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io

博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宜热乎?人不知而不孕,不义君子乎?

已有 6071 次阅读 2011-7-4 17:27 |个人分类:随便说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学习方法, office, style, 新鲜感, 甘蔗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第一句,稍微有点文化的人大概都能说得上来。但是其解释未必人人都会。

记得上中学时语文课本上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大概是“学习知识并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老师借此来告诫我们学习知识要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学习,课后认真复习。我当时并不赞同这种学习方法,觉得课前如果认真预习的话,还有点新鲜感,到上课的时候就没兴趣再听人重复一遍了。如果课前不预习的话,或许上课还能好好听一听。至于课后复习,那就如同把嚼过的甘蔗渣再嚼一次,索然无味,无论如何都想不通这么痛苦的事情为什么老人家还觉得“不亦说乎”。大概不是这么快乐,而是苦不堪言的不能“说”吧。转念细想,这里的“习”断不是“温习”、“复习”之意,应该是“实践”之意,此处的“时”也应该为“时常”,所以这句话得意思应该是“学习了知识,时常把其应用于实践,这多么令人高兴啊”。如此说来,《论语》第一句就告诉我们要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也应该是著书者的本意,要后世人不能读死书,死读书,更要注重应用。所以后世人书读的好的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但大多数人就读成了呆子,读了一遍又一遍,还时常拿出来温习,再读一遍。

如此说,倒不如将这句杜撰成“学而实习之”更能为当今人所能理解。但如果真这么写,那就错了,考试要扣分的。想来还是做古人好,写了错字也不能算错,那叫“通假”,而且后来者都要按着这样写,不这样写反而是错的。所以每次看到“不亦说乎”都有一种不好说又不好不说的纠结感。

“有朋自远方来”,这里的“远”可以理解为地理上的“远”,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时间上的“远”,如果从两千年前来的人和你一起坐而论道,那会是什么感觉呢?孔子告诉你:“不亦乐乎”。呵呵,不管孔子有没有如此曰过,《论语》的作者将其放在第一句还是很有深意的,但是又有几人能读懂了呢。

“人不知而不愠”,中学课本里的解释大概是“不被别人理解而不抱怨”。当时学习时就纠结于到底什么不被人理解了,怎么也没个上下文啊。现在终于想通了,这里的“不知”应该作“无知”解。其实这句话是在说,有的人没知识,没文化,我们不应该跟他们一般见识,这才是一个有修养的人。至于为什么将其放在第一句,好好想想,大概应该是说别人没文化那是别人家的事情,但我们自己要有文化,好好读下面的书,就会有文化了,学好了就“君子”了。但是,说得容易做的难。孔夫子也是个性情中人,有时也会发怒骂人,骂宰予,骂原壤,甚至拿起小拐棍动粗,当时大概自己也忘了,这些人不懂事仅仅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何必与他们一般见识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89-462233.html

上一篇:肌肉功能
下一篇:香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收藏 IP: 158.132.13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