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qing1961 读好书明是明非明理, 效前贤做文做事做人。

博文

中国军人的追求——刘卫国刘克俭的故事

已有 7117 次阅读 2007-9-25 12:09 |个人分类:学者风采| 研究生, 军人, 自学, 硕士

旧作:发表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杂志1990年第4

  

        刘卫国、刘克俭都是军事教育学院88级研究生,作为同龄人,两人都有过当兵、带兵、做教员的经历。1988年,这两位事业上已颇有成就的中校,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寒窗苦读当研究生的道路,同攻我军合同战术研究方向。

        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刘卫国、刘克俭近不惑之年当研究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军人对事业更高层次的追求。

 

在选择的十字路口——刘卫国的故事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选择。19888月的那段日子里,刘卫国就面临着人生中的一次重大的选择。

       “刘卫国考上研究生了”,“刘卫国评上副教授了”。这两条消息几乎同时传到刘卫国耳里。一手拿着副教授任职聘书,一手拿着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他一下子竟掂量不出哪只手的份量更重。鱼和熊掌皆我所欲也,二者不可皆得,是继续挂着学院军事教育理论研究室主任的头衔当副教授,还是舍官弃位再求学?命运把刘卫国推到了选择的十字路口。

        刘卫国,你应该满足了。想想看吧,同年入伍的教员又有谁有你那么幸运?在单位你大小还是个头,现在又成了全军军事学领域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才38岁,前途无量啊!干嘛还要去读什么研究生,受那三年的苦?

        是啊!读研究生对你刘卫国又有什么好处呢?上学期间不计教龄,提拔晋升也轮不到你;守着家门却不能与老婆孩子团聚,吃住学习都得在研究生队;年纪也不小了,每天还得和那些二十几岁的年轻后生一同出操列队;万一学习成绩亮黄牌,岂不栽了你这副教授的面子吗?况且,这年头别人升了副教授都争着带研究生,你却去当研究生,这不也显得你这副教授的水平太低了吗?

        刘卫国毕竟是个凡人,好心人的劝告,旁人的嘀咕,也着实让他在选择的十字路口徘徊了好一阵子。尽管报考研究生时,评副教授的事还八字还没有一撇,但这两档子事同时撞在一起,也让他好几天吃不香、睡不稳。

        刘卫国是个事业心极强和永不满足的人,他的经历,他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决定了他在选择的十字路口必定会选择对事业的发展更为有利的一方。当兵二十余年,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事业的成功是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作后盾的。

        刘卫国出生将门。他呱呱坠地之际,正值抗美援朝的枪炮声打响,征衣未洗的父亲给儿子扔下一个名字——卫国,就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去了。卫国没有让父亲失望,1968年刚初中毕业的他就穿上绿军装,步入了从戎卫国的解放军行列。在以后的七八年时间里,处处都不甘落后的他就走过了从士兵到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的道路。在基层连队里,他对毛主席的教导“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战胜不了敌人的”感触颇深。1978年,军队院校刚恢复招生不久,正受上级首长常识的卫国毅然做出选择,跨进了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解放军军事教育学院的前身)的大门,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在战术教研室当教员。

        刘卫国的素质和天赋决定了他当兵是块好料,当教员做学问也是块良材。留校后,卫国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明白,要想在这所被誉为“中国的西点军校”里当一名合格教员,培养出优秀的军中栋梁,自己若还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话,单凭在军校学习两年只有中专程度的文化底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站稳脚跟,力求更大的发展。从些,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个长远的学习计划,系统地学英语,学军事理论。他珍惜一点一滴的时间,不放过任何一次向人求教的机会,甚至上厕所也捧着一本英语书背单词、背句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功夫终不负有心人。留校后的七八年里,卫国在科研、教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5篇,编写教材3本,编制电视教材5部,主持或参与研究计算机教学系统2项……,他本人也多次立功受奖,并二度被评为院先进教员、优秀党员。

       刘卫国没有被一时的成就所陶醉,为使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更上一层楼,他在寻找新的起飞点。1987年底,学校开始首次招收军事学研究生。卫国的心动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头脑里的知识也需要不断积累,不断更新,这是攀登事业高峰一次多么好的加油、休整机会啊!如果说以前的自学是孤军作战的话,那么读研究生就是与导师、同学、教员协同作战,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补已之短,全力以赴地在知识海洋里遨游。刘卫国报了名,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紧张的应考准备。1988年上半年,刚从紧张的考试中解脱出来的卫国,又凭他丰硕的成果闯进了总参系统高级职称竞争者的先列。事情就是这么凑巧,当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为研究生时,高级职称获得者的红榜上也赫然地列上了他的大名。

       在选择的十字路口,院、部首长的一席话更坚定了刘卫国读研究生的信念。“卫国啊!你的水平有目共睹,不要怕别人的闲言碎语,也不要在个人的得失上斤斤计较。徐特立同志活到老学到老,当了副教授就不应再学习吗?况且,学校首次培养研究生,还缺乏经验啊!你当过兵,做过教员,再去做学员,可以从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等方面为学校培养研究生积累经验,探探路。这不仅是你个人攻读学位的问题,也是培养高层次军事人才的大问题啊!”

       是啊!从公的方面讲,读研究生于学校有利,于军队培养高层次人才有利;从个人方面讲,读研究生如果说是在事业上暂时“隐退”的话,那也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出击。古希腊哲人不是说过:收回你的拳头,是为了下一拳打得更有力。

       19889月,刘卫国当上了研究生队的一名普通学员,开始为今后事业的更大发展积攒潜能。

 

在成功者的后面——刘克俭的故事

       对于被划入“文化大革命中被耽误了的一代”的刘克俭,你从他那相貌平平的外表很难看出他已经取得了如此令人咋舌的成果:与人合著《计算机合同战术作战模拟系统》(获院学术成果一等奖),编译《国防英语》、《海军英语》、,《空军英语》、《陆军英语》丛书(获院最高译著奖),发表了十余篇合同战术方面的学术论文,编写了教学录像片《合同战术模拟系统简介》角本(该片获院学术成果三等奖)。其实,只要好好翻一翻刘克俭翻译的那套70余万字的《国防英语丛书》,你就会对他刮目相看了。

       可是,在每个成功者的后面,又有谁去有心拾起那一串串挂满了汗珠和心血的故事呢?

       刘克俭萌发翻译那套《国防英语丛书》的念头纯属偶然,也实属必然。

       克俭留校当教员的那天,就强烈地感受到:研究战术学,不借鉴外军的经验,不了解各国尤其是两个军事大国的发展动态,那无异于闭门造车、坐井观天,研究的结果也不可能对我军的战术实践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从那时起,他就暗暗发誓一定要掌握好英语这门工具,并坚持自费订了一些美军英文报刊,一边学习一边试着翻译。尽管英语水平提高很快,可在阅读这些报刊时,他还是常被一些军事术语卡住。请教周围的同志,可学英语的又不熟悉军事学,懂军事的大都又不精通英语。一些术语在词典上查不着,或与词典上的解释对不上号。真是难煞人啊!“军事院校要是能开一门军事专业英语课该多好啊!”克俭发出了感叹。

      想法确实不错,不少军事院校也想做这方面的尝试,可哪来合适的教材?

      1982年上半年的一天,刘克俭在学校图书馆偶尔翻到了一本复印的美军出版的《陆军英语》。这本书不仅详细收集了美陆军的专业术语,而且还介绍了术语的产生背景,以及北约各国军队使用这些术语的异同。书的语言、体例、选材都非常好,不愧为一本集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军事专业英语教材。克俭再细看这本书的介绍,原来这是一套丛书中的其中一本,除《陆军英语》外,还有《海军英语》、《空军英语》、《国防英语》。

     “要是能把这套丛书翻译出来该多好啊!它不仅可以作为军事院校现成的专业英语教材,也可为我们今后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军事专业英语教材作参考。”克俭萌发了这一念头。

       晚上回到家,克俭就试着翻译这本书。很快他就发现,要完成这套70余万字的丛书翻译工程,以自己现在的英语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显然力不从心。

       在成功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1982年和1984年,刘克俭分别报考了英语电大单科班和中文函授班,开始了马拉松式的译前准备。对于要圆满完成教学、科研工作,并两度被评为院先进教员的克俭来说,学英语、学中文所能利用的只有业余时间了。从此,他脑子里没有了节假日、看电影、逛公园、侃大山的概念,也没法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了。洗衣、做饭、带孩子,全部都扔给了妻子。5年里,他风里来雨里去,每天骑车十几里,来回奔波于家里和上课、辅导地之间,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电大英语单科和中文大专毕业文凭。看来,“十年磨一剑”,该是“今日把示君”的时候了。

       事业的成功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刘克俭觉得“万事俱备”时,才突然发现还欠“东风”。手里除了一本复印的《陆军英语》外,其他三本书还不知在何方。

       世界上再难的事,如果碰上一定要和它认真较劲的人,那总是可以办成的。1985年上半年,刘克俭为找齐这套丛书的母本开始四处奔波了。他一边通过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向美订购,一边利用所有的节假日自费穿梭于北京—石家庄之间。在北京,他几乎跑遍了大大小小所有的图书馆、资料室、高等院校。刘克剑在大海里整整捞了两年的针,最后终于找齐了这套丛书的母本。

       翻译是件苦差事。这套丛书专业性极强,单职业介绍就涉及三大军种的200多个专业,刘克俭无疑有许多硬骨头要啃。为了弄懂诸如“信标”、“第五边进场”、“锚泊”等概念,克俭请教过飞行员、领航员、轮机长、作战参谋等专业人员,走访过军种司令部,请教过有关翻译专家。原书作者是文职军人,书中有些术语和概念还有错,编译时必须把它们纠正过来。克俭认为,原书把“Artillery”(火炮)解释为“Projectilles  fired  by  cannon  or  missile  launchers”(指由火炮或导弹发射装置发射的射弹)从逻辑上就说不通,经仔细揣摩,与军事专家切磋,并参照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军语,他将其解释为“Complete projectile-firing  weapons consisting  of  cannon  or  missile  launchers  on  suitable  carriage  or  mounts”(完整的发射射弹的武器,它由安装在炮车架上或炮架上的火炮或导弹发射装置组成)。他的这种解释得到了军事专家的认同。

       为了译准每一个术语,克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词典。比如,“Branch”这个词单独出现时,人们一般把它译作“兵种”,可“兵种”还有一个词“Arms”;据美军材料介绍,“Branch”已包含了“Arms”,那么,“Branch”与“Arms”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克俭对比了五六个版本的军语词典,把国民党时期编的军语词典也翻出来了,最后认为“Branch”的准确译文应是“兵科”。对于一些汉语表达不够准确的术语,刘克俭也作了认真的校正。在许多出版物里,常把“Shortrangmissle”译作“短程导弹”,克俭认为这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否则与此对应的“Longrangmissile”就该译作“长程导弹”了。他认为,合适的译文应是“近程导弹”和“远程导弹”。

       天道酬勤。刘克剑7年的汗水和心血没有白流。19897月,这套填补了我军军事英语空白的丛书终于译完,并由解放军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这一年的下半年,包括国防大学在内的一些军院校已开始把它作为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教材使用。

       河北师范大学二级英语教授、全国高校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吴伟仁先生,看完了这套被推荐给中国出版年鉴的丛书后,激动地向全国自学成材优秀人物评选委员会推荐刘克俭。吴老在推荐信中写道:“刘克剑同志编译著的《国防英语丛书》,是我们所见到的国内公开出版的第一套军事英语教科书。书的结构合理,术语编译准确,语法句式规整,语言表达流畅。从编译的文字水平、翻译技巧看,该同志已达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水平,从其把英语和军事学融合的程度上看,又超过了英语专业本科水平,并已具备相当的研究能力。”

        刘克俭,你应该感到骄傲。你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向人们展示了年轻的中国军人的风采。

 

在新的战场协同作战——二刘故事补记

       19889月,我们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又一同走进了教室,以一名普通研究生学员的身份,在新的战场开始为攻克我军合同战术研究课题的一个个难关协同作战。

        这个战场本应属于那些年少气盛、风华正茂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的,对于即将跨入中年这个门槛的刘卫国、刘克俭来说,要想保持当年的锐气打胜仗,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二刘毕竟是老兵,他们时刻牢记自己的追求,没有辜负院、部首长的期望,他们用勤奋和毅力来弥补年龄上的劣势。在研究生队宿舍里,每天最晚熄灭的灯是二刘房间的,每天最早亮的灯也是他们房间的。一个学年下来,在研究生队教导员办公室墙上挂着的学员成绩表上,刘卫国、刘克俭的成绩大都用红笔标着优秀的分数,两人的成绩均名列榜首。在队里,他们已成为让大家心悦诚服的学习标兵。

 “给刘卫国、刘克俭上课可得小心。”教员们都这样互相提醒。这不仅是由于刘卫国、刘克俭一个已是副教授,一个已是讲师,教员上课前都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更主要的是二刘对讲授中疑点咄咄逼人的质疑,使每个教员教学时不敢有半点的松懈。在二刘看来,在学术问题上是不应该谦虚的。每个教员给二刘上课都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促使他们认真备课,悉心讲授,耐心答疑。这种压力,又变成了动力,促进了教员教学水平和课堂讲授质量的提高,真正使教员和学员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合同战术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70余年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由最初的步兵、炮兵、坦克兵几个兵种的协同,发展为海、陆、空等多个军兵种立体协同作战的战术方法。我军对合同战术学的研究和对这门战争艺术的应用一样,起步都很晚,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作为军人,刘卫国、刘克俭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我们怎样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克敌制胜,合同战术面临着许多研究课题。刘卫国、刘克俭认为,合同战术研究生应在4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是攻难关,解决我军以劣势装备胜优势装备敌人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难题;其次是打基础,探索合同战术的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理论基础;再则是向前看,预测未来战斗的可能发展规律,探求我军合成军建设和合同战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捷径”;最后是掘宝藏,发掘我国古代兵法中的宝贵财富,使其为现代合同战术服务。

基于这些认识,刘卫国、刘克俭非常珍惜这次读研究生的学习机会,在圆满完成学业的同时,他们还挤时间撰写合同战术研究学术论文,介绍国外军事理论发展动态,并与其他同学一同翻译了《无人战争》一书,向人们展示了未来战争中机器人作战的情景、方式与场面。刘卫国、刘克俭的学位论文选题《战斗指导规律研究》和《中美苏纵深作战比较》,都站在了这个学科的前沿,向着高、难、深领域进军。

       我们翘首以待,准备聆听这两位中国军人吹响那攻克难关、圆满完成学业的胜利号角。

(注:刘卫国现为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政治部主任、少将,刘克俭现为军事科学院外军部研究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47-7804.html

上一篇: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下一篇:延安自然科学院旧址纪念碑碑文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