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高一忆旧:同学们

已有 3926 次阅读 2016-8-26 07:03 |个人分类:往事钩沉|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回忆, 同学, 高一

上次《高一忆旧:老师》说了三十八年前高一2班的老师,这次说说同学。

与我关系最好的是李明。家在铁西,不知道为什么在八中读书。他入学成绩不错,学号在前10,也就是全区前20名。很爱思考,高中期间(未必是高一,记不清了)在《数学通讯》上发表过半页的小文章,虽然数学考试包括竞赛成绩似乎不算突出。我们也一起读古诗新诗。古诗他路过书店买书(最大的新华书店在他从从学校到家的路上)给我带一本,如果没有带,只买一本就应该是我的。这个机制很科学,他不容易忘记给我带一本。新诗他订阅《星星》,我订阅《诗刊》,交换着看。在班上,我们两人的作文常被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读。有次选全年级的范文贴在校门口的读报玻璃栏中,我们两人都有几篇入选。他很淘气。我们喜欢在上课时与政治老师辩论,有次甚至想在政治老师讲社会主义优越性时,从校外弄个乞丐到教室,但没有成功。他比我更不会考试,好像毕业后第三年才考上辽宁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当中学老师,干得很好,当过鞍山市最好的初中15中的教导主任,后来又到其他学校当校长。我推测,他自己是淘气学生,有对付淘气学生的办法。因此人们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现在想想,他比我更淘气,我只是自己傻玩,老师不惹我,我也不会去惹老师。他有些故意捣乱。

与杨斌关系也很好。我们还同过桌。我上课特别爱在下面说话,于是被安排到第一排,和学习好又老实的杨斌同桌。现在回想,老师这招很高明。杨斌老实,上课不搭理我;就算他被拉下水了,学习好,影响也不大。杨斌是我们班学委。刚开学班主任老师问初中谁当过学委,好多人举手,包括杨斌。或许他入学成绩最高,老师当场就任命他当学委。我们高一时参加高二的数学竞赛,我们班只有我们两人在市里取上名次,一起集训,准备到省里比赛。因此关系更密切些。杨斌名次比我稍微好些,都是市里的二等奖。他清华硕士毕业后到大连物化所还是化物所工作,后来到美国读博士。毕业后出国前,同学聚会还见过一面。

除了李明、杨斌,我们常在一起玩的小伙伴还有几个。我们班的2号薄志勇,他是老八中,初中就在八中读,被化学老师选中做课代表。他岁数比我还小,好像是65年的,很贪玩。结果很不幸,一直没有考取正式的大学,后来在鞍钢工学院就读,传说是那里的学霸。另一个老八中张越,数学课代表,也是调皮捣蛋,应届似乎没有考取大学本科,后来读什么我不知道。还有个陈海涛,很机灵,也很调皮,应届考取了军校。放假见面,他已经有些幡然悔悟的意思。这几位毕业后不久就完全没有了联系。

还有两位没有一起玩,但有印象的。一位是我母亲单位同事的儿子,第二学期从平行班升入我们班,回去跟他妈妈说我在班上太闹人。那个同学姓艾,长得不错,个子也高,根据他的名字,我给他起个代号“爱吃烤苞米”。在家了我妈说到他也是这么叫,她当时就忘了他的真名,我现在也忘了。另一位是张维民。当时其实没有印象,毕业多年后聚会知道他因为父亲去世,退学去上班了。后来很辛苦地从业余高中毕业。我们聚会时,他已经是一家国营大百货公司的经理了。传说很厉害,黑白两道都有面子。他退学我一点儿不知道,也没有在意班上少个人。我猜想,他后来承包买断,他很可能是老板了。

还有几个高中不是特别熟悉的同学,后来到大学成了同班同学。不熟悉,因为人家都在学习,我比较贪玩。因此我熟悉的都是贪玩的同学,杨斌是例外。我们班的3号吕晓明到大学仍是我同班同学。他是班上劳动委员或生活委员。最近好像听说他移民国外了,不知道是不是听错了还是记错了。

前面提了好几次同学聚会,其实我严格来说,只参加一次。那次也只有杨斌还有些话说,我们都准备争取去美国读博士。我发现没有什么意思。他们玩的东西我也都不会,喝酒、唱歌,跳舞,打牌等。广义来说,还参加过一次。那次聚会,我正好路过聚会地点,进去跟他们说一声我不参加了,就走了。现在想想好像我当时有点傻,既然不参加,就不用露面了。同学们未必知道我缺席。但那次确实是顺路,不是专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998746.html

上一篇:番禺绿地:盛夏晴日
下一篇:南京百家湖
收藏 IP: 207.253.38.*| 热度|

1 袁天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1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