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行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ejj 天,地,人

博文

按标题搜索
文理之辨——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们如何超越“文理”边界?
热度 3 2022-12-17 07:35
文理之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也许听上去非常自然,然而在美国的很多大学里,什么是“文科”却并不那么容易界定。笔者所在的芝加哥大学,语言学系和文学系同在听上去最“文科”的人文学部下,但是语言学系里既有学者用数理逻辑方法做形式语义学,也有学者专攻计算语言学,还有教授在墨西哥 ...
个人分类: 学问|5176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3
从陈寅恪先生的史学题看昨日今日学院派
热度 4 2020-1-10 09:10
小时候读历史大师何炳棣的《读史阅世六十年》,说是他们那届庚子留洋的史学方法科目的考试,由陈寅恪先生出题。共三题,其中第二题是中文和英文互译,中文翻译英文选的是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中讲 “舍己为群” 的一段文言文,而英翻中的考题,是下面这么一个讲科学的 ...
个人分类: 学问|6133 次阅读|8 个评论 热度 4
读博札记:游走在计算、社会与历史语言学之间
热度 4 2019-12-18 11:11
(本文两个月前发表在澎湃《思想市场》专栏: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606026 )。现也贴于此,谨以自勉。) 转眼进入我在芝加哥大学读博的第五年。与很多同学博士阶段在特定的一个领域精耕细作不同,我至今仍然不完全清楚,如何用最清晰的语言来界定我这几年的研究和学习。用既有的标签简 ...
个人分类: 上学记|9848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4
“名校”与“名人”——芝大侧记
热度 2 2019-8-8 07:57
老实说,我从前对名校和名人是有情节的,现在对这种情节,也并不是完全能免疫。我本科开始在美国留学,而留学的圈子里没有办法避免谈论学校的名气、排名、和所谓的知名校友。我之前的本科学校并没有名气,但是美国学校的排名榜五花八门,后来我愣是能在一些排名榜的最前几名找到我们学校的位置。我现在记得的还有两个第一 ...
个人分类: 上学记|9218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我眼中的盖尔曼,兼谈反思科学
热度 6 2019-5-27 09:32
昨天听闻盖尔曼先生辞世,一些往事涌上心头。我在本科低年级的时候阴差阳错幸运地到他参与创建的圣菲研究所做研究实习。与盖尔曼有过些交流。当时的我是一个之前没什么科研经历的小毛孩,而盖尔曼这样的大人物是我在初中着迷物理科普书的时候就印象深刻的传说中的名字。 ...
个人分类: 学问|13379 次阅读|22 个评论 热度 6
读博有感:名利、学问与做人
热度 7 2018-12-31 08:24
读博几年,当然早就有感想。这几年写东西又转到私下,而且跟学业和专业有关的占了很大部分。什么时候又愿意重新在自己的抽屉和笔记本之外写东西,我并不清楚。前几年写了点博客,有的文章被人喜欢,也纯粹因为这些就交到些朋友,我深感幸运。另一方面,有时候文字稍微有 ...
个人分类: 上学记|8882 次阅读|17 个评论 热度 7
练琴与神经科学
热度 6 2015-9-23 14:04
暑期最大的收获就是终于练出了能沉潜下来打基本功的本领。我以前不管练琴还是读书的一个毛病就是热情太大(当然这很多时候是个优点),光看谱子都可以看得激动,一到琴上更是热血沸腾能量过剩,砸两三个小时不带停。我知道一些细节做不出来,并不是我在音乐上不够明白或体会的不深不仔细,而是我指头上的技术原因。我从来 ...
个人分类: 上学记|8184 次阅读|17 个评论 热度 6
“做个好人难且值得”——“向外”与“向内”的选择
热度 2 2015-6-11 07:00
我一直在科学、人文和音乐中游移不定,花了不少周折。小时候对科学最早的兴趣是物理,后来到美国学人文、读古书,却开始对认知科学和语言学感兴趣,然后进钢琴演奏系读研究生,有意无意地开始思考音乐与人脑的关系,音乐学院毕业遂决定去做科学。一年多以前终于知道了计算神经科学,心想总算找到了可以用数学和物 ...
个人分类: 上学记|5589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2
纳什生命的最后岁月, 与天才、疯子、大众文化
热度 30 2015-5-26 12:03
纳什恐怕是当代最出名的一流科学家之一。今日能与纳什的贡献、名声和传奇相比的恐怕只有霍金。他们两人的经历也有相似之处:智力非凡、对公式近乎狂热的数学天才,年纪轻轻横空出世,做出划时代和颠覆性的贡献;他们的工作对行外人来说既难以理解,但又能用还算过得去的直观语言大概讲明白。至于他们研究的东西,被用日常 ...
个人分类: 读人|27114 次阅读|49 个评论 热度 30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4: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