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开设‘混沌与非线性思维’的尝试(2012)
热度 1 陈立群 2022-12-25 22:55
“混沌与非线性思维”是通识教育课,于 2011 - 2012 学年冬季学期首次开设,共 20 学时。目前已经讲完一轮。听课学生共 130 人,绝大多数是理工大类学生,也有少量人文大类和经管大类学生,还有少数美院的高年级学生。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阐述混沌、分形、分岔等科学概念及其历史演化和文化影响,强调非 ...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5814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人之病札记61
陈立群 2022-12-17 22:53
三周前开始了冬季学期,我只独立讲一门课,钱院的“理论力学 II ”, 40 学时,班上 20 多人。这已经是恢复讲该课的第 3 轮, 2 轮在钱院。大的方面已经定型,只有细节需要继续打磨。 真正的挑战是疫情的影响。只有前两周是线下教学,还因为我《 冒险出差 》有一次改线上了。从第三周起 ...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1985 次阅读|没有评论
理论力学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2002)
热度 1 陈立群 2022-12-6 22:55
理论力学是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它不仅是各门力学课程的基础,也是多门其它工程技术基础课的基础并在工程技术中有广泛应用。因此它是机械、仪器仪表、能源动力、土建、航空航天、农业工程等工学专业类的重要技术基础课之一,在相关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承前启后作用。特别是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对 ...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2308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人之病札记60
陈立群 2022-11-29 22:55
《 人之病札记 50 》所述的博士生非线性动力学评教结果出来,给教师反馈了报告。我这是第一次收到这类评教报告。 博士生的课比本科生容易讲,而且博士生也更成熟些,对人包括教师自然多些体谅。因此报告总体上倾向于溢美,也不用太当真。 &n ...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1720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人之病札记59
陈立群 2022-11-21 22:57
如《 人之病札记 53 》,本学期给钱院力学专业讲理论力学。虽然有《 混合教学 》,但课一次没有缺。即使最后提前考试而少一次课,进度仍然很从容。还有时间安排次复习总结课。这其实也说明前一学期内容偏少,应该把质点动力学放到本学期,这样下学期比较主动。北大朱照宣先生等的《理论力学 ( 上册 ) 》 ...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2002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人之病札记58
热度 1 陈立群 2022-11-17 22:56
如《 人之病札记 52 》所述,给力学专业本科生讲 30 学时的高等动力学。这是第 2 轮为本科生上这门课。学生与预期差不多。不够主动,准备知识也不很充分,但学习态度还算积极,基本上都到班参与。开始效果不很理想,后来似乎还可以。 刚体动力学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侧重不同。我主要在讲概念方面 ...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2017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人之病札记57
陈立群 2022-11-9 22:57
以往《科学伦理与学术规范》中的一次课我讲过两次,参阅《 人之病札记 32 》《 人之病札记 45 》。本学期又有。这次研究生院要求硕士生课和博士生课切割,就是要给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开课。学院中两个学科也切割,土木工程和力学研究生分开由各自专业的教师讲课。两次切割后,原来坐满大教室的班变成了小班。 ...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2379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人之病札记56
陈立群 2022-11-1 22:58
母校百年校庆,邀请我给力学专业新生讲次周期与混沌运动。母校校庆已经为另一个学院的教师和研究生做过个报告,但那不是教学,没有在这个系列中记录。时间比较难凑。对方希望的时间,我有四节课。后来决定下课后讲。只有一个学时。这样我需要在办公室内上网,这倒是第一次。 因为是刚入学的新生,我选个通 ...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1916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人之病札记55
陈立群 2022-10-22 22:57
特殊一课,课堂变成了片场。学校要拍宣传片,有我上课的镜头。本来计划在高等动力学课堂上拍,我说那个课只有六位学生,还可能缺一位。建议放到人更多的理论力学课上拍。也问清楚了只要画面,不录音,制宣传片时有背景音乐。 那次课是静力学最后一次,带摩擦问题的习题讨论课,并不适合拍照。好在有个比较理 ...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1566 次阅读|没有评论
冲量激励的非零初值响应(1992)
陈立群 2022-10-18 22:57
发表于:教材通讯 , 1992, (5): 39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1543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8: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