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唐山大地震老震区发生2.6级地震: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地震周期

已有 3250 次阅读 2011-9-5 13:54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拉马德雷冷位相, 唐山大地震, 地震周期

唐山大地震老震区发生2.6级地震 部分民众有感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9月05日10:57
我来说两句 (0) 复制链接打印 大中小
  中新社唐山9月5日电(记者 白云水)据唐山地震遥测台网测定,北京时间9月5日8时04分10秒,河北唐山(北纬39.6度、东经118.2度)发生2.6级地震。该区域与史上著名的“唐山大地震”属同一区域。
  据唐山市地震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郑湘军介绍,这一区域位于唐山市区和丰南区交界,地震深度18公里,部分民众有感。
  地震发生后,记者来到唐山地震纪念碑广场,市民顾东正坐在台阶上小憩。他表示,地震大约持续2秒钟左右,这个时间正是上下班高峰时间,静止的人应该都有感觉,而且震感很强。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在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曾发生强度里氏7.8级,震源深度23千米的地震。整个唐山市顷刻间夷为平地,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6.4万人。
(责任编辑:UN100)
http://news.sohu.com/20110905/n318377320.shtml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地图 2011-09-05 08:04:10 2.6 39.6 118.2 18 河北省唐山市市辖区、丰南区交界
地图 2011-09-04 12:13:43 4.3 31.3 103.6 15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交界
地图 2011-09-04 08:56:05 3.2 30.9 103.4 10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成都市崇州市交界
地图 2011-09-04 06:55:36 7.1 -20.6 169.7 140 瓦努阿图
地图 2011-09-03 12:49:00 6.2 -56.5 -27.0 100 南桑威奇群岛
地图 2011-09-02 21:47:11 6.5 -28.4 -63.1 590 阿根廷
地图 2011-09-02 18:55:52 7.2 52.2 -171.7 20 福克斯群岛

地图 2011-09-02 05:18:55 3.4 39.4 74.9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地图 2011-09-01 16:41:41 3.3 37.7 115.3 18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衡水市冀州市、深州市交界
地图 2011-09-01 14:14:38 6.0 -12.5 166.6 30 圣克鲁斯群岛
地图 2011-09-01 03:14:20 3.4 38.5 120.5 7 渤海
http://www.ceic.ac.cn/
2011年9月潮汐组合:关注太阳潮周期
2011-8-9 15:08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潮汐组合
                    2011年9月潮汐组合:关注太阳潮周期
                                杨学祥
 
2011年6-7月和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1年1月至5月和8月末至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9月是下半年第二个强潮汐月。
 
夏至和冬至太阳在南北回归线,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小,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春分和秋分太阳在赤道面上,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大,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一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9月太阳潮又重复3月同样状态。
 
潮汐组合A:2011年9月5日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9月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3.04746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潮汐组合B:2011年9月12日为日月大潮,1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22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9月20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2.89032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小,南北震荡幅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潮汐组合D:9月27日为日月大潮,2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110度,28日月亮在近地点。三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为最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变少,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73444
1966年3月邢台地震的潮汐组合特征
已有 264 次阅读 2011-3-8 06:4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邢台地震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潮汐组合    推荐到群组
                     1966年3月邢台地震的潮汐组合特征
                                 杨学祥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邢台地区发生了6.8级地震。此后又连续发生3月22日7.2级等一系列地震。北到张家口、南至河南汲县,东到山东垦利,西至陕西榆林均有感觉。地震使数百村镇化为废墟,死亡8064人,伤3万多人,经济损失巨大。
    1966年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后十年。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50次,平均每年1.73次,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12次,平均每年0.55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3倍以上。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又进入新的活跃期,2001年昆仑山口8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2000-2035年不仅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也是中国7级以上地震频发时期。
      对过去的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1952年,1957年、1960 年、1964年4场9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在2004年12 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就发生了9.1级强地震,并造成了27万的人员伤亡。其后,2005年3月29日和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又连续发生两次8.5级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强震频发已经成为事实。
    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10年发生20次(包括两次8级以上地震),后10年发生20次,中间10年发生10次,前后10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
    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台湾外,前10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10年东部地区也有强震发生,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
    因为考虑到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超过历史的记录。由此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也可能超过历史的规模。这是比温室效应更危险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后果[1]。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2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0-201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4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太平洋十年涛动亦称“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科学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PDO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至30年。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1890年至1924年,而1925年至1946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1947年至1976年,1977年至90年代后期为“暖位相”。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100-200m海水层变为两极2000m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20世纪4次9级以上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1952年11月4日堪察加发生9级地震,1957年3月9日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9.1级地震,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9.5级地震,1964年3月28日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9.2级地震。1952-1964年特大地震首发年滞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首发年5年,2004年12月26日印尼9级特大地震滞后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约4年,按此数字特征,2010、2014、2018年及其后一年,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就很大,最大潮汐和地球自转也有准四年周期。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2]。
    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第一次验证了特大地震的活动规律,这一规律还需更多数据的验证[3]。
    中国首席地震预报专家孙世鋐最近指出,我觉得根据过去100年的地震历史的资料的分析,现在这个状态有可能进入一个地球的地震频发的这么一个时代。我们回顾一下,20世纪100年前60年,全球发生8.5级以上地震是7次,也就是从1964年的阿拉斯加8.5级地震以后,在之后的四五十年里面,全球就没有发生一次8.5级地震,就是说显示出来,这种强地震,尤其是特大地震,它是在某些时代发生,某些时代相对比较平静。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已经变为地震专家的共识。
    值得关注的统计特征是,除台湾外,前10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10年东部地区也有强震发生,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中间10年中国东部开始出现7级以上地震。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0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和中国7级以上地震频发。进入中间10年后,特别是在后10年,应加强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监测[4]。
    1966年3月7日为日月大潮,3月8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155度,3月6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事实上,1965年5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在1966年3月结束,这是1966年3月8日邢台地区发生6.8级地震的潮汐条件。
    1966年3月22日为日月大潮,3月2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015度,3月20-22日春分期间太阳在赤道面,三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事实上,1965年5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在1966年3月结束,这是1966年3月22日邢台地区发生7.2级地震等一系列地震的潮汐条件。
 
    地震频发与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及潮汐组合有很好的统计对应性。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1947年至1999年中国7级以上地震数据的特征分析。发表于 2010-4-11 11:31:22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0914
2.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3.       杨学祥,杨冬红.  智利地震发生后的形势和今后我们的任务. 发表于 2010-3-3 7:17:40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9148
4.       杨学祥。中强地震频发和潮汐组合:关注地震的统计特征。2010-10-9 05:36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71227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483145.html

上一篇:贵州70个县市遭遇重特干旱:关注潮汐周期
下一篇:印尼发生里氏6.6级地震:关注9月强震高潮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1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