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内卷化与教学银行
陶涛
大学本科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部分老师却感到力不从心。原先只需要一个大学老师做好教学和科研,即讲好一门课、写好一篇论文。但是随着“破五唯”的持续推进,进而需要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高水平的成果转化。涉及高水平,即有门槛,换言之,不是所有人都在这个赛道上能跑下去。
和青年老师(简称“青椒”)聊天,他们提得最多的词是“内卷”,这个词很有意思,是社会学术语,英文是involution,并不是revolution,更不是innovation。内卷不是指一个人或单一零件不行,换个人或者换个零件,机器可以照常运行,而是游戏规则不是革命性的颠覆,也不是创新性的重塑,只是内部性的调整。这种调整可能会带来普遍性的焦虑和非理性的内部竞争,可能会换一批人,或者换一批零件,因为“内卷”也属于改变了原先的游戏规则。
从青椒个案出发,可能刚参加工作的前两年还有新鲜感,越往后越是一种无力感袭上心头。不管怎么起早贪黑,高水平文章还是发不上去;即使再怎么认真备课,课堂上学生还是当低头族。通俗地说,日复一日,越混越混沌。从物理化学的角度,这叫“熵增原理”,从社会学的角度,这叫“内卷化”,就是再怎么努力,也是原地踏步。
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漠视它,得过且过;一种是依然热爱生活,而后一种我们称之为英雄主义。
近几年有一本书突然火了,就像当年的《万历十五年》,出版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很大的轰动,也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没有鲜花和掌声,也没有万人拥趸。这本书叫《斯通纳》,简单地说,这是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大学老师的故事,中国有太多、太多这样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密苏里州。有人说,这是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从这本书里面你可以看到爱和认同、光荣和梦想、失望与孤独,当然还有信任与死亡。主人公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他的一生中映射出每一个大学老师的成长进阶,也映射出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
与其抱怨生活的不公,不如往自己的内心银行多充值打怪。作为大学教师,不论情感与志趣,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个银行。
当你耐心备课、答疑解惑的时候,就是存入;当你谩骂学生、糊弄了事的时候,就是提取。当你积极充电、头脑风暴的时候,就是存入;当你照本宣科、得过且过的时候,就是提取。当你关注学生、自我反思的时候,就是存入;当你停滞不前、投入不足的时候,就是提取。存得多、取得少,自然会有利息,我们称之为“教学经验”;存得少、取得多,自然会有负债,我们称之为“教学事故”。随着现代银行的发展,单纯讲课的存款利息越来越低,只有开拓新业务才能获得更高的社会收益。
那些低头玩手机的学生,其实心里也明白,这位老师的教学银行里面到底有多少存款。当你自己穷得叮当响的时候,你还要求学生能听你的且变得家财万贯,既幼稚且可笑。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老师的教学银行里必须有几千万,才能教出几万块的学生;当你只有几千块的时候,你能教出什么学生?你只能教出几块钱的学生。当然,教学银行里面存得不是世俗意义上的钱,而是知识、能力、爱和信用。
当你拒绝第二课堂的时候,你就是缩短银行服务时间;当你拒绝创新创业的时候,你就是拒绝银行对外放贷;当你拒绝毕业论文的时候,你就是拒绝金融产品升级;当你拒绝课程思政的时候,你就是拒绝拓展银行业务;当你拒绝线上教学的时候,你就是当铺思维管理银行;当你拒绝出版教材的时候,你就是拒绝银行上市发行。
对付生活内卷化的最好方式是自我激励,堂吉诃德式地给自己内心的银行充值。大学老师的工作量不能用多少钱一节课来衡量,也不能用多少钱培养一个学生来衡量。教学是良心活,也是一份让知识和能力增值的活动,更是一场没完没了的自我修行。
大学老师都有自己的一个“单位”,这个单位不是company,不是bank,也不是university,更不是unit,是一个穷尽了温斯顿•丘吉尔的词汇量也翻译不出来的词,就像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就像老子的《道德经》,也许你能逾越中西方文化的鸿沟,但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和情感范式的不同,如万古长明之灯塔,孤芳不自赏,多姿不摇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0 2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