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赤道洋面上空的“大气河”:科里奥利力使上升的“大气河”向西漂移

已有 2751 次阅读 2021-12-31 14:16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赤道洋面上空的“大气河”:科里奥利力使上升的“大气河”向西漂移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2021年12月16日,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秋季会议上,来自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布莱恩·马佩斯(Brian Mapes)教授提出了一个新的大气概念,或称作新的天气现象,介绍了关于“大气湖(Atmospheric Lakes)”的发现和研究成果。

      相比“大气河”,“大气湖”的尺度要小很多,实际上是指空中某处的水汽密集区,像悬浮在空中的水池。顾名思义,湖泊不会像河流那样奔流不息,而是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活跃的对流云团在空中某一区域缓慢移动,与大多数风暴有所区别的是“湖”中没有显著的涡旋风场。马佩斯教授最先发现的“大气湖”是在赤道附近的南亚季风区西侧的印度洋上空,从季风的水汽流场中分离而出,形成孤立的水汽柱状体(ColumnWater Vapor,CWV),其主要特征是含有足以产生降雨的高度集中的水汽,赤道附近平静的风场使“大气湖”缓慢向西漂浮移动,逐渐向非洲沿岸靠近。


      事实上,从文章动画中,我们只看到蓝色的“大气河”向西漂移,黄色的“大气大陆”相对不动。这表明,上升中的“大气河”是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向西漂移的,就像低纬度的暖空气上升导致向西漂移的信风带一样。这就是说,“大气河”是边上升边西移,不是被动被风场推动,而是加快风场的形成。由于水汽多的“大气河”的密度大于“大气大陆”,所以产生较大的向西漂移速度。

       “大气河”和“大气湖”降温、沉降、东移才是降水的必要条件,非洲沙拉沙漠的高温干燥不具备这一条件,是非洲干旱的根本原因。大西洋和北美具备这一条件。


大气环流:东风带和西风带以及径向南北运动(网络图片)


相关报道

赤道洋面上空的“大气湖” 精选

         许小峰

已有 2891 次阅读 2021-12-28 19:24 |个人分类:文章|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Indian-Ocean-atmosphere-AGU.gif

提到“大气河(Atmospheric River)”,不少人已很熟悉,是指出现在大约1.5公里高空的大气水汽密集输送带,宽可达数百公里,长可绵延数千公里。20211216日,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秋季会议上,来自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布莱恩·马佩斯(Brian Mapes)教授提出了一个新的大气概念,或称作新的天气现象,介绍了关于“大气湖(Atmospheric Lakes)”的发现和研究成果。

相比“大气河”,“大气湖”的尺度要小很多,实际上是指空中某处的水汽密集区,像悬浮在空中的水池。顾名思义,湖泊不会像河流那样奔流不息,而是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活跃的对流云团在空中某一区域缓慢移动,与大多数风暴有所区别的是“湖”中没有显著的涡旋风场。马佩斯教授最先发现的“大气湖”是在赤道附近的南亚季风区西侧的印度洋上空,从季风的水汽流场中分离而出,形成孤立的水汽柱状体(ColumnWater VaporCWV),其主要特征是含有足以产生降雨的高度集中的水汽,赤道附近平静的风场使“大气湖”缓慢向西漂浮移动,逐渐向非洲沿岸靠近。 

大气湖2.png

通过对5年多的卫星数据做进一步分析,马佩斯教授共发现了发生在不同季节的17个“大气湖”,持续时间超过6天,且都出现在赤道附近10度范围内。离赤道更远处也会有“湖”出现,但往往会演变成为热带气旋,这显然与科里奥利参数f有关,f在赤道处为零,随着纬度上升会逐步增大,引起涡度增加。从目前统计结果看,“大气湖”发生的频次不算高,每年有几次,每次会持续一些天。“大气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发生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大气河”密切相关。当快速移动的“河流”穿过非洲东部海岸区域时速度会变慢,一些湿气团会脱离“河流”,形成“大气湖”。 

如果“大气湖”的水汽能产生降水,就可在地面上形成几厘米深、上千公里宽的积水区域。马佩斯教授认为这可以为东非国家的干旱地区解燃眉之急,那里有数百万人居住生活,需要降雨来维持基本生存条件,从中也可看出“大气湖”存在的重要性。但目前气象学家对赤道区域降水的研究存在缺陷,多数人更愿意从月以上时间尺度的视角来考虑问题,逐日尺度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马佩斯教授认为目前仅从现象上关注到了“大气湖”的存在和价值,进一步的研究仍在进行,如“大气湖”是如何从暖湿的季风气流中脱离出来的;其缓慢移动又受到哪些机制的控制,包括更大尺度系统的影响和自身发展变化的作用;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这些“湖”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等。

“大气湖”是个新提出的概念,能否得到广泛认同,尚有待进一步关注,但利用新的探测仪器和获取的资料,分析大气中存在的各类现象,揭示其中的规律和可能的影响,显然是有效的自然探索之路。

《中国气象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0230-1318559.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1318977.html

上一篇:美国创疫情暴发以来最高纪录:2022年1-2月进入高潮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1年12月31日晚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周少祥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7: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