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气象学家对拉马德雷的认识

已有 3292 次阅读 2012-8-30 13:4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震, 极端天气, 拉马德雷, 北京暴雨

气象学家对拉马德雷的认识
      杨学祥
    我在2011年1月24日和2012年7月28日分别指出,在极端天气频发时代气象专家不认识拉马德雷。
    2008年初50年一遇的冰雪冻灾发生了,近30年还将频繁发生[40]。但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的研究至今没有引起相关领域权威的关注。
    2009年11月50年一遇暴雪灾害又发生了,主流气象学家依然不认识拉马德雷。
    2012年北京暴雨61年来最强,请主流气象学家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我们在2006-2008年相继指出,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异常旱涝、低温冻害、流感爆发形成时空有序的灾害链,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拉马德雷的强震周期、流感爆发周期、低温冻害周期都一一得到实践的检验,旱涝和暴雨周期也提到议事议程,与赵振国的“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60年气候冷暖周期相对应。
    应该重新认识赵振国60年周期的气候理论,关注拉马德雷(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准60年气候周期。
    2012年8月19日和29日,北京市气象局研究员吴正华介绍了拉马德雷对极端天气的影响,涉及到南旱北涝和地震等问题。
    我们希望更多的气象学家能关注拉马德雷现象。
相关新闻:
专家:天气与气候 所谓“极端”并无明确定义
2012年08月19日 09:26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吴正华
    吴正华先解释了极端天气与极端气候的区别。据他介绍,极端天气是某一天出现42.5度的高温,或者今天下了一小时200毫米的降水,比如北京的7.21暴雨,在河北镇降雨量达到541毫米,这都是属于极端天气事件。而比如说今年冬天三个月平均气温值偏低1度甚至2度以上,这是“极端气候”,是指月平均或者年平均状况。但总的来说,所谓的“极端”,从国家来讲没有明确定义。
    一般情况下学者认为,这种极端事件出现的概率在5%以下。但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加,这是已经是世界气象组织取得的公认事实。吴正华介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委员会已经提出了四个报告,确认了这个事实,即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加,高温热浪、特大暴雨、干旱、沙尘暴等等。
    吴正华说,极端事件较往常多发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气候变暖,这个人们熟知的气候变化情况可以看作是极端事件多发的重要原因。它主要表现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增温最明显,低纬度增温稍微缓一点。吴正华介绍,随着气候变暖,大气当中的南北纬度、高低纬度的热量、水气交换加剧了,这样造成了很容易出现原来热的地方可能出现更热的天气,一旦水气交换,南北冷暖空气交换的比较激烈,也容易造成比较强烈的降水天气过程。
    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海洋变化造成了大气的变化。吴正华说,海洋,特别是海表面的温度对天气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吴正华以拉马德雷举例介绍了海洋对天气变化产生的影响。拉马德雷也就是太平洋涛动,是冷洋面向暖洋面过渡的过程,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至30年。在暖洋面的时候,厄尔尼诺事件占主导地位,而在冷洋面的时候,拉尼娜现象占主导地位。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出现这个事件会影响到大气环流的变化,比如说副热带高压、热带台风的活动等等,出现的频率、强度、范围、持续时间都有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造成极端天气事件。“所以说极端天气肯定和气候变化有紧密关系,但是从极端天气产生的原因来说,不同的天气现象有不同的原因,这是正在探索和研究的,有些还不能完全能够自圆其说。”吴正华这样总结。
    吴正华说,为了应对这种极端天气事件甚至极端气候事件,人类要加强自身的防范。有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两个方面,首先要适应这种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或极端气候事件增加的事实,加强应急管理,做好防范工作。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2_08/19/16917581_0.shtml
   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源于“拉马德雷周期”
  对于今年我国频发的台风和北方地区的多雨状态,北京市气象局研究员吴正华介绍说,由于从70年代末,华北地区随着气候变暖,北方处于干旱区,雨水偏少,主要表现是1999年到2007年近十年的干旱。有人说是不是会出现由干旱区向多雨区的转变,在国家的正式预报或者说气候变化的预测中还没有官方的说法。但是吴正华介绍,有许多研究的学者也提出了这样的看法,提出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是气候变化有一个“拉马德雷周期”,也就是所说的北太平洋涛动。
  通俗地讲,大家说“拉马德雷”或者“北太平洋涛动”,可以看作是厄尔尼诺或者拉尼娜的“妈妈”。厄尔尼诺是上帝的儿子,拉尼娜是上帝的女儿,它们的妈妈是拉马德雷。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周期一般来讲有2—7年左右的周期变化。拉马德雷是冷水区向暖水区的转变,这个过程可能有三、四十年,可能由于海洋的变化影响导致大气也有同样周期的变化,甚至说可能有六十年的周期,三十年旱、三十年涝。很多学者根据分析的事实或者统计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些观点。
  事实上从最近几年来看,我国北方已经逐渐开始多雨。特别表现在2008年以后,北方很多地方在夏季降雨偏多,至于未来是否会持续十年、二十年,我们也不好说。“有的专家尽管这么说,但是他们的统计规律和统计结果很难说一定正确。”吴正华还这样介绍,现在说“拉马德雷”周期甚至和地震变化有关,也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唐山大地震30多年了,以后基本上是沉寂期。最近几年又开始了,特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原来说美国没有地震,现在美国慢慢也有六、七级的地震,但是是不是活跃期并不知道。
[责任编辑:曹萍]
http://tech.gmw.cn/2012-08/29/content_4918182.htm
气象学家不认识拉马德雷
2012-7-28 02:1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拉马德雷 灾害链 北京暴雨    推荐到群组
气象学家不认识拉马德雷
        杨学祥
    2012年美国发生了类似1956年的异常干旱,北京发生了61年来最强暴雨,准60年周期的拉马德雷现象又被推向了气象界的前台,主流气象学家对拉马德雷却一无所知,闭口不谈。
    2008年初50年一遇的冰雪冻灾发生了,近30年还将频繁发生[40]。但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的研究至今没有引起相关领域权威的关注。
    2009年11月50年一遇暴雪灾害又发生了,主流气象学家依然不认识拉马德雷。
    2012年北京暴雨61年来最强,请主流气象学家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我们在2006-2008年相继指出,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异常旱涝、低温冻害、流感爆发形成时空有序的灾害链,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拉马德雷的强震周期、流感爆发周期、低温冻害周期都一一得到实践的检验,旱涝和暴雨周期也提到议事议程,与赵振国的“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60年气候冷暖周期相对应。
    应该重新认识赵振国60年周期的气候理论,关注拉马德雷(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准60年气候周期。
极端天气频发时代:气象专家不认识拉马德雷
2011-1-24 07:57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拉马德雷 拉尼娜 极端天气    推荐到群组
极端天气频发时代:气象专家不认识拉马德雷
                  杨学祥
    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陈振林说,2008年初,我国出现过“北旱南冻”异常现象,时隔两年再次发生。去年是近十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和影响最大的一年。此外,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正洪水滔天,一些欧美国家也遭遇雪灾。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负责人阿斯拉尔说,该机构电脑模拟研究预测,世界正进入“极端天气频发时代”[1]。
    国内外气象专家有意或无意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气候循环:拉马德雷现象,正是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导致世界极端天气频发。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强震、严重低温冻害、异常旱涝、强风海啸、流感爆发时空有序发生,形成灾害链[2-8]。相关的科研论文被封锁在科研期刊,官方科学家在新闻媒体上闭口不谈,只是片面地强调全球变暖。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周期为50-70年。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则完全相反。拉马德雷暖位相使厄尔尼诺事件增强,拉马德雷冷位相使拉尼娜事件增强。2000年世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是2007-2008年和2010-2011年拉尼娜事件异常强烈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黄海。我国“南冻北旱”极端天气可能致国内粮价上涨。来源:新京报 2011年01月24日01:43据新华社电。http://news.sohu.com/20110124/n279044520.shtm
2.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3.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4.  杨学祥、杨冬红。4种原因可能是祸首。新文化报,2010年1月6日(第5版)。http://enews.xwhb.com/html/2010-01/06/content_144259.htm
5.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日期:2010-01-12 来源:文汇报。12版:科技文摘。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1001/t20100112_2587807.htm
6.  两个"拉马德雷冷位相"的灾害对比. 大公网. 时间:2010-07-21 09:17:33  来源:中国经济网. http://www.takungpao.com/index/syzt2/1319757.html
7.  杨学祥. 两个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自然灾害对比:1947-1976年和2000-2030年. 刊发时间:2010-07-20 01:09:38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7/20/content_1185572.htm
8.  世界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 20年内全球灾害较频繁。2010/07/17 6:33:40 PM ●南洋商报 http://www.nanyang.com/Newscenter/articledetail.asp?type=N&ID=167462&sID=7&cID=11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607466.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接近形成: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值得关注
下一篇:丹麦格陵兰岛东部海域发生6.6级地震:关注8月潮汐组合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2 钟炳 毛克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