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qing1961 读好书明是明非明理, 效前贤做文做事做人。

博文

促进学科发展的重大举措——评《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2006-2007)》 精选

已有 4560 次阅读 2007-6-23 17:44 |个人分类:图书评论| 书评, 学术建设, 中国科协

        2007年3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2007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配合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白春礼院士发布会上所作的《2007年中国科协学科进展发布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共31卷、800余万字的《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2006-2007)》(以下简称《系列报告》)在发布会上同时与读者见面。

       编写《系列报告》是中国科协在连续4年编制《学科发展蓝皮书》的基础上,为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开展学科研究,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推动多学科协调发展,促进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逐步树立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在学科发展研究中的导向性和权威性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学术建设举措。

      《系列报告》包括力学、化学、空间科学、地质学、地理学、心理学、环境科学技术、资源科学、机械工程、农业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测绘科学技术、航空科学技术、冶金工程技术、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纺织科学技术、材料科学、食品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林业科学、水产学、医学、中医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体育科学等30个学科的发展报告,以及全面反映这30个学科进展情况的综合卷报告。每个学科的发展报告独立成卷,由中国科协所属相对应学科的全国学会组织编写;《学科发展报告综合卷(2006-2007)》(以下简称《综合卷》)是在上述30个学科报告的基础上高度总结、概括、综合而成,全面反映了这30个学科的总体进展情况。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学科的创立、成长和发展又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科既是学术研究领域的一种分类,也是科学知识体系的一种划分,还是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某门具体科学形成的一个分支。因此,学科既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又是科学体系发展的标志,更是科学知识体系成熟的象征。在科学技术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自然科学学科得以不断深入发展,新兴学科也在不断产生,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不断增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纷纷涌现,新的分支学科不断派生,科学与技术趋于向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可见,编纂出版《系列报告》,及时总结、报道自然科学各有关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追踪、了解、把握学科的发展动态,对于促进学科间的广泛交流与融会,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纵观《系列报告》,我以为,这部科学鸿篇巨著有着以下7个特点:

        ① 前沿性——《系列报告》对本学科最近两年国内外科学前沿发展情况进行了跟踪调研,回顾总结并科学评价了近年来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新见解、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等,体现了学科发展研究的前沿性;

        ② 前瞻性——《系列报告》分析研究了本学科发展现状、动态和趋势以及国际比较和战略需求,展望了本学科的发展目标和前景,提出了本学科发展的对策意见和建议,体现了学科发展研究的前瞻性;

         ③ 学术性——学科发展研究按照学术性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有关专家学者在撰写本学科发展报告过程中多次召开研讨会;《系列报告》展示了专家学者把握学科发展脉络、总结学科发展规律、展望学科发展未来在学术上的真知灼见,体现了学科发展研究的学术性;

        ④ 权威性——《系列报告》由中国科协以课题项目管理的方式委托相应的全国学会承担,承接任务的学会组成了由本学科领域首席科学家牵头、相关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的研究课题组,在充分占有学术资料和掌握学术信息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因而体现了学科发展研究的权威性;

        ⑤ 规范性——在布置学科发展研究项目的同时,中国科协还对承担任务的全国学会下发了统一的《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编制格式》,严格规定了报告的撰写体例,保证了学科发展研究的规范性;

        ⑥ 整体性——每个学科的发展报告均由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两大部分组成,综合报告是对本学科发展研究的总体概括,专题报告则是综合报告的支撑和拓展,体现了学科发展研究的整体性;

        ⑦ 可读性——对于艰深、复杂的科学问题,《系列报告》的撰写专家学者都尽量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努力减少复杂公式和论证的出现,以便公众理解,适合更多的读者阅读、借鉴。

       为了便于读者便捷地阅读、了解30个学科发展分报告的基本情况,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组织有关专家专门编撰了《综合卷》。《综合卷》的第一部分归纳总结了这些学科发展的6大特点和趋势:

        ① 基础研究不断涌现高水平原创性成果:基础科学是人类关于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经济兴起的时代,它又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大力倡导原始创新,在基础学科领域取得了一批如“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等高水平原创性理论研究成果;

        ② 应用基础研究更加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学科的研究一般具有很强的任务性、目标性和时间性,把基础研究的成果以及应用学科中的创新理论和理念、方法,应用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促进研究成果的生产力转化,是应用学科的首要任务;我国科学家高度重视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如关于高原冻土施工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就有效地解决了青藏铁路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技术和施工难题;

        ③ 高新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日趋缩小: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关系到我国能否赶上世界高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潮流以及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还关系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可以说,紧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步伐,加快落实我国高科技发展战略,推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进程,已成为各高新技术学科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性课题,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④ 工程技术更加注重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直接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尤其是工程技术学科的发展;“西北地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与示范”工程项目,通过技术研究开发与试验示范,形成了特色鲜明、先进实用的节水高效农业综合技术体系,为缓解西北地区水资源危机,促进该区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⑤ 学科间交叉渗透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往往导致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新兴学科的产生,它也是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比如,在与数学、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生物科学相互促进、交叉和融合的过程中,力学学科形成了物理力学、生物力学、环境力学、爆炸力学、等离子体力学等交叉学科,并在这些交叉学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突出成果:

         ⑥ 学科发展整体水平仍须大幅提升:近年来,《系列报告》所涉及的30个学科尽管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但是,从学科发展的整体来看,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自主创新的环境依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自主创新的能力依然比较弱,赶超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诚如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在《系列报告》的“序”中所言:“希望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坚持不懈地开展学科发展研究和发布活动,持之以恒地出版学科发展报告,充分体现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方针,不断提升中国科协和全国学会的学术建设能力,增强其在推动学科发展、促进自主创新中的作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47-3665.html

上一篇:日本人的自大与自律
下一篇:怀念井敏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7: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