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时不时会有一些偏见,或多或少,不可否认我和你都有偏见。有的偏见是社会上的大众心态,比如觉得女博士都“肯定”不是正常人,比如认为书读多了“肯定”就是书呆子。有的偏见实际上反映的是我们自身的弱者心态,比如觉得当官的“肯定”没什么好东西,比如认为富二代“肯定”是挥霍无度的,等等。其实持有这些偏见的人,倒不是不知道,女博士也有正常的,书读多了也许很有知识,也有当官的是清廉的,富二代也有出息的,但是他们不会强化这些,反而把那些心里不断“肯定”的信息强化了,通过电视媒体,透过新闻资讯,这种偏见逐渐形成,开花结果,并根深蒂固。
我无意于去改变所有人的偏见,这不现实,但是我觉得“书”和“呆”联系在一起非常有意思,所以行文探讨一下。首先,为什么有书呆子这种说法呢?而不说官呆子,民呆子,或者销售呆子呢?读书究竟会不会变呆呢?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样去读书,才不会落入呆圈子呢?
首先讲一件男女有别的事情。有个富翁相亲会,佳丽们中间最受青睐的是什么职业呢?大学女教师。非诚勿扰中,最不受待见的男的是谁呢,大学青椒男老师。同样地职业,不同的社会认可度,或者说社会偏见,这种对比就深刻地说明我们这个社会整体的价值观是什么。
在所有的俗称里面,就书呆子最为流行,为什么呢?读书真的能变呆?书籍是个好东西,好多名言警句都告诉我们要多读书,多学习,敢情这些话都是忽悠我们的吗?那倒也不是,书是智慧的象征,却跟呆联系在一起,这不得不令人疑惑。其实呆不呆的跟书没关系,关键在于读书的人,读书的方法。一个读死书的人,认为书中的全对,生吞活剥,照搬照套那才会被认为是书呆子。一个直接知识贫乏的人,即使读了很多的书,也可能只是一个书呆子。那应该怎么样读书呢?
其实读书分两个阶段,前20年你都是为了考试,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上大学,表面上看你都在读书学习,实际上目的是为了考试,读的这些书基本都是教科书,这是一个囚徒读书法,画地为牢,六年过,三年来,三年去,终究只为一张通知书。第二阶段,主要是自主读书,大学以后虽然摆脱了高考,但还是应试教育的藩篱,但是或多或少有点自己的时间可以读点书了。一些醉心于第一阶段的还是使用囚徒读书法,就非常容易变成书呆子。因为孩子读书的整个过程中,家里供着,家里养着,孩子是没有任何经济负担的,就是读书,读书就变成了一种职业,这种职业只跟书打交道,那很容易就会变成书呆子。这就好像一个被关了20年的罪犯,刚出狱肯定不习惯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呆气”。
读书跟为人处事是两项功课,你在一门功课上花了太多的时间,另一门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不及格。一些醉心读书的人,其实这倒是没什么毛病,但是长时间宅在家里读书,他就不太习惯于外面的世界,比如发动机的轰鸣声,灰蒙蒙的雾霾天气,尘土的刺鼻气味,车水马龙等等,都不如局促一室之内来得轻松自在。书读多了,是或多或少会有点不谙世事,这也是被人误解的主要原因,但是并不是很多读书人都是书呆子,尤其是很多大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见识多了,在为人处事方面有很了不起。前面说了,这就是两门功课,不可偏废。好多偏才、怪才在某些方面很有天赋,比如数学,他如果其他方面有很大缺陷,如果在没有旁人帮助的情况下,也是很难出成果的,这是古今的通则。
在高中毕业以前,我主张,不管成绩好坏,还是按部就班的来,因为高考在这边,你想跳也跳不了,想逃也逃不掉,除非你出国或者有什么其他想法,但是大部分人还得往高考这条路上走。读者诸君可以去看看十年前的高考题目,和今天的题目相比,难度是增加了,还是降低了?一步慢,步步慢,所以那些说要快乐学习,提高素质,全面发展是很好,也没错,但是从某些方面说又是极难做到的。到最后还是落实到学生一周上多少课,究竟有多少时间是可以培养素质的,也不是说弹弹钢琴,学学奥数就是素质,那还是读书,孩子又有多少可以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的机会呢?所以我说,第一阶段我们基本还是老老实实按部就班的来,第二阶段再自主学习。但是问题就在于第一阶段学得太狠,透支太多,第二阶段以后好多学生就不学了,开始混了,这才是最可悲之处,该玩的时候没玩到,该学的时候谈恋爱。
做了20年的书呆子,毕业以后走向社会也许不呆了,但也不读书了,那也是不明智的。现在的某些知识分子是不是书呆子了,却转眼变成唯利是图的商人和大腹便便的官员,是的,他们不呆了,他们聪明着呢。他们一下子扭转了知识分子的形象,甩掉了书呆子的帽子,但是这到底是好呢,还是不好呢,酸甜苦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我前面说了那个男女相亲的事情,主要是大家可能都这么认为,大学女老师单纯,有点呆,这样好,而大学男老师也单纯,有点呆,这样就没人要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都是觉得女人呆好控制,男人呆靠不住。而实际上我们自己又聪明多少呢?
我时常反思我自己,不要做个书呆子,多读书也要多与人打交道,不要做一个精巧地利己主义者,更不要对别人抱有偏见,不要偏执地认为别人是呆子,那你才真是呆子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4 14: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