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圕人堂话题:麦子讲馆藏建设故事

已有 2563 次阅读 2022-3-13 08:49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图谋按:圕人堂资深成员麦子先生,河滨加州大学图书馆资深馆员,长期从事馆藏建设部工作。2022年3月13日在圕人堂群中分享馆藏建设故事,有图有真相,说事还拉理。特此予以编发。

                                   河滨加州大学

麦子:晒几张图,这套1500卷的文渊阁版四库(中国台湾地区60年代印的,十分漂亮)人捐来的(原主人卖了一套中国台湾地区台北的房子买的),以前在群里说过。但用的人都是用电子版,所以目前的用途就是漂亮的墙纸而已,我估计以后多半是会被剔除的。这套中华书局的古籍单行本我估计很多图书馆都有,但因为零零散散,实在很难管理,所以,我们一开始(这大概是我30年前买的),就买了一个塑料真空机,10几本包起来,而且每包上都注明,如果需要看里面任何内容,请直接打开就可以了。也可以单本借出,但我们事后会重新打包。这些书,这些书,其实用的人大概也就只有1两个人。后来,又有人送我一套,我不要,但给那个主要用的老师打电话,说如果要我可以安排直接给她,但她也不要,所以就算了。从亚洲收藏看,我们是微型馆,但该有的还是有,我大概有近10万册的中日韩(没有复本),但这类的书的使用率极低,基本是一类的书只有一个人看,以为我们一直只有3,4个教授,这些人研究是没有重叠的,所以从建馆藏角度看,极其昂贵,起码馆藏馆员和编目是要专人的(尽管工作量极小)。



钱溪源:我们馆里的四库全书我去翻找过一次,管理员说她工作两年来我是第一人。

麦子:此外,我是不买任何和我们学校研究无关的东西,除非赠送,我是不买任何中国当代的非文学以外的书的,也不买任何中文翻译自外文的东西,即使有人送,也是扔掉的。原因是为了省钱和空间,因为尽管不用,一本书的 处理成本其实高的吓人。你想,我们一个编目,就是做拷贝编目,以前最多的时候,每天编大概10几本书,一年也就是2000,现在都到不了1000。编目的年薪在6万样子,加了福利(退休和医疗支出),学校每人起码支付8.5万以上。这样一本书的不算采购成本,就是处理以后放在架上,大概就要35美元。然后,每本书每年有储存修复成本的,而且图书馆是一年四季每天都是开空调的。所以,现在是能买电子书(永远比纸本贵,而且有时要贵得多的多)就买电子版,因为除了可以省这些费用,读者可以2,3天内看到。这些年来,我还是买了不少有违馆藏政策的中文书,因为毕竟可以给大陆学生和探亲的家长一点消遣。我有过3套金庸,因为前面两套都看破了(关于书的品相有时一个话题,这点和国内的差别也是比较大)。我不敢说国内图书馆有的书我都有,但也差不多了,而且也有国内没有的书。我估计有些探亲的父母,一来就找那些书看。我记得以前有几个编目,每年只编1,2百本书,反正就是混日子而且也没有指标的,人浮于事的事情是到处都有的。上周3去过一次学校,因为有这个讲演。

我们学校的拉美研究比较有名,还有自己的杂志,这个杂志有个fellowship,每年资助一个学者(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来我们图书馆使用我们的拉美收藏。但每年受理和批准申请的是有3个馆员做的,我从2007做到现在,一直在这个委员会里。每年一个人,最多可以给5000,而且要求也很低,认真的会在我们这里住半个月,但很多人就是乘机到南加州旅游一次罢了,不过我们要求来的人给一个讲座。我是每次都去听的,可以长长见识,因为话题是什么都有。每次听的人最多不会超过20,上周一共是9个人,算是很正常的。

biochem: 按照麦子老师的标准,大陆很多图书馆的书要扔掉一多半。

麦子:不过,我也不是乱来,后面都是有具体的情况、数据、理论做依据的。


延伸阅读:

1 麦子:图书馆该向国外学习什么?.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75970.html

图谋按:2021年3月7日圕人堂QQ群中,美国高校图书馆资深馆员麦子先生发表了两段个人观点。图谋认为,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图书馆该向国外学习什么”,这番话非常实在,可能当前的环境有些人是听不进去的,或者不想听的,但它确实是值得关注与思考。特此予以编发。

2 圕人堂成员麦子作品辑录.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122137.html

图谋按:邱葵,河滨加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建设部主任(注:圕人堂群昵称为麦子)。麦子先生是圕人堂“突出贡献奖”获得者。麦子老师在圕人堂中分享的信息,表述很清晰,很规整,且见解深刻,予人启迪。特此辑录中国知网中麦子作品。

3 麦子:光阴的故事.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878111.html

作者简介:邱葵,河滨加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建设部主任(注:圕人堂群昵称为麦子。)。在上海外国语学院获得希腊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后来回到母校教希腊语。来美国以后,分别获得了希腊文学硕士和图书管理硕士学位。在1992年,他成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属下的加州报纸项目项目的编目员,勘查、整理、编目了南加州的很多报纸收藏,其中包括不少在美国出版的华文报纸。此后,他成为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首位亚洲学馆员,并陆续担任了馆内其他职务,包括学科馆员、参考咨询馆员、馆藏建设馆员以及图书保存和保护部的代理主任。这些经验使他在图书编目、馆藏建设、参考咨询、公共服务以及图书馆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经验。此外,他积极参与加州大学大学图书馆员协会内活动,做过该协会的秘书长,他还多次担任了河滨加州大学图书馆员协会里多个委员会的主席,并两次担任职称评定委员会主席,十分熟悉美国大学图书馆员的招募和晋升。他还致力于图书馆专业方面的研究,除了在国际图书馆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之外,他还曾在美国国内和和IFLA在内的国际会议上讲演论文,多次在中国国内图书馆做巡回报告介绍美国学术图书馆。他是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的终身会员,并曾担任该协会在加州和南加州的分会主席。

-----------------------------------------------------------------------------------------------------

圕人堂有成员评论:(1)pww:人浮于事到处有,图书馆编目工作,外包给公司来做的重要原因之一。(2)桃花源里人家:文渊阁四库全书应该是1500册,不是卷,是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代出版的。麦子老师可能笔误。

圕人堂群中的后续讨论:

慎独:请问一下本科教学指标的问题:现在各高校馆都能满足年生均3册图书需求吗?如果不能,怎么回应考核指标,还有就是纸电6:4馆藏保障,是否适用年进书比例?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图谋:慎独提的问题,存在不少问题,包括问题本身有问题。对本科教学指标的理解可能存在问题。比如不存在“纸电6:4馆藏保障”,只是监测统计方法,电子资源折算纸本资源的参照方法。源头文件,圕人堂群文件中亦有: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2020年版).docx。

慎独:表述的有些不准确,谢谢图谋的纠正。但是如何解读2020版指标体系中年进书指标,尤其3册,据我所知很多地方高校都是无法满足的。

图谋:关于回应或应对策略,简而言之为:各显神通。这方面的细节问题,还不适合在圕人堂这样的公开场合展开。其实不仅仅是地方高校无法满足,一流建设高校更加无法满足。这是一个实际。单纯是对照指标,做得比较好的,会是近年应对各种评估的高校(比如申报硕士点博士点、办学层次升格等)。

biochem:既然“其实不仅仅是地方高校无法满足,一流建设高校更加无法满足。”某些指标可以取消,或降低标准。

图谋:种种原因,难得糊涂,大抵如此。实践中,也还是没有“唯指标”。业内人员应该是清醒的。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 11982人,其中,本科院校15749人,高职(专科)院校8723人。(信息来源: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t20210827_555004.html )参照该数据,生均3册,本科院校那就是47247册,按平均每册实洋45元计算,则为212.6万元。资源购置费有1224高校图书馆提交了2020年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总费用为25.33亿元,较2019年的27.51元减少了2.18亿元。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的均值为206.9万元,比2019年减少了14.2万元。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各年度均值的分布状况,近5年呈逐步减少趋势。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的中位值为140.3万元。依据《 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比上年增加50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比上年增加5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比上年增加45所。可以比较肯定的说,2021年提交2020年基本业务统计数据的1224高校图书馆(资源购置费),总体上来说,是条件相对好得多的馆。衍生问题还有,有足够的经费买纸本书,家家户户平均4.7万册往哪里放?还有就是这些纸本书有什么用?依据《2020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基本统计数据报告》。纸质文献资源,共有1141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有效的2020年度书刊外借量数据,书刊外借总量为4645.5万册,馆均值为40714.2册,中位值是20032册,众值为30000,标准差为58931.6册。馆均值外借量为4万册,小于馆均应进新书4.7万册。这样的量化分析,或许更为直观。

图漾:我们学校馆藏量算多的,仍然离达标线差点,其他很多高校大概差得更多。

图谋:要“较真“的话,好些数据可以是比较透明的。慎独老师提的问题,是长期困扰高校图书馆界的问题。圕人堂服务体系中有较多相关信息,有一定参考价值。具体的应对策略,建议找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相近的高校进一步调研,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馆藏发展策略。种种原因,有板有眼进行馆藏建设的图书馆为数不多。图漾老师那边应属做的比较好的。本科层次生均图书(册/生)按80册计算,2020年本科院校校均15749人,那就是校均需要126万册纸质图书达到基本办学条件。

钱溪源:跟不上时代喽。我老阿姨都在微信上看电子书了,何况年轻人。

慎独:现在学校层次要求按照文件指标购书,馆藏、经费,人员退休压力都集中到图书馆,就图谋老师的数据,藏与用是否合理都是问题,明明看到问题却解决不了问题挺悲哀的,感谢图谋老师细致解答。

图谋:有些事情就怕较真,有的时候又不得不较真。

钱溪源:为了册数达标,买了一大堆廉价低值图书,整个流程折腾一遍,然后放不下没有借阅量剔除。忙了个寂寞。劳动力不值钱啊。

图谋:126万册图书,需要多大地方放置,需要配备多少人员?这些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数字资源方面,同样存在许多问题。

慎独:这个是不是应该包括电子书呢,不能126万都是纸书吧?我们以前欠账多,指望电子书充数呢。

图谋:数字资源算不算,怎么折算,其实是近几年议论比较多的话题,而且不同场合要求有所不同。也就是说,目前并没有参考标准。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2020年版),这个指标体系是有其特定适用范围的。如何应用或解释,还得看具体应用场景(相关职能机构怎么说)。

biochem:劳民伤财啊。几十页的养猪养鸡的书整几千几万个复本。凑数呗。

慎独:这就是地方高校的软肋。

bochem:知网数据库都不买了,买不起。就用文献传递(图谋注:此四字代替敏感信息)。

图谋:高校之间的资源与服务是存在“数字鸿沟”的。实践中存在好些矛盾。比如biochem老师说的情况,买不起,不买了,教学科研仍在继续。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一砍再砍,高校图书馆仍在运转,而且欣欣向荣,家家户户步入“智慧图书馆”好光景了。

慎独:某些数据库就是抓住教师学生的需求,利用垄断地位坐地起价,能抗住压力的图书馆又有几家呢?

图谋:换个角度看,其实家家户户都扛得起。通俗的说法是,“给多少钱办多少事”。您看,家家户户都智慧图书馆了。还有一个现实处境,好些高校连图书馆都可以“忽略不计“了。依据“2020年1257所高校图书馆在编职工人数统计表“(http://scal.edu.cn/tjpg/202112060237)有1个人的高校图书馆,也有1个人都没有的高校图书馆。(人数最多的有312个人。)我算是顺着慎独老师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希望有助于各界直面问题并更好地解决问题。至目前为止,今天的讨论问题,算是聚焦馆藏建设问题。或许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感兴趣者,进一步关注与思考。

图漾:图书馆的人员、场地、经费决定生均图书、生均新增这些指标,如果前面这些资源有限,如何能达标。没地方放书可能是很多馆的问题。几百万册图书是什么规模外行人很难想象。我馆密集书库在我看来已经不小了,不过存几十万册而已。

图谋:好些问题是共性的。关于放书问题,各馆各显神通。我知道某馆曾经有82个馆藏地(有较大比例属于藏书地或存书地,并不提供外借或阅览服务),分布多个校区。想获取一本书,有可能会是如何艰难?我联想起图漾的昨日金句:“资源不能有效获取就等于没有,告诉你一个垃圾场里面有块金子并没有意义,因为找到的成本已经比金子还贵了。”

boner:图漾的这句话说得真好。

麦子:其实很多问题到了最后,就是一个成本(cost)问题,这可以是人力,也可以是空间和金钱。你千万不要更我说:钱不是问题,你如果这么说,就说明你的段数实在是比较低,实在还不到谈这类话题的时候,因为再多的钱,如果都用到家了,用对了,说明你是在追求最大性价比的,在这种情况下,钱是永远不够花的,因为你的目标会更高更好。

麦子:(图谋说的放书问题)很多地方是这样的,有个技术问题:如果你是在A校区的34号馆借C校区的51号馆的书,用完了以后,你是怎么还的?如果是还在51号馆,这本书是不是会送回34号馆?

boner:这个不算技术问题,还到任何分校区都可以,只要还书的时候馆藏地点变更到当前馆即可。OPAC上能准确的表明该图书的准确地点。

图谋:各个高校在探索与自身相适应的举措。理想状态叫通借通还,各校区有还书处,还书处再进一步派送至各校区(各馆藏地)。实践中,情形还是比较复杂的。比如校区与校区的距离或远或近,各校区人财物保障水平亦参差不齐。

——————————————————————————————————————————

麦子2022年3月14日补充信息:

    我问这个问题(图谋  @麦子 各个高校在探索与自身相适应的举措。理想状态叫通借通还,各校区有还书处,还书处再进一步派送至各校区(各馆藏地)。实践中,情形还是比较复杂的。比如校区与校区的距离或远或近,各校区人财物保障水平亦参差不齐。)时其实是想我们这里公共馆的情况,通借通还是最基本的概念,但还回去后,书是不送回原藏馆的,就放在还回的馆等下一次出借。另外,一般采购是集中的,而且我估计,最初,新采购的书都在采购馆上架,然后按使用的模式自动分散。

    在传输系统方便快捷的情况下,有些馆是用反过来的方式。10年前,当时我一年去两次波士顿,顺便看看哈佛的图书馆朋友,有一次其中一位带了我在里面转了一转,走到他们管deposit(储存?)的部门,看到很多流动箱在那里。他们说:大部分新书是直接运到off site depository,然后有人要再拿过来,不用的,也就是自然放在那里的。后来发现,UCLA也是用这个办法。

    这是哈佛的这个储存书库的地址。The Harvard Depository 1 Pine Hill Drive Southborough, MA 01772 40公里以外 这其实对排架也是有帮助,这样馆内的书就不同反复倒架,我不知道国内情况,另外贴自己的barcode,而书是按尺寸(也就是普通和超大两种)和来的前后顺序排的。

    我以前说过,这其实就是一个地产管理的运作:你不能把你的黄金地段(你的在地图书馆)当仓库用。因为我是负责这摊事情很多年了(因为这储存库是10个学校的共同资产),而且是同一投资(都是通过选民投票通过的融资债券),所以每个学校是有配额的。所以每年需要申请,而且要落实把一年的配额都用完,这就需要很多协调(这和剔旧是一体的)。

    这类的事情,听听好像也没什么,大家都做,没什么稀奇,但魔鬼是在细节里的。加大这个计划是从1977年开始的,现在有1380万件东西(什么都有比如所谓胶卷或缩微片,但小的东西是按箱算的)因为储量还只有800万,因为南面的是在UCLA的校内,周围是山和房子,所以没法扩建,所以,就在北面建4期工程,现在北面的在筹备了10年后(主要是债卷融资比较费事),2020年建好了。这1380万的量听上去很多了,但细节更可怕:这个储存一直是不可以有复本的,也就是A馆送一本书,B馆是不能送复本,而且如果是同一天到达,check in是在储存库,所以他们看到第二本,就退回到B馆。开始的时候,南设施和北设施是分开系统,所以之间有复本,但这问题太大,后来就是整个南北只能有一个复本。

    因为这是和剔旧在一起的,而各馆一直剔旧的(一般是15年以上没有用,有些可能是10年,如果他们空间紧张的话),因为严格的无复本,所以剔下的能送去储存的书越来越少,我上周就扔了好几车书,包括全宋词(20多卷),买了20多年从来没人用过。我和其他朋友说起过这事,说这多可惜,为什么不卖?但如果是卖的话,有太多的后遗症和人工压力。我们的确是把英文书卖给书商,但收购价格和人工时不能比的,只是做个姿态。另外,我们整个系统的35%的书是在这两地(距离600多公里),所以我想这么多年来扔掉的书是巨量,不小于这1300多万。

    我写这些,就觉得这些细节很有意思,和大家分享一下茶余饭后的故事而已,大家千万不要给领导提建议什么的,如果贵馆在造新馆,就对领导说:还是我们厉害我们有钱,美国是在是不行了,麦子说,他们没钱造新馆,只好把旧书扔掉,饮鸩止渴。这是北面这个库扩建网页,这是他们学校校产战略的一部分https://capitalstrategies.berkeley.edu/northern-regional-library-facility-phase-4 

    说到这里,一定会有人说。这个储存库的用处是为了解决地方不够问题吗?。我觉得更像旧书的种子书库。事实上。现在从储存库调数的情况并不是太多。我们在10多年前来了来了一些教授,对图书馆业务参与很多,而且并不了解我们的作业,而当时的图书馆长,年纪大,而且是单一的学术馆来的,受不了这些压力,同时她很不喜欢把这些书送到远程书库,要让书放在就近。后来就做了这么个决定,把也就是把4000多本替旧的数不送到远程储存库里儿,放在图书馆另外一个地方。结果这4000多本书,在以后两年里面大概只有出借了八到九次。也就是说。老旧的超过15年以后的使用率不到千分之个位数,而且之后绝大部分是永远不会再次使用的。

    另外就是,我们以前放到远程书库的书,如果有人用要调回的话。在出借完后,就留在原来图书馆。但后来。政策做了改变,也就是说,一旦你把书放在储存书库,你的馆就不再拥有这本书。这本书就成了学校系统共同拥有,所以这本书必须放回到远程书库。这点大家都都很同意,除了做拥有记录(holdings records)方面比较方便的,另外就是这类的书,再次使用的概率更低。最后,因为储存书库是有配额的。你如果把这本书再次出借以后,留在本馆,而过后又送到储存书库,这就会占用你的年度配额。

    说到系统内保证有一本书的问题,因为这个系统其实是世界级别的学术系统,我们总体上还是有点按照世界上最后一个图书馆这种思路,起码我是这么想的(我对本馆的馆藏倒是不在意,因为这就是一般的学校),但如果从整体看,就不一样了。举一个例子。我在15年前年从泰国一个退休书商那里,花了大概6万块钱,买了1。2万本泰文的书。但之后我们学校一个教泰国学的教授也离开了。(注:不是语言,如果是语言那就是不算了,这在馆藏上是差很多几倍,语言是最差的可以没有馆藏)。这些书。在没有编目的情况下,被按箱子直接送到远程书库。这些书在当年我是请一个在雅加达住了20多年负责LC采购的负人来看过的,说这些东西泰国都难找。这样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因为没有编过目,所以就等于没有,因为没法检索。因为我们前几年找了一个编目,正好是泰国人,于是我最近就把这些书,从远程数据库全部拿回来,然后让这位同事编目,然后一本本重新送回到远程数据库去。尽管我们自己不会用这些书,而且这样会占用我们的配额,但是这样的话,起码可以让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学者都可以查到这些书,而且如有有机会也可以借阅到这些书了,其他的也都无所谓了。

    上面的例子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美国学术馆的这些做法对国内图书馆我觉得参考意义不是很大,因为基本的馆藏和服务理念是不同的,比如美国高校馆的服务本身是很专门的,往往注重服务对象的学术研究需要,不是读书的需要,因为连前者都管不过来(就是没钱,而且再有钱也不会做,因为要买的东西永远比钱多),一般的读书需要就让大家去公共馆了,因为这就不是我们这图书馆的事情,因为这个原因,具体图书馆的使用周期和使用方式和国内图书馆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就回到了过去说的:看到很多说美国图书馆的文章,基本可以忽略具体的案例,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完全不同的操作,而作者在没有自己直观和对背景了解的情况下,举的例子很容易就会有理解的错误。对了,我知道泰国首都不是雅加达,但LC的这个在地采购办在雅加达,他们大概有10几个人,负责东南亚地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329177.html

上一篇:如何获取学术期刊封面及目次页?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依据什么?
收藏 IP: 114.237.122.*|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