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杜定友之图书馆学教育观

已有 2162 次阅读 2021-6-19 07:30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圕人堂文摘

图谋摘编自:王子舟.杜定友和中国图书馆学[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1:57-60.

    杜定友先生是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早期开拓者之一,在长年教育活动中,积累了独到见解:图书馆学教育应分多层次开展;图书馆学教育应普及于社会,开展广义之教育;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应重在养成图书馆人才;图书馆学教育应注重实际工作的训练。

   图书馆学教育主要是通过图书馆学校来完成。1926年9月《教育杂志》刊发杜定友《图书馆学的内容和方法》,文中阐述了中国图书馆学校的特殊宗旨和目的:(1)提倡图书馆专门学术。图书馆学成为专门的学术,虽经学界承认;但在一般人——尤其是中国——看来,以为没有专门研究的价值。所以图书馆学校应当对于外界,有所表示。到底图书馆学专门在什么地方?何以有独立成科的价值?图书馆学在学术界,在社会上,其关系如何?(2)养成图书馆专门人才。图书馆既是专门事业,当然要专门人才去干。现在我国此项人才,异常缺乏。所以应由图书馆学校养成出来。我们非但要养成一般通俗图书馆或学校图书馆管理员,而且要养成一班高深的图书馆学者,以建设中国图书馆学。(3)研究欧美图书馆管理方法。图书馆学,中国虽是有了数千年,毕竟和外国的望尘莫及。他们种种的方法,都是很经济、很有效率的。我们不得不采人之长,补我所短。(4)发挥中国图书馆学术。我国固有的图书馆学,于图书馆学者,也有特殊的贡献。未来图书馆学没有什么国界和新旧,不过向来中国图书馆学者和外国图书馆学者没有接触,于是各执一端,便发生不同的趋向。我们现在适当其冲,应设法有以汇通之、融合之。(5)培养图书馆服务精神。图书馆为慈善事业、教育事业、社会事业、文化事业。所以服务其中者,应有特殊的服务精神。一方面要像处女一般,埋头伏案;一方面又要各处奔走,提倡文化,其中包含着无限的奋斗、牺牲、忍耐、沉默的精神,高尚、清洁的人格,和蔼、慈善的态度。不然,虽有高深的学问,若无图书馆服务精神为其背境,于人群也是没有用的。(6)图谋图书馆事业之发展。中国图书馆事业,现在还幼稚得很,非有一般人竭力提倡,其发展的程度一定很慢。所以图书馆学校的学生,一方面要做死的功课,在学校研究学术;一方面要做活的功课,在社会上提倡图书馆事业,以力谋发展。

    王子舟先生认为上述观点包含着杜定友对中国图书馆学深切的人文关怀,并进行了解读:我们不仅要使图书馆学教育符合中国实际,而且对于世界也有着特殊使命,也应为世界图书馆学的发展做出贡献。中国图书馆学教育要培养建设出中国图书馆学。中国图书馆学要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与西方图书馆学融合汇通,取长补短。一方面吸收其先进的科学方法,一方面又要挖掘与弘扬传统学术之精华。中国图书馆学应该能够解决一些世界图书馆学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对世界图书馆学有重要贡献,同时又要积极推动本国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这就是杜定友对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根本希望。


图谋简评:杜定友先生(1898.1-1967.3)是我国近现代卓越的图书馆学家、图书馆事业活动家,近代图书馆学奠基人之一。1926年,年方28岁的杜定友先生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其图书馆学教育观,且在之后的岁月里,身体力行,贡献卓著。王子舟先生评价为:“杜定友长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极富有创新精神,无论在图书馆实践中,还是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发凡起例之处洋洋可观,无人能够比及。他在图书馆学领域开拓面积大,收获面积也大,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体系的形成及进入世界同步发展水平,做出了卓著贡献。他献身图书馆事业,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精神也广为人们传颂。”(见:王子舟《杜定友与中国图书馆学》,P165)《杜定友和中国图书馆学》一书的原型是王子舟先生1999年4月完稿的博士论文,也就是其对杜定友先生图书馆学教育观的解读时间大致为1999年。时过境迁,审时度势,变与不变,似乎“一目了然”。图谋认为,今天的图书馆学教育需要传承与开新并举,循序渐进,继续前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291785.html

上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371期 20210618)
下一篇:钱亚新先生给图书馆员的八字箴言
收藏 IP: 117.92.103.*| 热度|

4 李宏翰 许培扬 朱晓刚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