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毛忽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大毛忽洞 自留地是桃花源,只种颜色不耕田。 点击 【博文】 看分类目录 邮箱: lishchlishch@163.com;lishchlishch@gmail.com

博文

历史辩证法:孔老二和孔子吵架

已有 4714 次阅读 2009-12-4 19:29 |个人分类:思想和方法|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孔子, 吵架, 历史辩证法, 孔老二

历史辩证法:孔老二和孔子吵架

孔子,至圣先师孔圣人。春秋时代人,编纂了《春秋》。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历史人物!

 

孔老二是谁呢?

如果把“孔老二”理解为孔子,那就完全上了江青(“四人帮”的帮主)的当了。

在北方(华北地区),“老二”是双关语。

如果排行为第二,可以被称为老二,这是称呼人呢。

男人们也把自己的命根子称呼为老二,这在北方是很流行的。

现在女人们互相对骂,也用老二,老二就是二奶。

由此可见,社会发展到今天,

“老二”一词已经不是一语双关,而是一语三关了。

江青一语双关,骂孔子是孔老二。

孔子是至圣先师,骂人肯定比江青水平高,既文雅又先进,可以供人类使用几千年而不衰。

如果孔子能活过来的话,至圣先师和江青的对骂应该是这样的:

江青:孔丘,你是孔老二。

孔子:江青同志啊,你不是老二,胜似老二。

江青:我承认我难养,别的女子也难养吗?

孔子:我那句话中的女子特指老二。

群众:哇,原来如此,

现在的女子(二奶)是不好养,

惹得很多官员出事!

江青:孔老,我搞批林批孔并非是和您过不去,

      请您多包涵!

孔子:请给“孔老二”赋予时代特征,

支持继续使用,

我不会反对!

群众:哇,至圣先师,就是至圣先师;

      至圣先师,还是至圣先师!

由此可见,不能把“孔老二”理解为孔子,孔老二是一个代名词。

“老二”,应该是指一帮人,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专门以现代商业方式经营古典文字(文化),以达到经济和政治目的;

给“老二”加个“孔”,就成为“孔老二”,既表示有文化特征,又表示有孔方兄的本质。

因此,孔老二是现代商业时尚文化男人和女人的代名词。

 

参考阅读:

批林批孔批周公

批林也罢,批孔也罢,批林批孔联系起来也罢,反正孔子已经死去那么多年,林彪也已葬身异国。

江青为什么拿出那么大的劲头,批判早已不在这个世界上的孔子和林彪?

王洪文的话,泄露了江青的天机

批林批孔运动是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第十一次路线斗争开始了!

那势头,真的有点像发动第二次文化大革命。那么,第十一次路线斗争要斗谁呢?

只要细细琢磨江青写作组抛出的大块文章,字里行间,已经点明了!

197414,《人民日报》所载唐晓文的《孔子杀少正卯说明了什么》一文中,特意指出:孔丘担任了鲁国管理司法、刑狱的司冠,并代行宰相职务。他把孔子写作宰相儒

当年,江青们在批《海瑞罢官》时,说吴晗借古讽今。如今,江青们倒真的在玩弄借古讽今!

宰相儒指谁?不就是影射周恩来!国务院总理,据云相当宰相!江青们玩弄的政治把戏,就是批林批孔批周公’”

发表在1974年第四期《红旗》杂志上、署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孔丘其人》一文中,有一段对孔子的形象化描写:七十一岁,重病在床还拼命挣扎着爬起来摇摇晃晃地去朝见,这不是明显地影射周恩来!

文章咒骂孔子是开历史倒车的复辟狂虚伪狡猾的政治骗子凶狠残暴的大恶霸不学无术的寄生虫到处碰壁的丧家狗,其实是影射周恩来。

四人帮兴亡》作者:叶永烈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是一整句话,不能分开看的。

杨子彬说女子为特称非全称

从文字看,这句话,按照逻辑分析,如果是副词,作独、只、仅仅讲,这是历来普遍的用法。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就是这样译的。意思是:只有女子与小人难养。但只有女子与小人难养,并非所有女子与小人都难养。则这句话是特称而非全称的命题。前句是论断,后句是论据: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女人与小人难养的理由和表现,也是孔子所言女子与小人的界说:并非所有的女子与小人都难养,只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女子与小人难养。孔子所说的女子,并不等同于妇女,女子这些词,只是妇女中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者。同样,小人也不是男人中的体力劳动者,而只是男人中的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21-276127.html

上一篇:咬文嚼字:偽科學哲學家蔣科學
下一篇:害怕伪科学的科学不是真科学
收藏 IP: .*| 热度|

1 吕喆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1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