智能哲学的基夲理论研究和试验模型。

西方工具理性的精粹就表现在算法理论中,而正是图灵卓越的工作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理论的基础以及机器与人之间的智能关系的基本思想,所以译读图灵的论著具有追本溯源的深刻意义。

2,如何理解图灵关于AI的工作,如“图灵检验”?

为研究“机器智能”,图灵在“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中提出“模仿游戏”,被后人简化为“图灵检验”。

图灵开篇就提出“模仿游戏”,并解释“模仿游戏”的意义:

-我建议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机器能思维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需先给出术语“机器”和“思维”的定义。虽然可以用尽可能反映其普通用法的方式给出,但是这种方式是危险的,因为很难摆脱像用盖勒普调查那样的统计方式得出的“机器能思维吗?”的结论及意义,显然这是荒谬的。因此,我不是试图给出这样的定义,而是提出另外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和原问题紧密相关,而且是用相对不含糊的词语表达的。

此处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指“模仿游戏”,是图灵继“图灵机”之后最重要的思想。

也就是说,图灵不是停留在概念性研究“机器思维”中,这种常见的讨论和争执只会陷入各抒己见的主观争论,很难有建设性的实际结果。

图灵的工作和文章基于理论、逻辑与技术上的能行性的结合,他总是以一个创造者的身份去建设性、构造性地研究问题,他的这种一致性贯穿在他所有的工作和文章中。

图灵这篇奠基AI文章中提出的“模仿游戏”这样一种实验性的方法,去揭示人的思维与机器思维之间复杂、缠绕的层次关系,其最后一章对“学习机器”的一般性原理和方法做了阐述,对今天的以“机器学习”为主流的人工智能的理解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这是“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的目录:

1,模仿游戏

2,对新问题的评价

3,游戏中的机器

4,数字计算机

5,数字计算机的通用性

6,主要问题的对立观点

7,学习机器

所以,我们不是“迷信图灵”,而是远远没有懂得图灵,。。。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22490-1114882.html

上一篇:关于AI的对话(随园,2018/4/16)
下一篇:拉马克的故居游记-达尔文、拉马克与进化论
收藏 IP: 82.246.87.*| 热度|

7 汤茂林 蒋迅 郭景涛 彭真明 陈小润 姜咏江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