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毛忽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大毛忽洞 自留地是桃花源,只种颜色不耕田。 点击 【博文】 看分类目录 邮箱: lishchlishch@163.com;lishchlishch@gmail.com

博文

人才观和科技观:慈禧太后是“洋为我用”的先驱

已有 5296 次阅读 2010-10-20 11:56 |个人分类:以前和现在|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科技观, 人才观, 慈禧太后, 洋为中用

人才观和科技观:慈禧太后是“洋为我用”的先驱

从现在的CCTV(电视剧)知道,慈禧太后特别喜欢看戏。

慈禧太后曾经说过:我大清朝的一级戏子(以前称演员为戏子)都是难得的人才,不像我的那些一品大员,要多少有多少。

慈禧太后对待西方的科技,也与众不同,采取了“洋为我用”的实用和科学态度。

慈禧太后和武则天一样,特别强调手下的男人们要崇拜儒家的孝道,并且严格要求手下的大臣们要从骨髓里和灵魂深处孝敬和忠于自己(老佛爷)。“老佛爷”是慈禧太后的一个儒家名号。慈禧太后虽然拜佛念经,但是并不信仰佛,因为慈禧太后经常杀人,慈禧太后也不亲自信仰什么儒教。慈禧太后也是能自己跳出儒教而推行别人而实践儒教的政权家。

慈禧太后最先把摄影技术引入中国。

信奉儒道的男大臣们认为:摄影不过是洋人的奇技淫巧罢了,甚至他们认为所拍摄的照片,非目睛之水,即人心之血,愚昧地以为拍照就是摄取人的魂魄。

慈禧太后则不然,只要爱好,管它奇技淫巧还是“摄取人的魂魄”。

背景阅读:

来源:环球网历史 时间:2010-01-15 10:04:00

    摄影技术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光绪十二年(1885),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将自己请来的德国人来兴克为他拍照的相片,呈送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慈禧看后大开眼界,便跃跃欲试,也想见一见这西洋景。可是在一些昏聩的老臣看来,摄影不过是洋人的奇技淫巧罢了,甚至他们认为所拍摄的照片,非目睛之水,即人心之血,愚昧地以为拍照就是摄取人的魂魄。直到光绪二十九年,曾在西方研习过摄影术的勋龄奉旨进宫,携带刚运回国的全套照相器材,专门为慈禧太后拍照。勋龄的妹妹容龄曾任慈禧御前女官,她回忆说:有一次,慈禧问我姊妹俩会不会照相,她想在画像之前先照几张相,从外边找人来照相不很方便。我母亲说:她们两人不会照相,奴才勋龄会照相。慈禧说:那很好,明天就让他进来给我照相,照出相来好让柯姑娘照着画。’”勋龄曾自述:光绪年间,勋龄及两妹追随先母,同侍宫闱,凡慈禧太后之御照,莫不由仆一人所摄。故宫博物院有一本光绪二十九年(1902)七月建立的慈禧太后《圣容账》,记载她为次年七旬庆典拍摄照片的情况。同时有她身着各种服饰、摆出各种姿态的照片30多种100多张,并有玻璃片底版。 

  勋龄是德龄公主的哥哥,他以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出身、优雅英俊的气质被选入宫中成为慈禧的御用摄影师,慈禧的很多传世照片都是出自他手。对于对容貌挑剔的慈禧来说,选中他为身边的摄影师还是不排除有对勋龄气质欣赏的原因。德龄、容龄、勋龄三人幼年留学法国,两姐妹回国之后被慈禧封为御前女官,德龄后来嫁给一个美国人,旅居海外,写了很多关于紫禁城生活的书,在当时轰动一时。德龄不仅姿容绝伦,而且还从国外带来了许多洋玩意,启迪了慈禧对新生活的向往,德龄、容龄做过慈禧御前英、法等文的翻译,勋龄则因为慈禧太后拍摄照片而名声大噪。 

  慈禧为了拍照,传旨在颐和园乐寿堂前搭了席棚,以布景屏风为衬,并按殿内式样布置豪华的陈设。慈禧在照相之前,首先翻阅时历书,选定良辰吉日。拍的时候,往往连续拍几张,以便挑选。刚拍完,就催着冲洗放大,有时照片泡在药水里还没显影,她就要先睹为快。 

  慈禧曾和侍从们坐在湖中平底船上,由她本人扮成普陀山观音大士,大太监李莲英扮成观音身旁的护法神韦陀,公主们扮成龙女,营造西方极乐世界情境。这恐怕是中国人有史以来的第一张艺术摄影照片。皇室档案记载:七月十六日海里照相。乘平底船,不要莲。四格格(指庆亲王奕之女)扮善财,穿莲花衣,着下屋绷。莲英扮韦陀,想着带韦陀盔、行头……”此段记述,颇像现代影视导演的前期计划,详细而周全。勋龄还拍照了许多慈禧的娱乐生活照和肖像照,并被慈禧太后在70大寿(1904)前,令人悬挂在紫禁城和颐和园等处,作为收藏和赏赐大臣们之用。也因此,这些照片后来流向民间,让老百姓看到了皇家的面孔和他们的生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21-375135.html

上一篇:科研真能进入游戏状态就是最高境界
下一篇:和曹大侠做奥数:宋代杨辉的路线图和三阶乘法幻方
收藏 IP: .*| 热度|

1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5: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