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感恩节假期的时间,看了看最近因曹大侠的一篇博文引起的“诚信与规则”的热议。曹大侠是个较真、直率的人,在当今社会上不断出现信任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可以理解他拿诚信说事儿的出发点。不过理解不等于完全同意,正好今年发生在我身边的两件事和这个话题有关,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件事发生在我们学校一个中国小留学生身上。小姑娘的父亲,是先生的舅舅带过的研究生,于是就让我们帮着照顾照顾。小姑娘就在我们工学院的无线电系就读,平时有问题了就会发伊妹儿给我,约个时间跑我办公室聊上一会儿。
大四那年小姑娘来跟我商量:想去工业界,但又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工作,该怎么办?我知道经济危机以后美国的就业市场一直不好,外籍学生因为身份的问题就更难了,就建议她两手准备,找工作是plan A,申请读研是plan B,她觉得有道理就这么做了。
果然找工作的事一直到开毕业典礼那周都没下落,读研的offer却早早就来了,于是她决定去南方的一所私立名校读硕士,那边房子也找好了,就等着和老爸开过毕业典礼后一起南下了。谁知就在这节骨眼儿上一家公司提出要面试,那天先生和我请父女俩吃饭,饭桌上聊的最多的就是这件事。我和先生都深知外籍学生找第一份工作之难,就跟她说有这样的机会千万不要放弃,迈出第一步是最难的,一旦有了第一份工作,就可以开始积累经验和人脉了,以后要想再回学校深造还是有机会的。于是小姑娘退了机票留下来参加面试,几周后得到聘用,就把那边的学校给辞了。
第二件事发生在我们系新聘的一位年轻教授身上,他去年招了一名学生,秋季入学,到了春季忽然提出要退学,后来一了解,是入学前申请的一家公司决定给offer了。研究生第一年一般都在修课,很少能出活儿的,但学费和助学金还都得由导师来支付,这位同学这么一退,我同事那二万多研究经费就打水漂了,这对于助理教授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于是从系主任到几位教授,都找这位学生谈话,极力挽留,但最终这位学生还是决定去工作了。
两件事情,第一件事里的小姑娘没有花对方学校一分钱,没有人会追究这样的“违约”。第二件事属于灰色地带,因为那位学生并没有在入学以后继续找工作,但她的导师又确实受到损失了。大家并没有指责这位学生unethical,只是觉得这种事情发生了very unfortunate,但还是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当然,美国没有档案一说,学校在这件事上没能力干预,不尊重也得尊重。同事无奈之中也还是保持了幽默感,说:I feel like a 16-year old got dumped. 于是我们半安慰半开玩笑地说:We all LOVE you!
我觉得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读研还是去工作,意味着他这辈子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是会在图书馆实验室里,为未来更高远的飞翔打下基础,还是会到职场上步步为营地去开始积累,这应该是一个十分不易的决定。在就业市场理想的情况下,喜欢学术的人可以选择继续读研,想创业的人可以直接去工业界。但现实不但远没有那么理想,而且可以说是残酷,许多人,尤其是女孩子,读完研还是找不到工作,对他们来说,“违约”也许是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实验室里损失几万元的经费,少了一个做课题的人,对学校与导师来说,固然是个不小的损失。但相对于一个年轻人的一生来说,还是要算轻的。其实青春这个年龄本身就充满变数,我们决定招研究生,都是要承受一定的风险的,比如资格考试通不过,或是出了其他的问题等等。只要风险能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不至于扰乱了整个体系就成。既然违约的是少数,可见是个微扰项。
学校毕竟是个教育机构,和普通的职场不同,还是要以人为本。诚信教育固然是人本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但现在的年轻人生存竞争压力太大了,也应该多理解他们。我觉得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不光是诚信出了问题,而且似乎所有的人都怨气十足,觉得不公平。若是我们现在能对年轻人多一份宽容理解,他们也许会心存感激,等他们占据要位的时候,对底下的人也会宽容,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2-5-28 0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