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剑录——品评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injianlu 仙鹤已随白云逝,只留明月照清心。

博文

读“曹广福”先生博文《为博士正名》的感受

已有 4063 次阅读 2011-8-7 00:45 |个人分类:我的世界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士, 博士后

读了“曹广福”先生的博文《为博士正名》之后感受颇深,有些话忍不住想说说。原文链接如下:
 
我个人觉得近些年博士正在贬值,而且整个学历都在贬值,速度还非常快,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可为什么会如此?!我想说说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1、多少都与扩招有关,不管教育部承认不承认,中国的博导带的博士数量远超美国吧?!还有很多在职的,我还真不知道国外有没有在职这一说,国外倒是有很多没经过学历博士的教育阶段,达到了某一水平之后经某一机构直接授予博士学位。但是我看国内那些在职博士后很多都是想混个学历回去唬人而已,尤其是某些“所长”、“处长”之类的。
2、与招生体制也有些关系吧。中国似乎一直以来都不太愿意搞素质教育,连博士招生都是一个考试说了算。有一些导师还会经过严格赛选,看看考生以前的背景如何,可也有很多导师只看一个分数(我们导师就是如此,一般喜欢自己学生连读和考分较高的学生)。博士招生还是个应试型的,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而且招收博士的那个考试比高考、考研都要容易得多。试问一下:这样招生进来的博士生有何质量可言?把关就不严,别的就不说了。
3、学校的冒进思想害了一些考博之前充满了理想的考生。很多高校其实不具备招收太多博士生的实力,现在的985高校那个不是少则七八百、多则一两千?!导致资源不够用,很多人的很多时间都处于等待状态。比如我隔壁的博士每天都在打游戏,打到凌晨3、4点睡觉,第二天吃午饭时间起床,吃完午饭再打会儿游戏,然后做做所谓的科研,到晚上又开始打游戏,周而复始,这难道不是浪费青春?!这种人还不容许别人说他打游戏,情商可谓之低啊。
4、导师的原因。关于中国导师的水平,丘成桐已经说过了,我就不多说了,以后有机会我会把我认识的一些博导的一些经典语录整理出来,让大家来评论一下中国博导们的思维水平。有一些人完全还停留在文革时的水平。
5、目的决定了一切,很多博士虽然不愿意承认博士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正在下降,但是可以扪心自问一下自己读博的目的是什么。别动不动就说自己是为了科研,其实博士中真正适合做科研的只是极少数,很多人连科研的本质和方法是什么都没弄明白就走上了这所谓的科研之路。我是绝对不相信本科、硕士阶段基础都没扎牢的人能靠读个什么博士会有多大提高的。那些真正优秀的人才很多都在本科或硕士阶段选择了出国,看来他们早就已经明白了国内的所谓科研和教育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这些事实难道还不能说明中国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吗?
可能某些人又要说我们处于什么初级阶段了,反正都是当权者和既得利益者有理。正如我们某些教授们,怎么对他们有利他的话就怎么说。上次和我们一教授聊天,他为了支持对自己有利的观点就提到美国是如何的,而我一提到美国是怎么的,他马上就说在哪个山头就唱哪个山头的歌,反正话都是你在说了,我们没说的,你是出去访问过了,我们还没出过国,随便你怎么忽悠啊。
以上就是关于博士正在贬值的一些我的个人看法,说真的,我读博之前也对博士充满了憧憬,我从小就对科学很感兴趣,可现在对科研一点儿兴趣也没有了,觉得国内所谓的科研不过就是一戏称和闹剧而已。我现在对博士的水平真的很失望,也许是我没有发现我周围的博士的优点,可我真的找不到有啥优点和长处,基本上都是情商、智商双低型的,而且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见解也非常肤浅,我想这些都是——中国应试教育的结果吧!尤其是那些应届一直读书的,一大把年纪的人了还从没接触过社会,思维都定型了,还能有多大改变?要说能力,我到现在还没发现有几个博士敢说自己能力很强,你说你发论文厉害,这些东西根本无法给人类创造任何价值,除非你的论文经过N年的检验被证明是有用的。我们老板喜欢什么?就是又能发所谓的高档次论文,又能马上有用的,你看看,多浮躁。
个人见解而已,抛砖引玉,希望能看到更加深刻的真知灼见。谢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5974-472598.html

上一篇:真的感谢现在的电视剧
下一篇:我也凑凑热闹,谈谈我心中的农村生源和城市生源的区别
收藏 IP: 123.147.247.*| 热度|

10 吕喆 曹广福 张彦斌 吴锦宇 秦慧萍 蔡继盛 王恪铭 laokanke xuqingzheng goudan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0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