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三次暖冬预测失败应该深刻反省: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

已有 4664 次阅读 2013-3-3 05:24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全球变暖, 冷冬, 灾害链, 暖冬, 拉马德雷

               三次暖冬预测失败应该深刻反省: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

                               杨学祥

|

   一、2012/2013年冬季暖冬还是冷冬争论落下帷幕

 

  中国天气网讯 在今天(28日)举行的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陈振林表示,2012/2013年冬季我国气温呈现前冬冷、后冬暖的阶段性变化,其中,云南2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3.0℃,为1961年以来最高值。

  据监测数据显示,2012/2013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为-3.8℃,较常年同期(-3.4℃)偏低0.4℃。空间分布显示,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华北大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北部、新疆中北部、西藏西部局部地区气温偏低,其中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华北东北部、新疆北部和西藏西部局部等地偏低2~4℃,局部偏低4℃以上;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其中云南大部和青海南部气温偏高1~2℃。

  季内,我国气温呈现前冬冷、后冬暖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其中201212月上旬至20131月上旬,全国除西南地区略偏暖外,北方和中东大部气温偏低2~4℃,部分地区偏低达4℃以上。20131月中旬至2月下旬,全国除东北大部和华北东部偏冷外,其余大部地区以偏暖为主。

其中2月份,云南平均气温为14.5℃,较常年同期(11.5℃)偏高3.0℃,为1961年以来最高值。整体来看,全国2月平均气温为-1.6℃,略高于常年同期(-1.8℃)[1]

暖冬还是冷冬争论落下帷幕,据监测数据显示,2012/2013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为-3.8℃,较常年同期(-3.4℃)偏低0.4℃。气温呈现前冬冷、后冬暖的阶段性变化。结论是总体偏冷。

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华北东北部、新疆北部和西藏西部局部等地偏低2~4℃,局部偏低4℃以上,远远超过偏低0.5℃的冷冬标准[2]

20128月,我们对气候中心的暖冬预测提出异议,认为将发生冷冬,特征是前冬冷,后冬暖[34]

正确的理论才能有准确的预测: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相关机制值得关注[5]

相关部门暖冬预测失败不是一次,而是三次。

 

、冷冬暖冬预测争论的由来、发展和科学意义

 

    2012815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分析说,通常来讲,厄尔尼诺对我国可能产生以下几种影响:一是台风数量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二是暖冬。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三是洪涝。历史资料表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四是东北低温。在厄尔尼诺出现的夏季,东北地区容易出现低温。北方秋季的降水也可能偏多[6]

    811青岛晚报讯 “达维”刚走“海葵”又送来降雨,近期台风频频,而这,可能和远在赤道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诺有关。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我国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冬季可能会出现暖冬现象,明年南方地区或许还会有洪涝灾害(1998年时即受此影响)。市气象局专家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年份青岛气候出现了一些波动。它的卷土重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暖冬的形成,今年冬天我市或许就是个“暖冬”[7]

我在2012811指出2012-2013年冬季发生冷冬的四大原因:

1. 2013年年太阳黑子高值可能减弱“冷冬”的强度。

2. 2010-2012年连续发生的38.5级以上地震地震和海啸可能导致冷冬。

3.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冷冬。

4. 201210月至20131月为强潮汐时期可能导致冷冬。

相关部门应该汲取2009年厄尔尼诺发生后预测暖冬的历史教训,认真听取不同学术观点,避免预测失误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3]

事实上,这场争论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8]

    争论了几个月的暖冬话题终于在2005228得出结论——今冬3个月北京的平均气温只比常年同期略高,在正常范围内。因此,既不算暖冬,也不冷。令人惊异的是,居然有人用“全球变暖”来解释“暖冬”的终结,“全球变暖”已经变为包治气象百病的灵丹妙药。如下的两则报道也说明了2004年暖冬预测的失败:

  刚刚过去这个冬天,天气有点儿怪——刚开始都预测是暖冬,大家以为又要少遭一冬的罪,谁料12月刚过去一半儿就出奇地冷,冰天雪地一直持续到3月,才见一丝暖意,可没两天,又是急剧降温,把人们欲换春装的兴致冻了回去。31日,辽宁省气象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2004年辽宁省气候资源评估及冬季气温状况分析的有关情况,其中,200412月至今年2月全省平均气温为-8.3℃,比常年同期偏低0.7℃,确凿的数据表明--刚刚过去这个冬天是个不折不扣的严冬,而非入冬前大家所说的“暖冬”[9]

  12月到次年2月是气象学意义上的冬季。去年冬季,舟山市平均气温较常年持平略偏低,从1996年延续的持续偏暖现象被终结。气象专家认为,气候异常可能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去年冬季,舟山市平均气温为6.9℃,比常年偏低0.2℃。整个冬季气温呈前期明显偏高、中后期明显偏低的状况。12月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9℃;12月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1.3[10]

    令人惊异的是,居然有人用“全球变暖”来解释“暖冬”的终结,“全球变暖”已经变为包治气象百病的灵丹妙药。请看如下报道:

  去年,持续18年的暖冬“神话”终于止步;现在早已应该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可冷空气却频频南下,南京上周气温更是下降20.6℃,降幅为10年来最大,春天变得“遥遥无期”。针对今年冬春天气普遍较冷的现状,有人认为很大程度是与去年的东南亚海啸有关。对此,气象专家认为这种说法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现在的天气最大的特征是变化频繁,主要的原因是全球变暖[11]

    全球气候从20世纪初的低温期开始已经经过了两个完整的周期:20世纪初的低温期、30-40年代的温暖期、60-70年到的低温期和80年代的迅速增暖。近20年全球变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没有证据表明“变暖”是地球气候变化的永恒主题,古代气候和现代气候都没有相关的证据。地球气候历史恰恰表明,冷暖气候是交替发生的,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暖冬预测的失败正是人们不顾自然的发展规律,片面强调人为增暖作用的结果。

    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给自然规律渲染上一层神秘色彩。自然的神话,人的神话,无非是掩盖对自然规律和人类本质的无知和偏见。英国首相想搭乘“全球变暖”的快车连任首相,环境科学家想搭乘“全球变暖”的快车治理污染。如果用变冷的气候资料来证明变暖的理论臆测,“科学”就会变成机会主义者任意拼凑的七巧板。

中国18年“暖冬”的终结就是“全球变暖”20多年的终结,2000年地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与20041226最严重的地震海啸对应,表明海底冷水层对改变全球气候的重要作用。事实上,1960年最强烈的智利地震海啸,是导致20世纪60-70年代低温的基本原因。如果对导致20世纪60-70年代低温的基本原因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全球变暖就永远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神话[8]

果不其然,全国平均气温2012-2013年冬季偏冷又引来全球变暖的解释。

  继上个冬季之后,今冬湖北再度遭遇冷冬,还有气象专家称,武汉今冬是近28年第二冷的冬季,仅次于上个冬季。

  有市民大惑不解:难道全球变暖的趋势不再了?气象专家对此解释说,全球变暖并不意味着寒冬不再,我省连遇冷冬可以说正是全球变暖惹的祸。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昨天发布信息称,2012-2013年度的冬季,湖北遭遇弱冷冬年,这也是2000年以来,我省第4次出现冷冬,之前20042005年、20072008年以及2011-2012年的冬季。“武汉今冬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均温偏低了0.7℃,可以说是近28年第二冷的冬季。”昨天,省气象局专家赵昭炘说。

  但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刘敏也承认,今冬武汉确实是冷冬。如今全球在变暖,为何湖北连续两个冬季遭遇冷冬?刘敏解释,这两年的冷冬其实也是全球变暖在惹祸。

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了北极海冰融化,去年北极海冰面积降至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这使得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偏强,为冬季冷空气南下打开便捷通道,让其在这个冬季长驱直入频繁袭击我省,仅去年12月至今年16日,我省就遭遇五六次冷空气袭击,最终出现冷冬。去年我省的冷冬,同样也因此而来[12]

为什么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的1977-1999年我国发生了18年的连续暖冬,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2000-2030年连续暖冬终结冷冬频发(有7年的滞后期)?全球变暖理论既没有作出准确预测,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事实证明,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1977-1999年),厄尔尼诺事件带来暖冬,拉尼娜事件带来冷冬;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47-1976年和2000-2030年),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都给中国带来冷冬(有7年的滞后期)。

错误的理论必然导致预测的失败。2009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重蹈覆辙,制造了著名的暖冬谎言,三次暖冬预测失败的教训值得反省。

20092010年的这个寒冬在影响普通人生活的同时,也再次引发了科学界关于全球变暖理论的争论。“小冰河世纪”会否重演?为何预报屡屡出错?未来天气如何演变?南方周末报就此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

银装素裹的童话,在20092010年的冬天,再次被证实为是一场灾难。从韩国到俄罗斯,从西欧到美国大平原,这些地区遭遇六十年来最严酷的冬天。在中国,北京市民首先在寒潮警报声中迎来了2010年的元旦。12日至3日的36小时里,北京普降大到暴雪,气象台史无前例地发布了寒潮、暴雪等预警信号8次,其中暴雪黄色预警信号、道路结冰橙色预警信号均为首次发布。因为暴雪,京津两地百余万中小学生意外多享受了一天假期——14日停课一天。全球范围内持续的寒流和暴雪,主要是三个地方:美洲、西北欧和东亚,特别是东北亚,包括中国的华北和东北地区。

本世纪,我们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冷事件。20042005年的冬天是二十多年气温变暖以后的第一次冷事件,然后就是2008年的南方冻雨和最近的北方暴雪。

2009年底,中国气象网上刚刚公布说今年是厄尔尼诺年,又是一个暖冬,紧接着华北就来了强暴风雪的寒冬。气候的不确定性确实为气象科学家们出了难题。20042005年冬天,我们预报是暖冬,但却经历了全球变暖后的第一个寒冬,当时的媒体报道 “谁制造了暖冬的谎言”,我们压力非常大。2009年也是一样,刚报出来暖冬,华北就遭遇了六十年一遇的寒冬。当时发布报告的时候,还没有深入认识到假厄尔尼诺,经过这段时间的实际观察和分析,才得出结论。极端气候的出现,为天气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气象局在接下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要下大功夫研究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关系[13]

相关部门的反省还没有真正到位,拉马德雷冷位相才是冷冬频发的真凶[14-20]

 

三、准确的预测来自正确的理论: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200911月初,一场大雪将北京一夜逼进冬天,12月初的几场小雪又连续拉低气温,整个12月本市气温比常年偏低2℃左右。2010年新年伊始,一场罕见大雪再次把低温逼出极值。北京市气象台昨天统计,118日平均气温为-8.9℃,而历史同期的日平均气温为-3.5℃,尤其是15出现的-16.7℃的低温,是1971年以来的同期最低气温。气象部门预计1月中旬平均气温为-5-6℃,还是比常年的-4.8℃要冷一些。

我们在2009824日指出,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带来的不是“暖冬”而是严重低温冻害。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东北地区发生严重低温冻害的1957196919721976年都是厄尔尼诺年。1952年至2008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超过4天次数共8次,其中,1957196919721976年都是厄尔尼诺年。2008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最长,预示流感大流行的到来。因此,2009年冬季偏冷的可能性大,超常低温将导致流感爆发增强[1421]

我们在20091014日提出了2009年发生冷冬的四大原因:

1. 2009年太阳黑子低值将迎来一个“冷冬”。

2. 2009年发生的8级地震和海啸可能导致冷冬。

3.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冷冬。

4. 200912月至20102月为强潮汐时期可能导致冷冬[22]

2012年我们做出同样正确的预测[3]

 

四、气象学家要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理论

 

由于拉马德雷理论(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理论)承认全球气温的周期性波动,突破了全球变暖理论的底线,因而遭到主流气象界的封杀。中国的全球变暖信徒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理论的独霸和僵化导致错误预测频出。

    2012年美国发生了类似1956年的异常干旱,北京发生了61年来最强暴雨,准60年周期的拉马德雷现象又被推向了气象界的前台,主流气象学家对拉马德雷却一无所知,闭口不谈。

    2008年初50年一遇的冰雪冻灾发生了,近30年还将频繁发生。但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的研究至今没有引起相关领域权威的关注。

    20091150年一遇暴雪灾害又发生了,主流气象学家依然不认识拉马德雷。

    2012年北京暴雨61年来最强,请主流气象学家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我们在2006-2008年相继指出,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异常旱涝、低温冻害、流感爆发形成时空有序的灾害链,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拉马德雷的强震周期、流感爆发周期、低温冻害周期都一一得到实践的检验,旱涝和暴雨周期也提到议事议程,与赵振国的“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60年气候冷暖周期相对应。应该重新认识赵振国60年周期的气候理论,关注拉马德雷(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准60年气候周期[23]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ODP)。科学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ODP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偏暖或偏冷现象。“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至30年。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1890年至1924年,而1925年至1946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1947年至1976年,1977年至90年代后期为“暖位相”。第三周期的“冷位相”为20002035年之间。有专家认为,现在进入了“冷位相”时期。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2008年预测为强厄尔尼诺年,历史记录表明,在19471976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7年、1969年、1972年、1976年的厄尔尼诺年,中国东北都出现了严重的低温冷害[2324]

哥斯达黎加气象协会气象分析预报部主任加沃纳·斯托茨指出,据最新气象卫星云图预测,从 2000 年开始,“拉马德雷”正在进入“冷位相”阶段,这将使“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加剧,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拉尼娜”现象相遇,那么“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出现频繁。“拉马德雷”现象正在引起世界各国气象海洋学家的密切关注,他们正在加紧研究其形成的原因并密切跟踪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早在2003年气象学家赵振国就提出中国气候将进入“30年冷周期”,引发一场气象界的冷暖争论,可惜的是,持续变暖派成为主流。自此以后,冷周期成为变暖派的禁区。

2004年我们提出,地球已经入变冷周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气候变冷。

20093月,凯尔·斯旺森和安纳斯塔西奥斯·托尼斯就指出,尽管21世纪气温总体会升高,但是在这个上升趋势中,会交替出现阶段性的30年变暖和30年变冷。全球气候在2001年至2002年间就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阶段[4]。丹·伊斯特布鲁克教授认为,“太平洋十年涛动”周期是影响全球气候冷暖的决定性因素。这是一种冷暖交替的周期,在30年的暖周期后,现在它已经开始变冷了。地球在1945年至1977年的变冷就与太平洋上一次的冷周期时间一致,人类将进入持续30年的气候变冷期。

2006年以来,我们研究了潮汐和地震在“太平洋十年涛动”冷暖位相转换中的作用。“太平洋十年涛动”的研究为2010年初的低温暴雪提供了一个可能自然机制。

全球变暖理论和世界气象组织的四次气候公报并没有向世界预警极寒的到来,其事后的解释也就显得苍白无力和牵强附会。这种解释同样无法说明冷冬为什么频繁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947-1976年和2000-2030年,有滞后期),暖冬连续发生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1977-1999年,有滞后期)。

近期研究表明,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的赤道中太平洋变暖有利于中国的“南涝北旱”,此时亚洲东北部的冬季太平洋海温变冷;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赤道中太平洋变冷有利于中国的“南旱北涝”,此时亚洲东北部的冬季太平洋海温变暖,由于温差大,距离短,巨大的温度梯度导致北极和中高纬度地区的大气冷暖对流强烈,冷空气猛烈南下,造成极寒和降雪天气频繁发生。

我们多次指出,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导致中国连续18年暖冬(滞后5年左右);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导致中国严重低温冻害,如1957196919721976年。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强震、严重低温冻害、异常旱涝、强风海啸、流感爆发时空有序发生,形成灾害链。相关的科研论文被封锁在科研期刊,主流气象学家不认识拉马德雷现象(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PDO,是50-70年的气候冷暖变化周期),在新闻媒体上故意回避拉马德雷现象,只是片面地强调全球变暖[2324]

 

相关部门三次暖冬预测失败教训应该深刻反省: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参考文献

 

1. 我国今冬前冷后暖 云南2月均温偏高3℃。2013022811:50 中国天气网。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3/0228/115085821.html

2. 杨学祥。今冬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4℃:暖冬预测失败。2013-3-2 14:39 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1213.html

3. 杨学祥。2009年暖冬预测失败的教训:厄尔尼诺带来暖冬还是冷冬? 2012-8-11 15:03 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1213.html

4. 杨学祥。20132月潮汐组合:潮汐强度减弱后冬相对变暖。2013-1-10 10:35 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1610.html

5.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科学网。2008-4-26 09:1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3024

6. “厄尔尼诺”要来了?(组图).2012081505:26 搜狐。http://roll.sohu.com/20120815/n350657659.shtml

7. 徐美中。厄尔尼诺或送来“暖冬”()2012081111:38 搜狐。http://roll.sohu.com/20120811/n350414619.shtml

8. 杨学祥。全球变暖:从科学到神话。日期:2005-04-12 国家气候中心。http://ncc.cma.gov.cn/Website/index.php?ChannelID=83&NewsID=792

9. 徐丽梅。“晚冬”冻得春装卖不动 降价幅度预计高于往年。http://news.tom.com 200503010940分。来源:北京晨报http://news.tom.com/1002/3292/200531-1901867.html

10. 王立伟 王敏。八年连续暖冬终结 持续阴雨缓解旱情。 ( 20050311 10:19 ) 舟山日报 http://www.zhoushan.cn/xwzx/zsxw/t20050311_166036.htm

11. 朱姝。今年冬春偏冷与海啸无关。http://news.tom.com 200503151823分。来源: 新华报业网http://news.tom.com/1002/20050315-1950928.html

12. 符樱,李傲,辛钊。冷冬恰是全球变暖惹的祸()2013-03-03 01:39:00  来源:汉网-武汉晚报(武汉)http://news.163.com/13/0303/01/8P0NBLOM00014AED.html

13. 孟登科,冯洁,郭海燕。寒冬只是个小插曲。2010-01-21 10:41:44 来源: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40587

14. 杨学祥。 暖冬还是冷冬:拉马德雷突变。发表于 2009-9-24 5:46:52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7471

15.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论文集):137-140

16.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17.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18.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日期:2010-01-12 来源:文汇报。12版:科技文摘。

19。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32第五版。

20.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21. 杨学祥。气候变化的错误估计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暖冬与冷冬。2010-3-5 07:4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9814.html

22. 杨学祥,杨冬红。2009年发生冷冬的四大原因。发表于 2009-10-14 15:05:18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2321

23. 杨学祥。气象学家不认识拉马德雷。2012-7-28 02:18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6606.html

24. 杨学祥。主流气象学家的禁区:拉马德雷和极寒的关系。2013-1-8 06:50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forum.php/blog-2277-650799.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666619.html

上一篇:今冬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4℃:暖冬预测失败
下一篇:全球变暖总是有理:预测暖冬失败解释冷冬可信?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3 周少祥 钟炳 陈筝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