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qing1961 读好书明是明非明理, 效前贤做文做事做人。

博文

古崖居探秘 精选

已有 4719 次阅读 2007-7-12 13:16 |个人分类:旅游采风|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北京, 游记, 古崖居, 延庆

          北京值得游玩的地方很多,延庆境内的古崖居就是一处。我和三位朋友就利用周末驾车游玩了一趟

从城区沿八达岭高速公路到延庆,然后转110国道往张家口方向行驶约半个小时,到达张山营镇后再朝北按路标行驶两三公里,就到达了我们的探访之地——古崖居。

所谓古崖居,就是古人在山崖上开凿的石窟居室。我们来到的古崖居密藏在东西走向两山幽静的峡谷之中。沿峡谷往深处行走约一华里,抬眼看去,在三面直立的两处岩壁上,布满了人工凿刻的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室。

古崖居的石室洞穴主要集中在东边山梁的前后两个区域,形成了两个自然的居住村落。前村的南、北、东三面的陡坡上,共凿有91处石室;后村的东坡上,仅开凿了26处石室。两村的石室合计117处。

这些石室的洞口大都毗邻,位置错落有序,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左右相连。全部石室分布成楼层状,层与层之间有石蹬、石梯或栈桥相连,结构和我们现在的楼房没有多少区别。

石室大都呈长方形或正方形,以一明一暗的两套间居多。我们见到的最大的石室是特别向游人展示的“三居室”,室内大约40多平方米,估计为这里当时的最高首领所住,类似于现在的“总统套间”。

其他的石室大的20平方米左右,小的仅三四平方米。

看来,即使是在这样原始的居住之地,人的等级同样泾渭分明。

石室又分居人和厩马两种,以室内是有火炕还是有马槽来区分。所有石室的洞门都不大,大约一米见方;所有石室的洞顶同样不高,大约1.7米左右。导游解释说,那是因为曾经居住在这里的先人个头并不高,所有的牲畜也同样很矮小的缘故。

古崖居留有许多人类生存的痕迹,村落周围曾发掘出水井、石磨,石室内开凿有门、窗、壁橱、灯台、石炕、烟道、石灶、马槽和巧妙的送料口。前村的最西头有一个最大的洞穴,后人称之为“奚王府”,设有宽敞的大殿,雕琢的佛龛,耸立的石柱,散落的石桌石凳。我估计,其用途估计类似于现代的宗嗣祠堂和村公所。

古崖居所处的山系属燕山余脉,两山怀拥官厅水库;以峡谷为界,东揽北京延庆,西牵河北怀来。两山间的峡谷宽不过10米,蜿蜒曲折,地势险峻,设有两道山门把守,通往后山的“一线天”道宽更是不足1米。

村落雄踞半山腰,山外情形尽收眼底,峡谷小道一览无余。

古崖居整个山寨布局之巧妙,真可谓进可以经略妫川,战可以依崖制敌,退可以安营驻守,败可以入谷避险。

这里一直是附近东门营村人秘而不宣的风水宝地,每逢时局堪忧,每遇土匪骚扰,村上人就可借此宝地逃难避险。

直到1984年北京市开展文物普查时,这块神秘之地才被官方真正发现,并于1990年被列入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命名为“古崖居”。

关于古崖居的居住者、开凿年代和实际用途,专家学者众说纷纭,至今难以考证,也无令人公认、信服的定论。

我上网查阅,对这一神秘的问题大约有如下几种推论。

一是认为它是我国北方已经消亡了的少数民族——西奚族人的崖居山寨,开凿年代大约在唐朝以后的五代时期,距今约一千多年。西奚族与契丹同为北方大族,同属游牧民族。有专家认为,西奚族后因受日渐崛起的契丹族征讨,被迫逃至此地崖居。持此说的依据是,《旧唐书》和《新五代史》都有记载:“唐之末,奚人为避兵祸、苛税,西迁妫州,依此山为猎,窖之山下,人莫知其处。”而妫州就是现在的延庆一带。

也有专家认为,古崖居应该是汉代的一处中等规模的军事要塞,专用于瞭望敌情,传递信息,烽火报警。专家甚至从要塞的布局和洞穴的规模,测算得当年此地驻军大约在200人左右。持此说的依据是,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记载,现今延庆、怀柔一带山涧东崖壁存有人工开凿的“石室三层”,其具体描述的地理位置和石室形制与我们所参观的古崖居地理、外貌基本吻合。郦道元当时了解到这是“故关之候台”,也就是旧时居庸关前沿守候瞭望敌情的烽火台。

还有专家推测,按古崖居这样的地理位置,此处应该是古代先民有意隐居之地。前山用作瞭望、屯军,更为隐蔽的后山则用于安排老弱妇孺居住。

民间也有人猜测,此处也许是绿林好汉逃避官府的藏身之宝地,或是土匪草寇呼啸山林之巢穴,拟或是良民百姓躲避瘟疫之世外桃源。

众多的悬念和神秘,让古崖居有了“千古之谜”和“千古之奇”之别称。

同行朋友为北京理工大学审计室副主任卢忱,出版社副社长任世宏、办公室主任王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47-4422.html

上一篇:《科技导报》第13期目录
下一篇:神秘的阿丽娜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