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qing1961 读好书明是明非明理, 效前贤做文做事做人。

博文

天空中闪烁的中国科学家群星

已有 11643 次阅读 2008-9-13 16:43 |个人分类:学者风采|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小行星, 天文学, 小行星命名

 天空中闪烁的中国科学家群星

——你知道以中国人姓名命名的小行星吗

  青,黄永明,李    

本文将发表在《科技导报》2008年第18期

0 引言

2008824,第29届北京奥运会闭幕。同一天,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771012在金牛星座发现、国际正式编号为23408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北京奥运星”[1]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环绕太阳运行、质量和体积都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它们不能清空轨道附近区域,且主要集中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之中。截止到2008828的统计数据,从1801年发现第一颗小行星至今,已经获得国际永久编号和国际命名的小行星数量分别为190 128颗和14 698[2] 。在这14 698颗获得国际命名的小行星中,有大约122颗是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另有11颗是以美籍华裔科学家或美籍华人的姓名命名的。而在122颗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中,又有43颗是以中国科学家的姓名命名的。

中国目前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提交的最新小行星命名申请,是以刘东生的名字命名的一颗小行星。刘东生(1917—2008)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在近60年的地学研究生涯中,在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研究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3]

本文介绍了小行星命名的历史和目前的命名规则,整理出迄今已有的以中国科学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表,以以华裔科学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表;这些列表包含了小行星的国际永久编号、国际命名、科学家中文译名、发现时间、发现者等信息;对被命名小行星的43位中国科学家的主要科技贡献予以了简要介绍;对其他83位命名小行星的中国人分类予以了介绍。

 

1 小行星命名的历史

历史上第一颗拥有名字的小行星由意大利天主教蒂埃蒂会修道士、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皮亚齐(Giuseppe Piazzi)于1801年在西西里岛上发现的。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谷神星”(Ceres)。谷神是罗马神话中掌管植物的神灵。皮亚齐最初提议的名字是“Ceres Ferdinandea”,其中“Ferdinandea”是为了纪念斐迪南三世,但由于这个名字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不可接受,于是被弃用。

在早期的小行星命名中,小行星的名字都来自于希腊或者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如第二颗小行星“智神星”(Pallas),第三颗小行星“婚神星”(Juno),第四颗小行星“灶神星”(Vesta)等。这些小行星也都分别被赋予代表符号(见表1),就像太阳和行星被赋予符号一样 [4]

 

早期小行星命名中使用的符号

随着越来越多的小行星被发现,这样的命名方法遇到了两个明显的困难:①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名字不够用了;② 符号越来越复杂,不利于记忆和辨认。

于是,人们开始打破这样的命名方式。第一颗被以非神话人物命名的小行星是20号小行星“Massalia”,它的名字是用来纪念法国港口城市马赛的。在给小行星命名的最初阶段,发现者在用人名来命名小行星时,通常遵循一条不成文的规则:使用女性的名字。这条潜规则在命名第54号小行星时被打破,这颗小行星是以德国男性博物学家亚历山大··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命名;不过,命名者还是将“Alexander”一词女性化成“Alexandra”了。

小行星的名字都是由发现者个人提出的,小行星越来越多地被发现,让命名也变得随意起来。482号和483号小行星分别被命名为“Petrina”和“Seppina”,它们都是发现者的宠物的名字。不过在1971年之前,这样做并没有引发多少争议。

1971年,一位小行星发现者将2309号小行星命名为“Mr. Spock”,这是他的一只宠物猫的名字。这样的随意命名行为促使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出台规则,表示不鼓励使用动物名来命名小行星。不过,各种各样古怪的名字,比如“詹姆斯·邦德”、“零”等,后来还是被发现者用来命名小行星。

1854年,德国天文学家Johann Franz Encke在《柏林天文年鉴》(Berliner Astronomisches Jahrbuch)中,对原有的符号表示方法做了一个重大改变。从第五颗小行星开始,他使用带圈的阿拉伯数字来为小行星编号,不再使用那种令人头疼的符号。这种做法迅速被天文学界广泛采用,到了1867年,前4颗小行星也都有了自己的编号。后来,Johann Franz Encke的这种表示方法被进一步改进,圆圈被括弧代替,由此形成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小行星编号表示方法。

 

2 小行星命名的规则

在今天,当观测者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首先授予这个天体一个暂定的编号。之所以为暂定编号,是因为天文学家需要进一步做更多的观测,以此确定“新”的小行星究竟是不是新发现的天体。许多小天体在发现一段时间后,由于运行到远离地球的地方,变得暗弱,会被“丢失”一段时间。在有些情况下,“新”发现的小行星很可能只是“老”天体重新被发现而已。

小行星的暂定编号由3个部分组成:① 发现年份;② 第一个字母表示发现的()月份,A表示1月上半月,B表示1月下半月,……,Y表示12月下半月(字母I不使用);③ 后面的字母和数字是在该半个月之内发现的小行星的数目顺序号。如,暂定编号“1996 TA”表示,这是199610月上半月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TB”是第二颗,……,TZ是第25颗,TA1是第26颗,……,TZ1是第50颗,……(字母I不使用)。在某些情况下,也使用暂定编号的紧凑格式,如“J96T01V”,这里的“J96”表示“1996”

    新发现的小行星一旦得到暂定编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首先会检查它是否能证认为仅在一次回归期间观测到的其他以前得到暂定编号的小行星。如果能够证认,则其中的某个暂定编号会被指定为主要编号,这通常对应于曾经计算出合理轨道的最早的那次回归期间的观测。如果不能证认,则一般要有23个月弧段的观测资料才能比较有把握在下次回归期间仍能够直接观测到它。尽管多数小行星的公转周期也许要45年,但由于地球的公转周期是1年,小行星一般每隔1年多一点的时间就要冲日一次,而每次冲日前后小行星的可观测时间一般在半年以上(在其余时间里,小行星因与太阳方向太近而无法被观测) [5]

当一颗小行星在至少4次回归中被观测到,其轨道又能够被非常精确地确定时,它将得到小行星中心给它的一个国际永久编号。永久编号使用阿拉伯数字,数字两端有括弧,比如(433)(4179)(50000)。在许多情况下,括弧会被省略;对于被命名了的小行星,很多时候数字和括弧都会被一起省略。

对于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发现者个人有权利在编号后的10年内为它提出一个名字用于命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对名字予以审核后,将对外发布。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由15名专业天文学家组成,他们的研究领域都与小行星或彗星有关。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规定,小行星提名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 名字的长度不超过16个字母;② 最好是一个单词;③ 名字(在某一语言中)可拼读;④ 名字不具有冒犯性;⑤ 与已有小行星的或行星的自然卫星的名字不过于相近。

该联合会还规定,主要以政治或军事活动而闻名的个人或事件的名字,需要在当事人死亡或事件发生超过100年之后才能被用于小行星命名。它还另外规定,以下两种情形可能不被接受小行星的命名:① 宠物的名字;② 纯粹的或是主要为商业性质的名字[6]

小行星的命名是天文学界赋予小行星发现者个人的一种权利,也是对发现者为天文学所做贡献的一种奖励。发现者在提名的同时还有权利写一段话,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名字来为他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每月在其出版物《小行星公告》(Minor Planet Circulars)上,公布最新获得命名的小行星。截至20088月,已经获得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的小行星数量分别为190 128颗和14 698颗。

 

3 以中国科学家和华裔科学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

据不完全统计,以中国科学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共有43颗(见表2),另有10颗小行星是以美籍华裔科学家的姓名命名的(见表3)。

 

2 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小行星表(共43颗)

序号

国际永久编号

小行星国际命名

中国科学家

发现日期

发现者

1

1802

Zhang Heng

 

1964-10-9

紫金山天文台

2

1888

Zu Chong-Zhi

祖冲之 

1964-11-9

紫金山天文台

3

1972

Yi Xing

   

1964-11-9

紫金山天文台

4

2012

Guo Shou-Jing

郭守敬 

1964-10-9

紫金山天文台

5

2027

Shen Guo

   

1964-11-9

紫金山天文台

6

2051

Chang

张钰哲 

1976-10-23

哈佛大学天文台

7

2240

Tsai

蔡章献 

1978-12-30

哈佛大学天文台

8

3171

Wangshouguan

王绶琯 

1979-11-19

紫金山天文台

9

3241

Yeshuhua

叶叔华 

1978-11-28

紫金山天文台

10

3405

Daiwensai

戴文赛 

1964-10-30

紫金山天文台

11

3462

Zhouguangzhao

周光召 

1981-10-25

紫金山天文台

12

3513

Quqinyue

曲钦岳 

1965-10-16

紫金山天文台

13

3542

Tanjiazhen

谈家桢 

1964-10-9

紫金山天文台

14

3704

Gaoshiqi

高士其 

1981-12-20

紫金山天文台

15

3763

Qianxuesen

钱学森 

1980-10-14

紫金山天文台

16

3844

Lujiaxi

卢嘉锡 

1966-1-30

紫金山天文台

17

4730

Xingmingzhou

周兴明

1980-12-7

紫金山天文台

18

4760

Jia-xiang

张家祥

1978-9-27

哈佛大学天文台

19

4913

Wang Xuan

 

1965-9-20

紫金山天文台

20

6743

Liu

廖庆齐 

1994-4-8

圆馆金和渡边和郎

21

7681

Chenjingrun

陈景润 

1996-12-24

北京天文台

22

7683

Wuwenjun

吴文俊 

1997-2-19

北京天文台

23

7811

Zhaojiuzhang

赵九章 

1982-2-23

兴隆观测基地

24

8117

Yuanlongping

袁隆平 

1996-9-18

北京天文台

25

8311

Zhangdaning

张大宁 

1996-10-3

北京天文台

26

10070

Liuzongli

刘宗礼 

1989-2-7

Henri Debehogne         

27

10388

Zhuguangya

朱光亚 

1996-12-25

北京天文台

28

10929

Chenfangyun

陈芳允 

1998-2-1

北京天文台

29

11637

Yangjiachi

杨嘉墀 

1996-12-24

北京天文台

30

14558

Wangganchang

王淦昌 

1997-11-19

北京天文台

31

16757

Luoxiahong

落下闳 

1996-9-18

北京天文台 

32

17693

Wangdaheng

王大珩 

1997-2-15

北京天文台

33

18550

Maoyisheng

茅以升 

1997-1-9

北京天文台

34

25240

Qiansanqiang

钱三强 

1998-10-16

北京天文台

35

28242

Mingantu

明安图 

1999-1-6

北京天文台

36

33000

Chenjiansheng

陈建生

1997-2-11

北京天文台

37

36015

Beishizhang

贝时璋

1996-10-10

北京天文台

38

38980

Gaoyaojie

高耀洁 

2000-10-23

杨光宇

39

47005

Chengmaolan

程茂兰 

1998-10-16

北京天文台

40

48798

Penghuanwu

彭桓武

1997-10-6

北京天文台

41

56088

Wuheng

 

1999-1-14

北京天文台

42

85472

Xizezong

席泽宗 

1997-6-9

北京天文台

43

94228

Leesuikwan

李瑞均

2001-1-31

杨光宇 

 

3  以美籍华裔科学家家命名的小行星表(共10颗)

序号

国际永

久编号

 小行星国际命名

华裔科学家

发现日期

发现者

1

1881

Shao

邵正元    

1940-8-3

卡尔•威廉•威尔穆特     

2

2752

Wu Chien-Shiung

吴健雄 

1965-9-20

紫金山天文台

3

3014

Huangsushu

黄授书 

1979-10-11

紫金山天文台

4

3421

Yangchenning

杨振宁 

1975-11-26

紫金山天文台

5

3443

Leetsungdao

李政道 

1979-9-26

紫金山天文台 

6

3463

Kaokuen

     

1981-12-3

紫金山天文台 

7

3643

Tienchanglin

田长霖 

1978-10-29

紫金山天文台 

8

3797

Ching-Sung Yu

余青松 

1987-12-22

哈佛大学天文台

9

18238

Frankshu

徐遐生 

1973-9-29

C. J. van Houten等人

10

29552

Chern

陈省身

1998-2-15

北京天文台

 

3 43位被命名小行星的中国科学家简介

以中国科学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共有43颗,按照这些小行星的国际永久编号顺序,分别介绍这43位中国科学家。

1)张衡78-139),东汉时期天文学家;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和月球发光原因,并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观测记录了2 500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演示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候风地动仪等。
 
 2)祖冲之429─500),南北朝时期数学家、天文历法学家和机械专家;作《缀术》一书,并被收入《算经十书》;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这一纪录直到15世纪才被打破。

3)一行673727),本名张遂,唐代天文学家;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编制了《大衍历》,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4)郭守敬(1231-1316),元朝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设计并监制了简仪、高表等多种天文仪器,大大提高了观测精度,对元、明时期天文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主持制定了《授时历》,该历法设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运行时间相比只差26秒。 
  5
沈括(1031-1095),北宋时期科学家,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所著《梦溪笔谈》一书详细记载了古代民众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其个人的研究成果。

6)张钰哲1902—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发现小行星的中国第一人;组织拍摄了中国境内第一张日全食照片;第一次提出从研究哈雷彗星的回归来解决武王伐纣究竟发生在哪一年的历史悬案;拍摄和领导拍摄到7 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确位置;开创并领导了多个领域的天文学研究。

7)蔡章献1924- ),天文学家;1952年发现麒麟座不规则新变星(BDI8o1642065208C);1959年以技佐身份参加台湾地区圆山天文台的设计与建造,1969年任圆山天文台台长;1980年设立台湾第一家天象馆,积极推动民众参与天象观察。

8)王绶琯1923- ),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开创了中国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并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推进;作为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对提高中国时号精度、推动天体测量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9)叶叔华1927- ),女,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曾主持中国综合世界时服务工作,其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世纪7080年代,致力于观测新技术的建立,组织中国天文台参加国际地球自转联测,推动了中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组织国内有关学科和部门承担了国家攀登项目现代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

10)戴文赛1911-1979),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在恒星光谱、恒星天文、星系结构和太阳系的起源及演化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分析和评价了国外40多种太阳系起源的学说,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新学说——新星云说,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太阳系主要特征的由来及各类天体的起源。

11)周光召1929-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1960年推导出膺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参与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12)曲钦岳(1935-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1974年与夫人汪珍如合作完成《宇宙伽玛射线爆的恒星超耀斑模型》,引起国际天文学界的高度重视;20世纪70年代中期,主持对40多颗脉冲星进行系统研究,证实了磁场衰减的存在,从而结束了国际上关于脉冲星JPl953属性的长期争论。

13)谈家桢1909- ),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在果蝇种群间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做出了开创性成就,为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奠定提供了重要论据;发现了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被认为是对经典遗传学发展的一大贡献。

14)高士其(1905-1988),早期从事细菌学研究,自1934年开始致力于科普创作,撰写了几百万字的科普作品,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为繁荣我国科普创作、组建和壮大科普队伍、倡导科普理论研究、开展科普活动做出了重大贡献。

  15钱学森1911-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曾主持完成“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16)卢嘉锡1915-2001),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网兜模型,之后又提出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自兜”合成中的“元件组装”设想等问题,为我国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等研究跻身世界前列作出了重要贡献。

17)周兴明1965-2004),业余天文学家;共发现了64SOHO彗星,使中国在发现SOHO彗星的世界排名位居第4位;作为第一发现人,发现了一颗SWAN彗星,该彗星被命名为C/2004 H6SWAN)。

18 张家祥1932- )天文学家;曾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卫生星轨道设计方案论证,负责研究制定该卫星的测轨计算方案,并成功主持了我国第一颗人造通信卫生轨道的系统研究;成功地主持进行了慧星一系列碎核连续碰接撞木星的七次世界性预报,其预报精度达国际先进水平;和同事合作共发现并得到国际确认和永久编号的新小行星一百多颗。

19)王选1937-2006),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领导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方正彩色出版系统,使我国的出版、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杰出典范。

20)廖庆齐1931- ,业余天文学家;1972年兴建了香港第一家私人天文台,组织拍摄的一幅月球环形山特写照片刊登于美国的Sky & Telescope杂志上;198010月出任香港太空馆首任馆长。

21)陈景润1933-1996),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1966年发表的“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论文,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并被国际数学界誉为陈氏定理

22)吴文俊(1919-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在拓扑学、自动推理、机器证明、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研究领域均有杰出贡献;他在拓扑学的示性类、示嵌类方面取得的重要系列成果,是拓扑学的奠基性工作;他的“吴方法”在国际机器证明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着广泛重要的应用价值。

23)赵九章(1907-1968),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物理学家;1930年代把数学、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入大气科学研究并取得显著成就;领导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对制订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休探测方案以及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24)袁隆平1930- ),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专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25)张大宁1944- ),肾脏病专科中医专家;他提出的“心-肾轴心系列学说”和“肾虚血瘀论与补肾活血法”理论已被中西医学术界所公认,被誉为中国中医肾病学奠基人。

26)刘宗礼,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

27)朱光亚1924-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核物理学家;20世纪60年代,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8)陈芳允1916-2000),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学家;领导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机载单脉冲雷达;提出并设计了发射我国通信卫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新方案,并负责该系统的研制和星-地技术协调工作19863月,与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一起提出了对我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建议——863计划,为我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29杨嘉墀(1919—2006)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20世纪60年代参与制订中国工业自动化仪表、中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等发展规划和中国人造卫星发展十年规划;19863月,与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一起提出了对我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建议——863计划,为我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30)王淦昌(1907-1998)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1941年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为实验所证实;1959年他领导研究小组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1964年独立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1984年领导开辟了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新领域;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19863月,与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一起提出了对我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建议——863计划,为我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31落下闳(公元前156—公元前87),西汉时期天文学家,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曾制造观测星象的浑天仪,创制了中国古代历法样板的《太初历》;发明了通其率算法,用辗转相除法求渐近分数,为历法计算提供了有力工具。

32王大珩(1915-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光学专家; 20世纪60年代以来,制成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仪器;20世纪70年代,主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领导了综合性航空遥感试验;19863月,与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一起提出了对我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建议——863计划,为我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33茅以升(1896-1989),中国科学院院士,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1933年领导设计、修建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29世纪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解决了建设中的14个难题;1959年,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

34)钱三强1913-1992),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早年与夫人何泽慧共同发现了重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合理解释,深化了对裂变反应的认识;参加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建立和组织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原子核研究的人才,为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组织原子弹、氢弹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35)明安图(1692-1765),清代蒙古族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地理测绘学家;参加并编成《历象考成后编》10卷,反映了中西天文历象科学的新成果,成为清代编制历法的依据;结合中西方数学成果,论证了三角函数幂级数展开式和圆周率的无穷级数表示式等9个公式,成功地解析了9个求圆周率公式,写成《割圆密率捷法》一书。

36)陈建生1938-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主要从事类星体巡天、类星体吸收线、星系际介质、星系物理、施密特CCD测光,以及大视场、大尺度、大样本天文学等研究工作;领导BATC(北京-亚利桑那-台湾-康奈狄克)CCD多色巡天计划。

37)贝时璋(1903-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物理学家;早年从事无脊椎动物实验胚胎学和细胞学的研究,对细胞数恒定动物与再生的关系作了深入研究;20世纪30年代初,发现了中间性丰年虫并观察到其雌雄生殖细胞的相互转化现象;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细胞重建学说;先后组织开拓了放射生物学、宇宙生物学、仿生学、生物工程技术、生物控制论等分支领域和相关技术研究。

38)高耀洁1927- ),女,医务工作者;1996年开始自费进行艾滋病防治和救助工作;2000年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艾滋病遗孤的救助方面;2001年获乔纳森·曼卫生及人权奖

39程茂兰(19051978),天文学家;早年用大陵五型食双星的分光光度测量,否定了当时流行的光速与波长有关的理论;后来研究发射线星尤其是爆发变星(包括新星、再发新星和共生星);通过证认不同物理条件下所产生的发射线(许多是禁线),揭示天体上的物理状况和变化过程;还用同样方法研究地球大气发光现象(极光、夜天光),以确定地球大气的一些物理状况。

40)彭桓武1915-2007),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20世纪40年代初,与海特勒发展了相互作用量子场论和量子跃迁理论,并应用到核碰撞产生介子的过程和宇宙线粒子物理的研究中;发展了宇宙线介子理论,首次成功解释了宇宙线的能量分布和空间分布;领导并参加了中国的核潜艇、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工作。

41)武衡(1914-1999),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20世纪50年代,主持筹建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区各研究所;1955年后,参与领导组建中国科学院学部,并组织了3次全国科学技术长远规划的制订,以及1962年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还是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事业的奠基者和组织者。

42)席泽宗1927-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科学史家;对古代新星和超新星爆发纪录的证认及整理工作长期受到国际上的高度重视;长期从事天文学史研究,涉足于天文学思想、星图星表、宇宙理论、外国天文学史诸多重大领域。

43)李瑞均,曾任香港天文学会副会长,致力于天文推广教育工作。

 

4 其他用中国人姓名命名小行星的情况介绍

据不完全统计,另有78颗小行星也是用中国人的姓名命名的,涉及82位中国人。这些中国人古今均有,分布在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他们的姓名和职业按12类分别统计如下。

1)古代思想家、政治家3人:孔子、老子、林则徐;

2)科技工作领导者1人:裴丽生;

3)实业家28人(其中何梁何利——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4人共1星)田家炳、邵逸夫、陈嘉庚、张果喜、区鉴泉、曾宪梓、李晓华、李陆大、蒙民伟、李达三、查刘璧如、何梁何利、曹光彪、王宽诚、朱树豪、何贤、方润华、蔡继有、许智明、吕志和、林百欣、谭远良、锺期荣、郑崇华、陈伟南

4)文学、艺术家7人:伍宜孙、巴金、吴伟坚、鲍德熹、金庸、徐克、林青霞;

5)天文爱好者1:朱永鸿;

6)科普作家3人:陈泽盛、李元、卞德培;

7)航天员3人:费俊龙、聂海胜、杨利伟;

8)律师1人:胡鸿烈;

9)中学教师2人:叶佩玉、曾国寿;

10)          大、中学生29人:华演、孟焕、凌晨、严婉祯、朱元晨、王超昊、夏俊超、陈易希、林庭年、刘亭均、林晨、吕亚佳、张翼、郭子豪、李育霖、陈永介、赵依祈、李诏熙、蔡辰葳、朱若辰、陈嘉键、廖彦婷、吴敏骏、陈泓任、赖才达、顾宇洲、周美儿、钟越尘,王一然

11)          乡村医生1人:朱汉章;

12)          其他方面人士3人:方芬、YeungchuchiuChanmatchun

此外,美籍华人、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学生杨帆的姓名也被用于命名新发现的小行星[7]20086月,来自中国大陆的方兴、邱军和白雪菲,以及来自中国香港的刘德健和刘德诚5人均获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二等奖以上奖项。根据大奖赛的行星链接计划,这5位学生各自均将获准以其姓名命名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8, 9]

致谢:感谢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赵刚研究员、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博士、《中国国家天文》编辑孙正凡博士、国家天文台科技处处长薛随建研究员、紫金山天文台李广宇研究员、国家天文台王嘉力女士为本文提供相关的资料,并与作者进行有益的探讨。


参考资料(References

[1]  车宏亮,蔡玉高. 天空中有了颗“北京奥运星”[EB/OL]. 新华网,[2008-08-24]. http://news.xinhuanet.com/olympics/2008-08/24/content_9674684.htm.

[2] Laboratory of Minor Bodies of Solar Syste. Minor Planet Names [EB/OL]. [2008-08-28]. http://quasar.ipa.nw.ru/PAGE/DEPFUND/LSBSS/englenam.htm.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东生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N].科学时报,2004-02-20.

[4] Wikipedia. Asteroid [EB/OL]. [2008-09-09]. http://en.wikipedia.org/wiki/Asteroid.

[5]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小行星命名的背后新闻[N].科学时报,2004-12-30.

[6] Minor Planet Center. How Are Minor Planets Named? [EB/OL]. [2008-09-10]. http://cfa-www.harvard.edu/iau/info/HowNamed.html.

[7] 钟可芬. 杨帆:爱国的“小天才”[N].医药经济报,2008-02-25.

[8] 靳荣. 三颗小行星以中国学生名字命名[N].信息产业报,2008-06-04.

[9] 又有两颗小行星将以香港学生姓名命名[EB/OL].中国新闻网,[2008-05-31]. http://www.chinanews.com.cn/ga/kjww/news/2008/05-31/1268498.s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47-38837.html

上一篇:2008年第17期《科技导报》出版“河流健康与生态水力学专题”
下一篇:中国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
收藏 IP: .*| 热度|

1 cgy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