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畸形的职称评审

已有 4432 次阅读 2012-5-3 10:59 |个人分类:闲情偶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职称评审, 人事制度

    科学网策划“职称评审惹的祸”访谈(http://talk.sciencenet.cn/?id=54),导语为“4月23日,武汉大学法学院47岁副教授陈少林因‘没能评上教授职称’对评审委员会成员的林莉红教授大打出手,林当场晕倒被送医。近年来科研系统职称评审问题引发了科研群体内部矛盾重重。而今年初武大28岁袁荃引进回国后的直接被升为‘正教授’,中南大学22岁本科生刘路被破格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也曾引发科学网网友激烈的讨论和争议。科研系统的职称评审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笔者认为科学网做这方面的专题,是及时的,有积极意义的。但就目前的讨论看,似乎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嫌疑。笔者以为,当前职称评审较为集中体现在高级职称评审中,但最突出的问题其实不是由副高(副教授)晋升正高(教授),而是由中级(讲师)晋升副高。
    笔者作为一个即将参加职称评审的卒子,对这个话题稍有关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每年的职称评审可谓“机关重重”,“硝烟弥漫”,“怨声载道”,“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有关系的要上,没有关系的想上”,“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有实力的想上,没那么有实力的也想上”……
    职称评审,只要你还需要评审,谁说不在乎?谁足够淡定?为什么那么在乎?简而言之,因为事关名和利。以个人为例,假如我晋升了副高:每月要多千多元;申报项目与获得资助的机会多了;副高过了,离正高更近些了;人是社会的人,同等资历的人甚至资历不如自己的人都“高级”了,情何以堪……为什么不那么淡定?职称评审中“人为因素”太多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职称评审中有种种不良习气,比如流行送礼、打招呼;职称评审中人人争先恐后,甚至有人采用种种非正常手段(比如造假、造谣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职称评审条件通常是飘忽不定的,往往是人无你有的“要素”不看重,人有你无的“要素”特看重……世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那个“利益攸关”的时刻,问题找找总是有的(比如有学校晋升副教授要求必须有一篇教学改革的论文,不少人这篇论文是发表在公认度高的“垃圾期刊”上。),一定意义上导致人人自危,提心吊胆。
    职称评审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其实大家“心知肚明”,不好说说不好不说好。我个人的感觉像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当前的职称评审很大程度上成了“家务事”了,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不妨说说一己之见:大多数人的待遇直接同职称挂钩,什么样的职称拿什么职称的钱享受相应待遇,不管你干什么干的怎么样,似乎不合理;大多数人提升待遇,只有通过晋升职称与职务,且职务的晋升通常需要晋升职称作为前提和基础,而当下所谓“定编定岗”,“僧多粥少”,矛盾加剧;职业生涯规划与职称晋升密切相关,然而当前的局势是不少年轻人面临终生中级(讲师)的危机(据笔者所知,有一省属二本高校,2012年单单是博士学历人员35人参评,11人通过校内评审,而2013年据说只有6个指标,往后会更少。如何面对这些问题?也许“以考代评”、“评聘分开”、“特别评审”(如针对袁荃、刘路等特殊人才的评审)等等都是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职称评审的问题,属于老问题了。曾听说,在1990年代有人因为没有晋升教授,直接导致其抑郁自杀,周遭的人评价是其做学问无可厚非,而做人则欠圆滑。我亲眼见识了一位今年参评教授的老师,神情恍惚,说是马上要退休了,今年评不上再也没有机会了,我的印象中其SCI收录的论文有74篇,列所在学校SCI“活跃的作者”榜首,据了解,其未能评上,也许是因为没指标了,也许是因为“近5年”成果无突出优势,也许是因为其快退休了……具体原因无从知晓。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凄凉”,并希望其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有问题(畸形)不可怕,可怕的是“万马齐喑”,期待职称评审的明天会更好。希望本文对当前的探讨,有所助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566401.html

上一篇:图情有经典,《汉表》永流传
下一篇:《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背后的故事
收藏 IP: 122.194.216.*| 热度|

15 许培扬 李学宽 张伟 刘进平 王芳 刘立 何红伟 喻海良 张玉秀 马臻 吕喆 戴小华 罗帆 张骥 王枫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05: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