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晒晒我在JASIST上发文过程——兼叙西方期刊是否歧视中国作者 精选

已有 23375 次阅读 2009-10-12 13:56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一篇文章被JASIST接受,就是那篇在也谈数据收集的博文提到的那篇文章,老师说过I slowly understand what you did, it looks very good的文章。说起发文过程,也有点意思,晒出来博大家一笑。

文章经过老师的仔细推敲和修改以后,增色不少,加上他先前的鼓励,我斗胆顿生,想投给JASIST,老师就说那我们试一试。投文章的时候,老师说你告诉编辑一下,说文章经过评议以后,我们再按照JASIST的要求准备我们的手稿。但第一次投的时候我没有写这个cover letter, 告诉老师以后,老师说,你必须要写,否则编辑就直接把你的稿件塞进垃圾箱了。我只好重新投了一次。投好以后,我不知道该怎么把以前投的那个稿子删除,只好任由编辑处理了。

过些天,编辑给我发来匿名评审的意见,一个说是要大修,并提出修改意见,一个说是小修,也提出了修改意见。编辑说如果你能按照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文章的话,我们考虑在本刊发表,但并不能确保就录用,还要取决于匿名评审的意见。因为JASIST没有直接把文章给拒掉,我觉得特别荣幸。我是准备好好考虑他们的意见后修改的,但老师觉得匿名评审的意见不尽然正确。他只是小修了一下,让我再投过去,并说,很可能文章会被拒绝,那我们就想想再投别的刊物,我就犹疑着迟迟没有发过去,想自己好好修改一下,争取命中。

在这期间,编辑又给我发了一封信,说是匿名评审建议小修后发表,让我把文章按照格式准备好,他们采纳了。匿名评审的意见是文章提出的两个概念very original and interesting,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在文摘里强调一下。我以为是导师在后面做了工作。但当我把这封信转给老师的时候,老师很意外,说是不是你已经把修改好的稿子投过去了?我说没有,后来经过仔细查询,才知道我们当时投了两遍,而编辑没有发现,就把我们的稿件都送审了。然后我和老师两个人开始认真修改稿件。修改好后,针对匿名评审的意见,老师逐条回复,并要我把修改后的稿件和给编辑的信都递呈过去,老师当时说,希望我们的稿件能被接受,或者至少被大致接受,但这取决于编辑认为大修的意见到底有多重要。我大约是晚上两点多投过去,第二天上班的时候,编辑的信已经躺在我的信箱里了,说文章按照现有的模式接受发表,并要我填写版权转让协议。同时向我们致歉说他只能说他这不是他第一次有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Sorry for sending your paper out twice to reviewers.  I might just say that this is not the first time I have had a sense of deja vu;)。告诉老师后,他也大喜过望,说,this is an extremely good news.

说实话,我并不认为要我们大修的意见不好,实际上是非常有见地的。他的意见大致有三个:你们说学科扩散的时候,应该在文章综述部分说说扩散模型方面的进展;会议论文和期刊文章的传播渠道不一样,你们应该分开来研究。理论方面阐述不够有力,应该加强,否则,一个学校的案例对JASIST的读者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的回复意见是我们认为我们的研究和扩散模型的关系不是很大,没有必要拓展那么开;会议文献在WoS里已经融为一体,有相同的传播渠道,如果要我们把这两者分开来,一是难度很大,二来也没有必要;我们认为我们对理论的阐述还是很深入的,我们只是没有探讨和扩散模型有关的理论,虽然一个大学的案例不是很突出,但我们的理论总要有个实例进行说明,而且,我们所选的学校在数据收集期间从一个工科学校转为综合性院校,给我们的理论以强有力的说明。

近来在科学网有一些有关西方期刊是否歧视中国作者的讨论,我仔细看过,但我不认为这是歧视,而是很正常的一种学术争议。类似的问题,导师也遇到过。他已经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文章,在国际社会公开的评价中,他是被称为Brain of 什么什么的人物,是Garfield都会致意的人,所以,歧视他的因素肯定不存在,然而,这些年,他的文章被要求大改,小改,甚至拒掉重来都有,有时候他会把他被拒掉的稿子发给我们,看我们有没有什么主意能帮他改进一下。初时,我都很惊异:他的稿件怎么还可能被拒?但后来才发觉这只是很客观的评议,任何人都可能犯错误,任何人都不可能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而且,因为个人见解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对一个事物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盲点的存在,大象也可能成为一把秋天的扇子,这在学术评价中是很正常的现象,譬如,我上面的文章,匿名评审的意见也大相径庭,可能倾向于大修的人注重研究扩散模型,而小修的人也许更注重扩散过程,但歧视肯定是不存在的,他又不认识我,有什么理由歧视我呢?

就算我导师份量不够,再举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经历,有一年诺贝尔奖一出来,某刊物就很荣耀地宣称,看,本刊发表过获诺贝尔奖的论文,而诺贝尔奖获得者当下就反驳说,我这个稿件是被你们拒掉,经我抗辩以后再发表的。至今没有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个作者是西方人,诺贝尔奖的论文都拒了,如果说有价值的论文被拒就是歧视,那么,西方期刊也歧视西方作者吗?

很显然不是,只是研究角度和个人见解不同而已,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任何人对未知都把握不透,学术争议是我们弄清楚问题的一个很有效的手段。而中国人一向注重服从,不允许争议,争议就是歧视,就是离道叛经,必须要口诛笔伐,最终整齐划一但却遏制了真理......这几乎是中国学术发展的最大弊病了。

而且,近些年来,中国进入国际学术领地的人越来越多了,参与国际刊物评审的人也越来越多,这篇文章也许就是你隔壁办公室的同事评的,也为未可知。参与学术评议的过程,我不知道大家从中学会了什么,我总是企求不要把中国的人情之风带到这里面来,尽量实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争议,因为匿名,即不伤及同事之间感情,还能尽可能把意见表达充分,甚至很刻薄但确实是建设性的意见,对作者而言,真的是求之不得的,导师就经常把他的手稿拿出来让我们批判一通,我们的意见再刻薄,只要站得住脚,老师都会接受。文章投出去,能收到刻薄但具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是我们普通作者的福气,我们真的有机会提高我们自己了。

所以,中国人,敞开胸怀接受批评意见,挺直腰杆抗辩反对意见,批评和抗辩,只是学术争议,和歧视没有任何关系!何况他们和我们没有利益之争,我们压根不用怕他们打击报复,相比较之下,更可以畅所欲言了。



投稿与审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5715-261773.html

上一篇:儿子送给我的第一份成人礼
下一篇:嗨,这一天过得......
收藏 IP: .*| 热度|

22 王启云 杨正瓴 章成志 赵星 孙中华 任胜利 郭向云 梁进 王德华 罗帆 周春雷 杨顺楷 马丽丹 任国鹏 吕喆 贺天伟 曲津华 李学宽 杨延丽 pkuzeal jiahuiyin tangscut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