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感恩圣诞假日期间,学校医学院的学生们都要举行一场名为“Doc Opera”的义演活动,所有的节目均由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演出所得捐赠,全部用于本市一个专门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免费诊所——The Free Clinic. 该诊所创立于1970年,全称为 The Free Medical Clinic of Greater Cleveland,是美国最早的免费诊所之一。
60年代末70年代初,和我们的“文化大革命”几乎同时,美国也发生了一场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变的“文化革命”,它的标志性事件是“黑人民权运动”与“反战和平运动”,同时也诞生了一批反抗主流的激进青年——嬉皮士。嬉皮士用流浪加公社式的生活方式来反抗传统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也有不少人希望利用毒品所产生的幻觉来达到内心的修养,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电影“阿甘正传”里最后死于艾滋病的珍妮,和她身边那群居无定所的年轻人,就是这样一群嬉皮青年。其实,想通过嗑药来获得灵感,然后长啸于林间的文艺青年,毕竟是少数。许多人之所以沦为嬉皮,是因为无法在理想与现实间达成妥协,因而变得愤世嫉俗,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他们靠吸毒来获得片刻的解脱,醒来之后则是加倍的痛苦。“阿甘正传”里珍妮欲坠楼那一段,用洗练的电影语言,极真实地反映了她的痛苦与绝望。
针对此一社会问题,四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医生成立了这个免费诊所,为这些在主流社会的边缘徘徊,并深受毒品困扰的年轻人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诊所甫一开张,便吸引了许多20岁刚出头的青年,他们在诊所的门口排起了大长队,希望得到专业人士的帮助以摆脱困境。诊所很快有了知名度,许多没有工作和医疗保险的人,也来此求医问药,于是诊所又扩大了业务范围。越战结束后,美国中产阶级的传统得到回归,嬉皮青年也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变成了一个历史名词。然而这家诊所却得以保留下来,并逐渐演化成了一个以穷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免费医疗机构。
诊所的医护人员许多都是义工,也有不少医学院的学生和教授,我家领导周末也被拉去服务过。不仅如此,他们还积极参与诊所的募捐活动,一年一度的Doc Opera,就是为这个目的应运而生的,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身处工学院,刚来的时候我对这个活动并没有太多的关注。直到三年前招了两名MD/PhD学生,看到他们每年都积极参与其中,才发现从医学院的学生,到我熟悉的同事,都是热心的参加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从下面这个短片中,便可略见一斑。
因为有自己的学生参与其中,便多了一份关注。这一关注不打紧,还真为这帮学生们的才情所折服。下面这段视频,是根据Billy Joel的“The Longest Time”改编的,原歌是一首爱情歌曲,被学生们用来调侃MD/PhD双料博士的漫长求学生涯了。不过调侃归调侃,流露出的还是对追求的执着和以苦为乐的心态。
下面这段视频,是我组里的一位华裔学生根据鸟叔的“江南style”改编的,去年演出时好评如潮。在这之前,我对鸟叔和“江南style”一无所知,看了学生的作品后,才去youtube上找鸟叔的原著,看了几次居然都没能看完,觉得我学生的再创作,比原著强多了!“江南style”被篡改成了“White Coat Style”,用来调侃医学院的生活,反反复复地感叹着:不容易啊不容易!That's not high yield!的确,医生在美国属于高薪阶层,而且属于比较受人尊敬的一个职业。然而它的背后,是四年医学院繁重的学业,和三到八年不等的住院医高强度的职业训练,这在聪明人眼里根本是不划算的。我想所谓的医者仁心,首先要做到的,大概就是不要过于计较付出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2-5-28 05: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