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乐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ing3

博文

强制之下的基金难出好成果

已有 2938 次阅读 2021-12-26 16:4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岁末年初,是许多大学许多从事科研的教师准备基金申报的前奏阶段(这并不是社会上认为大学放假,教师休息的假期)。然而,从最近报道中,一些大学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基金,说明这些学校重视科学研究,为教师提供准备基金提醒和保障,这显然是好事,表明学校管理阶层的服务转变和负责。然而,一些学校的通知中带有强迫性质的绝对做法,显然背离了科学研究本身的目的和初衷,在中央已经明确反对“五唯”的背景下,这些管理部门的做法值得引起重视。

      首先,这些学校的管理者缺乏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认识。潜意识里认为科学研究是最低等的劳动(尽管它们出自表面化利益认为科学研究是最高等的工作)。或许是低级的励志文章读多了,认为只要是一个人,都能通过努力从事科学研究,而且可以通过努力取得科学成果。而大家都知道,来钱相对容易的电影演员、歌唱明星,是需要天赋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上位。一些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不是发现孩子,培养孩子,以为逼着孩子走进了娱乐圈就能成功,结果乱得一塌糊涂。大多数人还是很理智,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是那块料,早就开始了大众化的学习,让生活选择其社会位置。即使是一个从事农业——这个在大多数人看来比较容易、最为底层(起码现在是)劳动,也是需要一定的才智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农把式,并不是每个老老实实的人种庄稼都能种的好。因此,让每个大学里工作的人都成为从事科学研究者,让他们想法设法申报国家基金,既是不尊重科学的表现,也是不尊重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的表现——让评审人和基金管理部门耗费大量精力去评价几乎没有价值的材料,本身就是一种不善良的行为。也催生了不具备科研能力的个别人通过歪门邪道取得基金,不但产生不了任何有价值的成果,也对社会和科学产生危害。 

       其次,有些议论认为一些教师从事的实验,或者专注教学,不应该申报基金。同样不能认同。一个好的大学的教师,实验教学同样也可产生出许多科学的苗头,否则实验科学就无从谈起。而专注教学,这是一个伪命题,大学教师,不像中学教师,是对指定教材教学,而是对指定学科方向中具体的某一方法或者某一领域的教学,当然需要研究和学习,获得前沿进展,归纳到课程框架内进行教学,不从事科研显然不能有效获取这些前沿进展和最新的知识——

        再次,常常有人把教学和科研对立起来,似乎搞教学的人也可不要科研。这需要前搞清楚学校的定位和性质,对大多数学校而言,其主要功能是培养高等技术人员,属于职业培训类的,这只要要求教师对所教授的课程内容熟悉,辅之以新的应用的引入即可,科研则是其次的,有当然最好,没有,只要把应用的内容、技能熟练即可;但是,经验总结、教学心得的总结也是不可缺少的,不然,就会形成一成不变,几十年使用一本教材的状况。正如第一点,这其中一部分教师确实不具备科研需要的基本禀赋,但可能是其他方面的高手或者兴趣不在科研,鼓励他们在其他方面做贡献是合适的。而对于科研型的教师,需要明白的是,如果一个大学教师科研做不好,教好书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创新思维不敏捷、逻辑思维弱,——这也是过去我们把大学整齐划一,功能定位不准,我们已经产生了一批会考试,成绩高,但缺少逻辑思维、批判精神的“读书人”,不会进行有效科学研究的教师,成为今天一些矛盾的根源。这种状况,随着国家持续推进的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促使一部分科研教学类大学的教师通过预聘——长聘机制,向职业培训功能的普通大学流动。当然,一些普通大学的人才积累和教学而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会自然的进入到科研教学类学校的层次,同样,一些由于某种原因(例如考试失误、不善考试)进入到普通大学的老师,也可通过国家基金资助的科研积累,进入到科研型大学,形成人才的有序合理流动,让大家在适合自己的岗位快乐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既是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环境建立。虽然欧美日一些国家的高校人员的绝对数比我们少,但产出量比我们大就是例证。表面上把科学研究捧得很高,认为搞科研的科学家高人一等,而非普通劳动者的认识,潜意识里对科研的贬低,搞人海战术,人人皆搞的科研,既是形式主义的表现,也是五唯顽疾的变异,不会产生有效的、真正的科研。从这个角度来讲,国家基金的开放性也是促进科学进步、也是人才有序流动的助媒。

        当前的认知思潮中,为害最盛者莫过于“五唯”。本来正常的评价指标,一旦“唯”则为害。而“唯”任职产生的根源则有着深刻、深厚的社会基础和长期教育偏离本质的反智。本来,基金是鼓励和资助科研人员的保障,但是,由于管理部门这指标,那指标,这评估,那评估,时不时冒出来祸害一时。作为管理部门,尤其教学管理部门,如何尊重教学规律,在大多数管理方案上适时守成,而不是乱搞一气、应景地也搞创新,弄得基层部门和教师鸡犬不宁。例如,早期南京大学、兰州大学引入SCI作为学科和教师科研评价的指标(当初称为三千三,3300种SCI期刊),促进了这两所高校的发展。然而,后来一拥而上、不顾条件的风气则搞成了“唯”。NSP作为重要的学科引领,其水平和层也是没有问题的。问题都出现在“唯”上。例如,用于项目评价时,简单的“算点点、数篇篇、划圈圈(区)”,唯NSP交账——不管这篇文章是否解决的是项目的问题,只要在资助栏中标注第一标注,即不问是否对项目有实质性性贡献评价为优。表面看懒惰,本质是骗和坏!再如,作为人才项目,本来是对暂露头角的科研工作者的特别资助和鼓励,设计者的初心毫无疑问是好的,硬生生地被管理者和操作者通过“唯”给整坏了,既严重挫伤了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极大地损害了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坏了科研风气,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圈子和腐败现象。只搞“唯”,不问学校定位,对人才的盲目和绝对要求是极为有害的,如果大家对国际刊物撤稿、学术不端的学校和院所类型简单考证就知道,目前的高水平院校的不端行为较少——但在“唯”害下,顶端学府的学术问题也开始显现,当然,要隐蔽的多,一般不易发现。

           如何杜绝高校管理中的绝对化,需要管理部门科学素养的提高,本质上需要对“唯”指标的清除,是对破除“五唯”从思想上的认识和落实,也需要对“唯”指标制造者从思想上改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6144-1318216.html

上一篇:要警惕隐性学术腐败的危险性
下一篇:疫情给科技界带来的启示和认知
收藏 IP: 210.26.56.*| 热度|

16 尤明庆 王庆浩 冯兆东 鲍海飞 姚青 吕建华 马军 宁利中 雷宏江 宋威 杨正瓴 帅凌鹰 梁洪泽 高友鹤 任胜利 段玉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