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志的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wenzhi

博文

[转载]“新无知群体”:科普亟待重视的特殊对象

已有 910 次阅读 2023-7-30 06:10 |个人分类:科学普及|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原创 士心 士心察观 2023-05-02 12:49 发表于北京

  

图片

      提要: “新无知群体”是指那些虽然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却缺乏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和判断能力,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误导的人群。“新无知群体”已成为严重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让每位公民都成为“终身学习者”。(全文4900字,阅读约需10分钟)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然而,这种信息的获取方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新无知群体”的出现。 “新无知群体”是指那些虽然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却缺乏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和判断能力,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误导的人群。这些人群通常是年轻人和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他们对于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容易被各种谣言和假新闻所影响。他们是信息化时代科普工作亟须高度重视新的特殊群体。

      一、 “新无知群体”及其危害

      在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有一奇怪的现象,很难理解:人类的智慧程度,并没有随着媒介的发达、信息的唾手可得,而发生相应的实质性改变。相反的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人类的无知程度不减反增。如,最近美国一项社会学调查显示,受访者中大约有42%的人仍然相信,人类自宇宙伊始便已经存在于地球上,而有20%的受访者仍然相信,太阳绕着地球公转。中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一项针对中国网民的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对互联网上的信息,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其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认为,互联网并没有改变人类无知的状态,反而让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无知时代”,即无数未经提炼和归纳的信息碎片,正在被不断创造出来,犹如“一条浑浊的信息河流”,大量缺乏判断力的受众浸泡其中,对偏见、虚假信息不加辨别地吸收,形成了互联网时代的新无知(甚至反智)的群体。 

      “新无知群体”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首先,他们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误导,从而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他们可能会相信一些不科学的观点,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和行为。其次,他们的存在也会加剧社会的分裂和对立。由于他们缺乏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和判断能力,容易被一些极端言论所影响,从而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对立。


f5097a95b96eee911b75e04156ae5b92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jpg

      二 、“新无知群体”出现的根源

     “新无知群体”出现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信息失真、过载、传播快、难甄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但是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却难以保证。同时,信息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人们很难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第一,知识生产缺乏求真求善。人类的知识创造,仰赖冲锋在第一线的科学家、思想家等“知识分子”。他们是知识生产的第一环节,是知识河流的源头,因此人类社会对他们寄予厚望:科学家必须要求真,思想家务必要求善。唯有如此,才能为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动力、思想资源。但是,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兴起之后,一些投身互联网的知识分子,其固有缺陷并未变化,只是产生了新的“形变”。

      一是虚假数据注入研究。科学研究的可信度,十分依赖统计数据的支撑。这要求科学家必须谨慎对待数据,从各种数据中,分辨出事件之间的因果相关性,以便得出一个可信的、真实的结论。大数据时代,各种信息、数据唾手可得。一些所谓科学家、专家为了做出成果,选择了隐藏失败的实验,按照个人预设的观点挑选数据,将虚假信息注入科学统计之中,制造一种“因果相关”的假象。这些谬误由于披着“数据支撑”的外衣,常常被人误以为是真理,并通过互联网大肆传播。

       二是知识生产越来越功利。人类的思想创新、思维更新,需要知识精英艰辛的精神劳作,尤其是读懂一些原创性的思想著作,常常需要具备“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献身精神。然而,在大数据时代,算法和流量精准地反馈了用户的内容需求,知识生产变成了“按需供应”、“见订单开工”,受欢迎的知识被大量炮制,不能立即变现的知识则无人问津,一些知识日渐萎缩失传,人类的知识边界也停滞不前。

       三是“意见领袖”“砖家”泛滥。“意见领袖”“砖家”大量生产“意见垃圾”“不靠谱建议垃圾”。人类知识的分工细化,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今天任何一个知识分子都难以掌握人类知识的亿万分之一。这意味着,知识分子只能以专业安身立命,对其他知识领域,他们必须保持敬畏。然而,互联网的传播效应,对想要用理念影响社会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很多知识分子开始迎合互联网短平快的节奏,扮演“意见领袖”,在个人专业之外的领域,生产了大量缺乏专业性的“意见垃圾”,而网民却很容易被这些有待验证的信息愚弄、欺骗,视其为专业、权威的见解。


图片

      第二,信息传播的谎言与垄断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知识的获取方式并不平等,那些掌握知识传播渠道的人,才真正拥有权力。如今,传统媒体已被互联网颠覆,这一方面带来了“信息的民主”——原有的从上至下、金字塔形的话语结构变得扁平,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表个人的见解,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得更为多维立体。但另一方面,随着政治、资本的深度介入,一些谎言掩盖真相、强制压倒自由的场域。

      一是信息特权,正在创造新的“数据垄断”。互联网技术从诞生起,就以信息的自由流通为理想。但是,随着商业、资本的介入,互联网公司们建造了一个个技术壁垒——它们做大了“信息的蛋糕”,但也牢牢地掌握了分蛋糕的权力。主要表现为:数据垄断,即信息的蛋糕虽大,但普通网民所分到的,却是大量信息的碎屑,真正有价值的数据,都躺在互联网公司的后台;数据自缚,即算法正在成为裁决信息分配的“判官”,在有限的信息碎屑中,进一步创造“信息茧房”,形成一条数据锁链,牢牢困住用户的认知;数据欺骗,即垄断信息分发权的平台,可以通过竞价排名,优先呈现某些商家的虚假信息,甚至可以付费修改后台数据,吸引用户注意。这样的“信息特权”,已经和互联网诞生时的初心背道而驰,一个“算法阶层”统治“数据贱民”的虚拟世界初见端倪。 

      二是“信息平权”,让识别真相变得愈加困难。在传统媒体垄断报刊、电视的时代,愚弄大众的事虽然屡有发生,但一般只在少数敏感领域。当互联网降低了发表意见的门槛,实现了个人的“信息平权”后,信息生态进一步复杂化,谎言有可能出现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一方面是大量涌现的个人媒体,除了少数有能力、有意愿追求真相的理想主义者以外,大多都是缺乏专业媒体素养、以盈利为第一动力的“信息商贩”。它们在少量真相中间,混合大量情绪和不实信息,高效地收割流量。另一方面是不同圈层、不同立场之间的网民,常常欠缺理性对话的能力,他们互相争吵、辱骂以及编撰出来的垃圾信息,也在与日俱增地混淆视听。可以说,互联网上的“信息噪音比”极低,真相的周围,夹杂着大量的谣言和不实信息,当谎言出现在生命健康、个人财产等领域时,辨别真相的成本会变得非常高昂,有时甚至会付出严重的代价。

      三是信息碎片,让人失去判断和远见。互联网诞生之初,它被视为整合信息、学习知识的伊甸园。但是,如果按照波普尔对知识的严格定义,“知识是经过事实验证的信念”,那么互联网上大量的所谓知识,只能被称之为信息碎片。一方面,这些未经验证的信息,需要被提纯、加工为可信的知识,而这对于想要建立知识系统的人来说,无异于缘木求鱼。另一方面,有真知灼见的著作,却被限制在收费的数据库中,缺乏知识付费意识的读者,往往不愿为此持续消费。
     过去,人们习惯于持续地深度阅读,如同打开一只手电筒,虽然照射范围小,但照射范围内亮度很高,可以看得很远。而现在,人们在信息碎片之间跳跃,就像在广阔的夜幕中,同时点亮了很多根火柴,火星看得一清二楚,但是却既无法照亮一条路的前方,也看不见路与路之间的联系,让人逐渐失去了判断力和远见。

      四是算力驱动,让受众被自由与被自主。作为一种新事物,算法不仅是一项新技术,更是新的权力形态。算法即权力。与其他领域相比,算法早已渗透政治领域的各个层面,人工智能算法的强大威力在证明自己的同时,也带给政治管理与政治传播模式以革命性变革。算法与政治的日益结合正在发展为一种潮流,算法政治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议题。然而,算法的内在缺陷及其不当使用也给算法政治带来了诸多风险,备受批评,已经影响到其健康发展。算法政治不仅是一项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政治与道德问题。随着大型数据集和复杂模型越来越普及,算法替代人类做决策越来越多,算法正改变着全球政治经济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模式。由数学模型而非人来决定,利用算法重塑一个更加客观的现实世界,但事与愿违,改善问题的系统,却反过来使问题更严重,算法“黑箱”、难以审查等内在缺陷引发的偏见与歧视备受指责,社交媒体中的算法操纵、算法武器化催化的假新闻泛滥让民众忧虑不已,数据科学家凯茜·奥尼尔称之为“数学破坏的武器”。随着算法在政治领域的广泛应用,算法在给以政治系统便利与福利的同时,算法偏见、算法操纵对政治公平正义的侵蚀,极易触发意外未知风险。


图片

   第三,公众科学素质的匮乏。比知识生产媚俗造假,以及知识传播特权化、碎片化更为严峻的是,作为知识的受众——许多受众缺乏科学素养,缺乏逻辑思考、批判性阅读的训练。他们常常在各种信息提供的简单刺激之下,条件反射式地做出生物反应:焦虑、恐惧、愤怒、幻想、痴迷、上瘾......在反复的信号刺激下,他们的大脑带宽被感官占满,逐渐丧失了运用理性的兴趣和意愿。

     一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其“本能”让渡被“收割”的帮凶。人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自发的非理性状态——这是现代商业世界里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收割用户最快的方式,不是讲道理、盘逻辑,而是绕过用户的理性,用情绪激发用户的“本能”。互联网时代的“娱乐陷阱”“煽动性谎言”“威逼利诱的诈骗”比任何时代都要成功。一个被本能驾驭的人,总是更容易轻信、盲从、人云亦云,当他们被那些“精致利己主义者”愚弄、鱼肉、收割时,甚至都难以产生一丝警觉。
    二是缺乏科学理性训练, 本能制造“诡辩逻辑”。教育水平的不足是“新无知群体”出现的重要原因。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往往缺乏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和判断能力,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误导。而且,这些人群通常也缺乏对于科学知识和常识的了解,容易被各种谣言和假新闻所影响。互联网缔造了一些独特的“诡辩逻辑”的群体——不问事实,只问动机和立场;不辨是非,只辨亲疏和远近;不关心道理,只关心讲道理的态度和语气。在网上熟练运用这三种逻辑的人,被易中天先生概括为:“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把水搅混的“乌贼”;逮谁咬谁的“疯狗”;随大流,跟风起哄的“蝗虫”......

     三是不讲社会公德意识,丧失良知和正义。当一个人开始强词夺理,以情绪取代论证,用立场攻击逻辑时,他并不是变傻了,而是变坏了:他已经不再关心普遍共通的规则、正义,只关心自己的情绪和利益。这样的人,在今天的互联网上几乎随处可见。因为人数足够多,他们反而自视为“正义之师”,底气十足地四面出击......

图片

       三、根除“新无知群体”根本在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新无知群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大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增强国家科普能力。根本上就是在弘扬科学家精神和科学精神,增强科学理性,全面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将互联网带来的负面效应降至最低,需要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清醒的“终身学习者”。

     第一,加强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提高人们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科学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于科学知识和常识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和判断能力。

      第二,加强媒体监管。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媒体的监管也是防止虚假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加强媒体监管,可以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从而降低“新无知群体”受到虚假信息影响的可能性。

      第三,加强科普宣传。科普宣传是提高人们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科普宣传,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和常识,从而提高他们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和判断能力。

      第四,加强社交媒体的管理。社交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但也是虚假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加强社交媒体的管理,可以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从而降低“新无知群体”受到虚假信息影响的可能性。


     主要参考文献:

     01  新无知时代:上游失责,中游失序,下游失智,先知书店,闻道不分朝夕, 2022-08-18。

     02  士心,开启决策咨询研究的新范式,士心察观 ,2023-04-27。


图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2814-1397163.html

上一篇:[转载]颜宁之问,乃我国科学文化的再拷问
下一篇:[转载]科研资源的科普开源:途径与方法
收藏 IP: 111.192.10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