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全球变暖的真正威胁:导致中国地震活动快速增强

已有 7605 次阅读 2014-12-17 20:06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全球变暖, 地壳均衡, 地震活跃期, 中国地震

全球变暖的真正威胁:导致中国地震活动快速增强

                            杨学祥,杨冬红

 

一、中国历史上地震记载

 

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两大地震带所发生的地震占世界地震总数量的90%以上,释放的能量占世界地震释放总能量的95%。中国正好处于这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为活跃和强烈的国家之一,而且,中国的地震具有频率高、分布广、强度大、震源浅和地区差异明显的特点。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系王理等人根据《中国历史强震目录》、《中国近代地震目录》、《中国地震年鉴》和《中国古今灾情总汇》等数据进行汇总:

  从公元前2221年至公元1998年,4219年间,中国共发生中强震5649次。其中,4-6级(小于6级)的地震发生4635次,占总地震次数的比例82%6-7级(小于7级)的地震发生829次,占总地震次数的比例14.7%7-8级(小于8级)的地震发生165次,占总地震次数的比例2.9%;大于8级的地震20次,占总地震次数的比例0.4%

  在王理他们的统计研究中,随着中国历史年代的变化,地震的次数、年均地震次数和占总地震的比例,都是有差异的。

  ①公元前-618年(隋末):地震次数52次,年均0.02次,占总地震次数比例0.9%

  ②619-960年(五代末):地震次数33次,年均0.1次,占总地震次数比例0.6%

  ③961-1279(宋末):地震次数38次,年均0.12次,占总地震次数比例0.7%

  ④1280-1368年(元末):地震次数41次,年均0.3次,占总地震次数比例10.7%

  ⑤1369-1644年(明末):地震次数418次,年均1.51次,占总地震次数比例7.4%

  ⑥1645-1911(清末):地震次数570次,年均2.13次,占总地震次数比例10.1%

  ⑦1912-1949年(民国末):地震次数1174次,年均30.89次,占总地震次数比例20.8%

  ⑧1950-1998年:地震次数3323次,年均67.82次,占总地震次数比例58.8%

明朝(1368年)之前,地震记录相对比较少,明清两朝,每年记录一两次左右,但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地震记录猛增[1]

http://news.21cn.com/caiji/roll1/a/2013/0424/14/21252451.shtml

 

二、中国地震的气候变化背景

1973619,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是一项震动国内外的重大学术成就。文章指出: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的二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大致比现在高2,一月温度约3—5;此后的一系列冷暖变动,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动的周期,历时约400年至800年;历史上的几次低温出现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在每一400年至800年的周期中,又有周期为50—100年的小循环,温度变动的幅度0.5—1;气候的历史波动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时期,似乎都是先从东亚太平洋沿岸出现,而后波及欧洲与非洲的大西洋沿岸[2]

下图是竺可桢在这部著作中绘制的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变化图[2],我们称之为竺可桢曲线

 

      1 一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五千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图


2  1850-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变化曲线

 

三、气候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从公元前2221年至公元1998年,4219年间中国气温由近5000年最高温度下降到1600-1700年的最低温度,然后升高到1998年的最高值。在气温下降时期中国地震的年平局次数很少,伴随气温的快速上升,中国地震年平均次数也迅速增加,由2.31迅速增加到67.82。图3给出了中国气温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

 

 3  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曲线和中国地震年平均次数对比

 

四、气温上升使地震增强的地球物理机制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142526]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4 海平面变化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据杨学祥,1988

 

由图4中可以看到,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AB弧下降到CD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25]

其一、大洋地壳AB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AB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AB弧扩张到AE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CD弧上升到AB弧时,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BE弧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8.5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PDO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3]

 

五、结论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

中国中强地震伴随气温上升迅速增加,敲响了世界特大灾害的警钟:2004-2018年是全球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我们在2008年就提出了这一警告[4]

 

参考文献

 

1.      林一杕。中国历史上地震记载。来源:羊城晚报 2013-04-24 14:25:26 http://news.21cn.com/caiji/roll1/a/2013/0424/14/21252451.shtml

2.      马德。气候颠覆历史:罗贯中定律与竺可桢曲线。2010-3-28 12:04 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5071-306828.html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4.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8-9.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851827.html

上一篇:印尼苏门答腊海域发生6级地震:关注12月潮汐组合
下一篇:2015年严重灾害持续:厄尔尼诺变强的可能性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9: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