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qing1961 读好书明是明非明理, 效前贤做文做事做人。

博文

构建最新科研成果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机制

已有 7314 次阅读 2008-12-3 16:51 |个人分类:科坛漫步|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技期刊, 学术论文, 媒体发布

构建最新科研成果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机制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实施情况评述

苏 青,高  健,黄永明,王  玥

本文发表在《科技导报》2008年第21期

0 引言
  “学术期刊从专业的角度推荐最新、优秀的论文材料,媒体运用平民化的语言将这些新成果介绍给大众,让科技成果真正惠泽于民。” 2007年1月29日,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以下简称“见面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冯长根教授在“见面会”的讲话中这样来形容学术期刊和新闻媒体“联姻”的好处[1]。“见面会”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主办,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和科技导报社承办,每月举办一次,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底,共举办21次(2008年8月和9月,因北京奥运会召开两月的“见面会”合并为一次),收到166期次学术期刊推荐的新闻稿248篇,经专家评审后共向新闻媒体推荐新闻稿168篇,人民日报、新华社、科技日报、科学时报、大众科技报等25家次新闻媒体参与了见面会[2]。“见面会”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获得了公众的好评,入选《大众科技报》组织评选的“2007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3]。回顾、总结“见面会”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对于改进、推广“见面会”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1 开创先河:构建最新科研成果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机制
1.1 “见面会”基本情况综述
  2006年11月4日,当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教授率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代表团一行9人赴美国考察、交流时,谁也没有想到这次考察竟催生了“见面会”的诞生。在为期6天的行程里,代表团先后访问了《科学美国人》杂志社、纽约科学院、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化学会等部门,重点考察了美国科技社团主办的学术期刊在编辑、出版、发行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访问美国科学促进会时,该会主办的《科学》(Science)杂志介绍:每当刊登重大的科技进展或科学发现时,杂志社都要面向社会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当事科学家出席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然后通过媒体向公众报道这些最新的科技成果,让社会尽快了解这些科技成就[4]。回国后,冯长根教授随即提议,借鉴《科学》杂志的经验,立刻建立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制度,由此开创了中国学术期刊与新闻媒体联手构建最新科研成果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机制。
  “见面会”规定每月1次,每月下旬举行。最初只限于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资助的A、B类学术期刊和《科技导报》参加,之后扩大到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属学术期刊参加,发布的内容为这些学术期刊中原创学术论文所代表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和医学以及其它学科研究内容的科技新闻;要求所选的学术论文应是刊载在当月或最新一期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其反映的研究及成果具有原创性、新闻性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有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上述学术期刊推荐的科技新闻文稿经相关专家评议小组审核通过后,通过见面会的形式由到会的学术期刊发言人或论文作者发布新闻的重要内容,并向到会的新闻媒体记者提供期刊样刊、新闻文稿和电子文档,供新闻媒体发表、报道[5]。
  “见面会”旨在建立科学技术原创成果与传媒的沟通机制,推动国内科技期刊所发表研究成果在大众媒体中的传播,促进公众对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的了解和理解;提高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促进科技期刊发展;引导新闻媒体对科技期刊学术成果的关注,为新闻媒体提供科学、准确的最新研究成果信息[5]。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底,每期“见面会”上报的新闻稿件数、向新闻媒体推荐的新闻稿数和参与“见面会”的媒体数等数据见表1;共有30 家科技期刊参与了“见面会”,它们分别是:《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化学学报》、《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国药学杂志》、《中国物理快报》、《金属学报》、《科技导报》、《遗传学报》、《地质论评》、《机械工程学报》、《中国药理学报》、《中国水利杂志》、《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昆虫学报》、《植物学报》、《作物学报》、《地质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科学》、《物理学报》、《农业工程学报》、《中华医学科学管理杂志》、《航天器》、《中国航天》、《地理学报》;另有《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大众科技报》、《科学时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健康报》、《法制晚报》、《京华时报》、《第一财经日报》、《北京科技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医药报》、《科技导报》、《文明》杂志、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等26 家新闻媒体参与了“见面会”,并积极报道了每次“见面会”发布的科技新闻[2]。
  
表1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有关数据统计表 

期次

见面会

时间

期刊上报新闻稿数

向媒体重点推荐数

向媒体书面推荐数

向媒体

总推荐数

参与

期刊数

备注

1

20071

22

8

0

8

10

 

2

20072

16

8

0

8

9

 

3

20073

10

6

0

6

9

 

4

20074

10

5

2

7

8

 

5

20075

9

5

2

7

6

 

6

20076

14

6

5

11

10

 

7

20077

11

4

4

8

7

 

8

20078

11

5

2

7

9

 

9

20079

9

6

1

7

8

 

10

200710

12

6

4

10

7

 

11

200711

7

3

3

6

6

 

12

200712

15

4

4

8

9

 

13

20081

13

5

5

10

8

 

14

20082

8

4

2

6

7

 

15

20083

11

5

3

8

8

 

16

20084

7

5

2

7

5

 

17

20085

11

5

3

8

7

 

18

20086

12

6

2

8

7

 

19

20087

13

5

5

10

9

 

20

20088

17

7

5

12

9

奥运会期间

合并举行

20089

21

200810

10

4

2

6

8

 

总计

 

248

110

56

168

166期次

 


1.2 “见面会”构建了最新科研成果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机制
  1)“见面会”促进了科技成果的科普传播。“见面会”将最新的科技成果通过新闻媒体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促进了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传播,提高了广大公众的科学素质,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广大公众关注并一度引发广泛争议的“从太空到底能不能看到长城”问题,在第二期“见面会”上,《科技导报》推荐了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戴昌达研究员发表的论文“进一步剖析‘从太空看长城’的争论”,对航天员太空中能否用肉眼看到长城问题做了科学的解释。该论文一经推介,立即受到各家媒体的高度关注,参与“见面会”的各家媒体纷纷予以报道,人民网、新浪网等50多家网站相继予以转载,对广大公众做了一次很好的科普宣传活动。
  《中华医学杂志》2007年第7期推荐的“糖尿病足发病率南北差异”的论文,受到参会媒体的关注。《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国医药报》、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分别对该成果作了相关报道。新华社以“抽样调查发现:我国糖尿病足发病率可能‘北高南低’”为题发了通稿,该报道称:“一项对14所三级甲等医院600多例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北方地区的糖尿病患者可能比南方地区更容易发生糖尿病足病,且发病年龄轻、糖尿病病程长、足病病情重。研究人员发现这与北方人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如北方气候较冷,饮食高糖、高脂较多,膳食纤维比较少,喜烟酒等有关;同时也与生活条件、就医不足等有关。”[ ]新华社通稿既分析了我国南、北方糖尿病足病的危险因素,也为广大患者预防糖尿病足病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方法,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2)“见面会”聚焦了公众关注的重大科技问题。汶川地震发生后,广大公众对地震震级反复修订感到不解和困惑,《科技导报》在短短的10天内迅速出版了“汶川地震特刊”,专门发表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陈运泰院士撰写的论文“汶川特大地震的震级和断层长度”;该文从学术角度专门解释了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级”由7.8级修订为8.0级的原因,并从震源特性角度说明了为什么这次地震会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坏。这篇论文经“见面会”发布,由记者撰写成新闻稿“汶川地震能量3倍于唐山 地震专家解释震级修订为8.0原因”报道后,被各类媒体竞相转载,及时就地震震级修订问题为公众解了疑释了惑,起到了安定人心、“应急”科普的作用。
  2008年8月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北京的空气质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每年的6月份期间,北京乃至华北地区都深受麦秸焚烧影响,空气质量恶化,能见度降低,环境污染,健康受损,严重时甚至影响地面交通和飞机的起降。国务院、国家环保总局多次批示应坚决杜绝麦秸的随意焚烧,但收效不大。《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第2期刊登了一篇学术论文“麦秸焚烧对北京市空气质量影响探讨”,该研究首次全面分析了华北地区麦秸焚烧分布、污染输送路径以及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为麦秸焚烧污染治理提供了研究基础。研究成果发布后,受到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对改善奥运会期间北京空气质量有借鉴意义。
  3) “见面会”建立了期刊与媒体互动机制。多年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思路一直比较封闭,眼界也比较狭窄,科技期刊尽管和科学家、科学共同体联系紧密,但却与公众脱离,也不善于借助外部的力量尤其是新闻媒体的力量来推动自身的发展。“见面会”建立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互动的机制,填补了“阳春白雪”学术研究成果与“下里巴人”公众之间的鸿沟。“太湖地区水稻种植影响环境”说一度在学界盛行,《科技导报》2007年第9期刊载了南京农业大学张卫健教授的论文“稻田生态系统在保障环太湖环境健康与经济持续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该研究结果认为,种植水稻有利于降低太湖地区的区域温度、净化大气,关键是要辩证认识水稻生产目标、科学种植,切实降低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量,提高利用效率。新华社记者采访论文作者后发了新闻通稿“水稻种植影响环境?科学家为‘质疑水稻论’纠偏”,《科技日报》第二天就在报眼位置转发了这篇通稿的全文,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第一时间·马斌读报”栏目迅即向全国观众介绍了这一最新论文成果。学术期刊与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的互动,不仅为“水稻种植”正了名,消除了民众对于水稻危害坏境的疑虑,也宣传了环太湖稻田生态系统科技种稻实现水土保持、提高环境质量双丰收的新举措。
  4) “见面会”扩大了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制度是利用大众传媒开展科技传播、扩大科技期刊影响的一种有效形式。一些学术期刊已经从中受益,从中华医学会高健副编审等作者给这届论坛提交的论文“进行源于论文的科技新闻发布是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给出的数据可见,《中华医学杂志》由于积极参与见面会活动,所推荐的科技新闻高录用率被采用,极大地扩大了刊物的影响力,该刊2007年总被引频次由上一年的3000次上升至4763次,居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之首;期刊订户的地域覆盖面也得到了增加,并在2008年继续被评为百种杰出科技期刊,同时得到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B类项目基金资助。《科技导报》参与这项活动的实践也证明,见面会制度还提高了被推荐论文作者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受到论文作者的欢迎。
  室外赛事和重大活动对降水的高敏感性,使得人们高度关注,北京地区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究竟是怎样的?中国气象局宇如聪、李建、王建捷在《科学通报》2008年第7/8期上发表的文章——《北京市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利用北京市1961-2004年逐时降水自记观测资料,首次细致分析了北京市夏季降水日变化的基本气候特征及其长期演变趋势。研究结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了解北京夏季降水对奥运赛事和重大活动的影响风险,而且对于我们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之下北京及周边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和研究应对策略有很重要的意义。北京晚报、北京晨报通过见面会的推介对此项论文成果做了相关的报道,新浪、搜狐、网易等28家媒体对此报道予以转载,传播效果大大提高,让人们在了解奥运期间天气状况的同时,感受到科学家持续、严谨的科学态度,感知到日常生活与科学进展息息相关,增进了普通民众对于科学的理解。
  5) “见面会”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制度是一个各方多赢的制度。对学术期刊和论文作者来说,这种制度扩大了他们的社会影响,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和提高。对新闻媒体来说,拓宽了他们获取科技新闻的渠道,并且使所获得的科技新闻更加准确、更加可靠、更加迅捷。对社会来说,纳税人支持科技事业发展又多了一种形式的回报,科技期刊为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做出了贡献。因此,我在想,如果我们每家科技期刊都建立了这样一种制度,每家学术期刊都把这样的工作视为一种自觉的行动,那么,我们的科技期刊将大有希望,大有发展[6]。
 
1.3 “见面会”目前存在的不足
  1)新闻时效滞后。目前“见面会”的新闻发布多为“事后发布”,即学术论文在科技期刊发表后才撰写成新闻稿,等到月底经专家组审核通过后,再通过“见面会”向新闻媒体发布,新闻发布的时间明显滞后于科技成果发表的时间,半月刊、旬刊或周刊的学术期刊时滞问题更为突出。
  2)参会期刊偏少。目前,参与“见面会”的科技期刊大都是中国科协所属期刊,中国科学院所属大部分学术期刊以及高等学校学报等学术期刊群体还没有介入,参会期刊明显偏少。
  3)媒体地域受限。目前,参与“见面会”的新闻媒体还仅限于北京地区,科技新闻的报道也仅限于与会媒体。这些都大大减弱了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效果。
  4)媒体类型单一。目前,参与“见面会”的新闻媒体还是以平面媒体为主,科技新闻报道的语种也只局限于中文,这也大大削弱了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效果。
  5)新闻稿件太专。近两年来,从各学术期刊报送的新闻稿来看,大都存在语言不够通俗易懂、专业术语较多、公众接受困难等问题。
  6)审核有待加强。目前,参与“见面会”的学术期刊所提交的科技新闻稿水平参差不齐,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新闻稿审议的权威性。
  
2 “限时禁发”:可供借鉴的国外科研成果发布制度
  “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给整个系统带来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上述科学现象如果你理解起来困难,那么,如果改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Lorenz)生动、形象的科普语言来表述,你理解起来就会觉得轻松、愉快多了。1963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学术讲演中是这样来表述这一科学现象的:“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有可能导致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场巨大的龙卷风。”[7] 他的这个比喻给公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蝴蝶效应”之说从此不胫而走、声名远扬。
  可见,源于论文的新闻发布,在国际主流科技期刊中,早已成为一种成熟的运作模式;美国的《科学》(Science)杂志与全美专事科技新闻报道的记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通过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下属的EurekAlert!网站向全世界的新闻记者发布学术论文成果的新闻稿[8]。EurekAlert!是一项由美国科学促进会提供的网上全球性新闻服务网站(
http://www.eurekalert.org),它为受众提供了一个供大学、科研院所、医疗中心、学术期刊、政府机构、公司企业和其他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向媒体发布新闻、提供新闻资源的平台,发布的新闻内容、提供的新闻资源涵盖了所有科学、医学和技术领域[9]。EurekAlert!的操作方式代表了目前较为典型的“限时禁发”(Embargo)的科研信息发布流程:它会提前一段时间把学术期刊或研究机构尚未正式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者的背景材料和联系办法等信息提供给在册的新闻记者,以便记者做深度采访和报道,并给记者们规定新闻发布的“解禁日”[6]。新闻记者如想提前得到这些限时禁发的新闻稿,首先必须登录EurekAlert!注册,并按要求签署一份限时禁发协议书(Embargo Agreement)。注册者必须在协议书上填写所供职媒体的基本信息,亲笔署名同意EurekAlert!限时禁发的有关政策,并把协议书打印在所供职新闻机构的专用信纸上(信纸上应印有注册者所在新闻机构的官方名称、LOGO、通讯方式等),然后把填好的协议书反馈给EurekAlert!。EurekAlert!收到注册者填好的限时禁发协议书后,会通过电子邮件分配给注册者专用用户名和密码,以便注册者登录网站查阅限时禁发的新闻信息。对于想获得“尚未公开发布的科研新闻”的每一位注册记者来说,限时禁发协议书确保了新闻发布的公平原则。
  EurekAlert!对每一家公司或机构申请注册的人数是没有限制的,但是它却不允许多人共用一个账户和密码;因此,每一位需要查阅限时禁发新闻资料的记者都会被要求分别注册。EurekAlert!网站的禁止发布栏目包含尚未成为公开信息的新闻稿;一旦过了禁止发布日期,这些发布稿将进入公众档案免费供公众使用,任何人无需注册就可以查阅刊载在EurekAlert!上的这些新闻信息。为方便使用汉字的新闻记者,如今EurekAlert!已经有了自己网站的中文版:
http://chinese.eurekalert.org。2007 年11 月16 日,在世界科学记者联盟、科学时报/科学网、科学与发展网络(SciDev.Net)等支持下,中国类似于EurekAlert!的“科学报道沙龙”(China Science Reporting Network)在北京科学时报社正式启动。科学报道沙龙是一个以科学记者为主、涉及科学传播各方面人士自愿组成的、旨在改善和丰富科学报道并促进同行交流的公益性网络,它以同名网站(http://www.sciencereporting.cn)为依托,网站内容包括:每周更新的重要学术会议或学术活动预告、科学新闻业内资讯、新闻线索推荐、培训奖励或工作机会等;互动的供业务探讨和交流信息的留言板;世界科学记者联盟在线教程、科学传播电子指南、经过授权的科学家或记者的科学报道业务讨论文章等。对所推荐的新闻线索,科学报道沙龙没有制订限时禁发政策[10]。?
  EurekAlert!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发布《科学》杂志的科研新闻。美国科学促进会有一个专门的小组负责撰写来自《科学》的科研新闻稿,这个小组由6人组成,他们组织撰写的新闻材料被用于限时禁发。此外,来自其他从事科学研究机构的人员也都可以在EurekAlert!上注册公共信息官(Public Information Officer),并为EurekAlert!上提供所在研究机构的最新科研成果新闻资源。实践证明,限时禁发规则被证明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科研成果信息发布手段,它使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之间能够从容、准确地发布科学报道。当然,它的有效运行需要建立在大众媒体自律和诚信的基础上。尽管如此,仍有媒体打破限时禁发的规则,抢在禁发时限前发布科研新闻。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在布拉格召开大会,讨论“行星”的界定等问题。会议的决议草案拟出后,IAU的执委会一直秘而不宣。当时,IAU也采用了限时禁发规则,新闻记者们比与会的天文学家还提前一天就得到这份决议。谁知,捷克的一家媒体不守规矩,得到新闻来源后马上就发布了。好在这家媒体的影响力并不大,它的抢发行为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许多公众还是在第二天媒体集中报道时才得知这份决议的具体内容。为了防范类似的不轨行为,限时禁发的规则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惩戒措施,即某家媒体一旦抢发了新闻,那么今后就会取消这家媒体继续获得限时禁发新闻源的资格。美国最大的通讯社美联社就曾因抢发新闻而被《科学》杂志取消获得限时禁发新闻稿的资格。这种惩戒制度使得新闻媒体更加珍惜他们从限时禁发规则中所获得的新闻信息的“特权”。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限时禁发的规则窒息了新闻业的竞争,并且它本身倾向于无争议的科学和医学新闻[11]。
  
3 任重道远:创建科技新闻发布的权威品牌
     通过近两年来的实践,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已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见面会仍有许多地方值得改进和完善,以不断扩大见面会的影响,更好地发挥见面会的作用,不断提高见面会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切实兑现科技期刊应尽的社会责任[12-15],努力打造科技新闻发布的权威品牌。
  1)为解决新闻时效滞后问题,不妨借鉴国际上通用的“限时禁发”规则,在学术期刊出版前就让新闻记者拿到科技新闻稿,并规定“解禁日”(一般为学术期刊的出版日),以便记者有充裕的时间消化科技新闻并做深度的科技报道。这样做既可达到科技新闻与学术论文“同步发布”的目的,又保证了学术期刊的首发权和科技新闻的时效性。
  2)为解决参会期刊偏少问题,不妨创建类似于EurekAlert!的专用科技新闻网络发布平台。利用该平台,可面向全国所有科技类学术期刊广泛征集科技新闻,在网上组织专家对应征科技新闻进行评审,并将评审通过的科技新闻资源向全国各地注册获准的新闻媒体开放。
  3)为解决媒体地域受限问题,今后不妨吸引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非平面媒体参加“见面会”,综合发挥各类媒体的优势;同时还应吸引《中国日报》、《北京周刊》、《人民日报海外版》等英文版和面向海外的新闻媒体参会,甚至吸引国外新闻媒体参会,以实现科技新闻发布的全方位和立体化,切实扩大科技新闻发布的影响范围。
  4)为解决媒体类型单一问题,今后应加强对学术期刊编辑部有关人员科技新闻写作的培训,切实提高科技新闻的写作质量。科技期刊也应调整新闻视角,关注科研成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受众的兴趣,对必要的专业术语给出到位的解读,让公众不仅能从科技新闻中获得最新的科技知识,同时还能体会到科技新闻阅读的乐趣。此外,媒体记者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媒体的报道特点、价值取向和读者兴趣,对科技新闻源进行深度挖掘,精心剪裁加工,使报道的内容更具个性、丰富多彩。
  5)为进一步加强科技新闻稿审议的权威性,应建立新闻媒体与学术期刊互动的机制:学术期刊应定期征求新闻媒体的意见,不断改进科技新闻源提供的质量;新闻媒体也应准确注明科技新闻的具体出处以及相关的研究人员,并及时把报道的信息反馈给学术期刊,以此形成相互促进、持续合作、长期发展的良性循环。


[1] 尹晓宇,杨健.国内科技期刊与大众传媒“联姻”[N].人民日报,[2007-02-01].
[2]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导报社.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工作总结[R]. 2008年10月.
[3] 金振蓉. 2007中国十大科普事件评选揭[N].光明日报,[2007-01-22].
[4] 苏青.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代表团赴美考察报告[R].北京:2006年12月.
[5]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关于建立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制度的通知[R].200年1月19日.
[6] 冯长根.科技期刊的创新与发展[A].第四届中国科技去看发展论坛,北京:2008.10.
[7] 苏青.亚马逊雨林蝴蝶扇动的翅膀[J].科技导报,2007,25(18):7.
[8] 高健,陈新石,游苏宁.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宣传科技期刊——参加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见面会”的体会与建议[A].第四届中国科技去看发展论坛,北京:2008.10.
[9] EurekAlert!. EurekAlert!中文版帮助[EB/OL]. [2008-10-21]. http://chinese.eurekalert.org/zh/help.php.
[10] 李虎军.科学报道沙龙及EurekAlert!中文版启动,欢迎访问并注册[EB/OL].[2007-11-23].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1478.
[11] HORTON Richard. Breaking the Embargo [J]. Science, 2007(5810): 331-332.
[12]  苏青.科学的价值及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N].大众科技报,[2007-04-01].
[13] 游苏宁,陈浩元.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J].编辑学报, 2006,18(2):81-82.
You Suning, Chen Haoyuan. Acta Editologica,2006,18(2):81-82.
[14] 陈新石.《中华医学杂志》在改革中不断迈上新台阶[J].学会,2006,(6):54-56.
     Chen Xinshi. China NGO Research,2006,6:54-56.
[15] 高健,陈新石,游苏宁.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宣传科技期刊.编辑学报, 2008,20(3):235-237.
     GAO Jian, CHEN Xinshi, YOU Suning. Acta Editologica,2008,20(3):235-23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47-49599.html

上一篇: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思想者——读李森《思想的纬度》
下一篇:科学技术:引领未来的强大动力——“10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点评
收藏 IP: .*| 热度|

2 刘玉平 曹聪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