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民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xminmin1987 以幽默对抗荒诞!

博文

考试是识别学生的一种好方法

已有 3312 次阅读 2018-3-18 14:00 |个人分类:闲话生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恰逢研究生复试和博士选拔考试之际,颇有感触,就顺便抛出这么一个话题。这也是我这么多年,经历许多次考试的一些切身体会。从对考试的叛逆到缓慢理解,逐渐认识到“考试确实是选拔学生、识别学生的一种好的方式”。但方式虽好,却并不表示在现实操作中,考试就真的能够发挥好其选拔的功用。一些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到考试在选拔、识别学生中本应该发挥的作用。

        首先是,要搞明白为什么要考试?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国家要选拔人才,导师要招学生,但学生那么多,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学生呢?就要通过考试。通过考试,来评估一个学生大致的科研水平,评估其学科知识掌握的程度,所受的学术训练如何,是否具有培养价值,以及是否具备继续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等。这即是人才选拔的初衷,也是设计考试制度的目的。但是现实选拔考试中,却经常偏离这一目的。

        然后是,在搞清楚为什么考试以后,就要继续下一步,即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该如何设计考试?这就涉及到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的问题。

        记得在我研究生毕业前夕,曾与研究生部老师有过一次谈话。老师谈到现在导师对招来的学生越来越不满意,有的学生甚至根本不会做实验,最后毕业都成问题,却又找不到问题出在哪里?我就告诉他,现在的地理类专业本科招了许多文科生,以前地理系是只招收理科生的,这种情况大约已有10年之久了。让我颇感意外的是,老师对这一情况竟然不知道。然后我就告诉老师,其实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就是提高数学难度,或者增加实验内容。一旦提高数学难度,文科生自然会放弃报考。但老师又开始怕会影响生源。所以,当选拔考试增加了其他目的,考试的功用必然会受到影响。

       另外一个就是关于考试的内容,这经常会受到学校或行政部门的许多规定。比如题型结构、分值分配、试题难度、考试范围等等。这也经常影响考试本身功能的发挥。如果研究生考试主要考察记忆,那我想肯定发挥不了考试的作用。同样,如果不允许考试超纲,你也不会知道学生的知识宽度。记得我曾经见过的几个题目,让我印象深刻。

        题目1:什么叫做证伪?

        这个题目很基础,主要考察学生的学术素养。而且尽管我们很熟悉,也常挂嘴边,但是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题目2:有人说北京大学是“北京人大学”,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并设计一个方案,证明你的看法(只是大意,具体记得不甚清楚)。

        这个题目就主要考察学生所受的学术训练是否完备,以及学生的学术积累。

        因此,对考试题目和内容的限制,也影响了这一制度功用的发挥。让一个好的制度,备受指责。

        最后,考试还需要其他辅助手段,综合判断。

        毕竟考试只能见到纸面上的文字,却不能见到本人。因此,面试还是必要的。面试会让人看到一个立体的,整体感的个人。同样,推荐信也很重要。但是推荐信经常是学生自己写的,老师只负责签名。可能老师忙,没时间写;也可能学生怕老师忙,直接写好了。

         总之,对待考试这一人类的伟大发明,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制度,还是要少一些限制,多一些支持,单纯化考试的目的,科学的设计考试科目和内容,并且理性看待考试。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24092-1104533.html

上一篇:大学不应该关起门来朝天过
下一篇:计划生育与多余的人
收藏 IP: 106.121.62.*| 热度|

1 王庆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