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io

博文

凭啥你美国人的叫“标准”,别人就叫“非标准”

已有 4438 次阅读 2011-11-16 21:35 |个人分类:随便说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美国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跳伞在战场有生力量快速投递、飞行员逃生和救援救灾等重要活动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抢险中,率先到达地震中心灾区的就是英勇的解放军伞兵,为我们带来第一手的中心灾区资料。再如,今年1014日在山西蒲城县举办的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飞行表演时出现的坠机事件中,应急跳伞挽救了一名飞行员的生命。

但是,跳伞又是一种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活动,从出舱、开伞到着陆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损伤,其中绝大多数损伤都发生在着陆阶段。研究跳伞着陆损伤发生机制及其防护措施,对空降兵、飞行员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保障有重要作用。在真实战场上,哪怕一个很小的损伤,就有可能影响到战士的生命安全,甚至破坏全部行动计划,导致战斗失败。

虽然国外,尤其是美国在这个领域有深入的研究,但是我们并不能照搬其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军的跳伞着陆损伤防护。因为正如很多美国大片中所表演的那样,大多数西方国家军队采用的是滚翻式跳伞着陆方式,即通过身体的翻滚将着陆时的巨大的动能“滚”出去。而我国军队是学习的原苏联跳伞着陆方式为半蹲式,即通过身体深度下蹲来延长缓冲时间,将能量慢慢吸收。

当我们于去年第一次在国际期刊上描述这种“奇怪”的跳伞着陆方式时,美国的专家深感惊奇。如今,我们已经在航空航天医学领域最为权威的期刊Aviation, Space & Environmental Medicine(航空航天与环境医学,美国航空航天医学协会会刊,82年悠久历史)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国外专家已经接受了这种“不可思议”的跳伞着陆方式。放弃成见,互相取长补短,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科研,为跳伞着陆提供更安全的防护。

放弃成见,一方面要求我们自己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勇于打破老外,尤其是美国佬自以为是的态度。比如在审稿过程中,一个审稿人反复使用“非标准着陆技术(non-standard technique)”来描述我们所研究的着陆方式。例如:

The authors need to briefly describe HSPL and why this non-standard technique was studied rather than the standard parachute landing fall (PLF)…”

Why did the authors study HSPL if this is not a standard landing technique used by any organization”

 

Who uses HSPL besides the authors? (除了作者,谁还用这种方式跳伞着陆?)

我们的回答:HSPL is used by many soldiers, but not the authors. We only research on it. We do not know the status quo in Russia for lack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But HSPL had long been a standard parachute landing posture in Russia, at least until 10 years ago. Nowadays, at least all Chinese paratroopers take it standard. We think this is not a small population.

(很多士兵在用,但不包括作者。我们只是做这方面的研究而已。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交流,我们不知道目前俄罗斯什么样,但是至少在10年前他们把这种方式作为一种标准的跳伞着陆姿势。目前,至少所有的中国伞兵以此为标准。我们认为这不是一个小数目。)

 

还有一个审稿人,有明显的间谍倾向,反复问和论文主旨无关的事情,比如对我们伞兵战士携带什么武器之类很感兴趣。我们的回答:这个与本研究无关,我们也不晓得。我们只是在研究一种运动的损伤,换个题目就就可以发表在运动学杂志上,呵呵。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89-508708.html

上一篇:女人. 脚. 鞋
下一篇:万水千山总是情,借条秋裤行不行
收藏 IP: 158.132.137.*| 热度|

2 马锡明 dunkelbl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