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爸爸去哪儿?

已有 2707 次阅读 2015-12-10 09:53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妈妈, 语境, 爸爸去哪儿

吕乃基

“爸爸去哪儿”热播已经有时间了,连后续的“爸爸……”也已经播出多部。常常想,为什么不是以“妈妈去哪儿”为名拍电视剧?答案其实很简单:“爸爸去哪儿”有戏,而“妈妈去哪儿”没戏。理由一,在一般情况下,孩子大多与妈妈在一起,彼此间已经熟稔,擦不出火花,而与较少接触的爸爸之间会有较多的碰撞。理由二,虽然女性非理性,但在带孩子这一点上,妈妈大多数情况会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而看似理性的爸爸(男性理性女性感性?!),在带孩子等家庭事务上,反倒可能出格。这两点,再加上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哪儿”,戏份就出来了。

然而,比所有这一切更重要的是,当不靠谱的爸爸带着较少相处的孩子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妈妈不在场!否则,妈妈必然会打压上述所有的气氛。正因为妈妈不在场,喜剧因素得到了自由充分的释放。反过来说,在“爸爸去哪儿”中,看似妈妈不在场,实际上却时时处处看到了妈妈的身影。妈妈,是“爸爸去哪儿”中不在场的在场者。

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只有双方,看似你我之间,看似彼此相互,实际上不在场的在场者无时无刻不在。例如体育比赛,无论是斯诺克还是NBA,自然界都是不参赛的参赛者(体育是科学的近亲);两家企业的谈判中,其他竞争者同样在场;俄国与土耳其的对垒,要放在世界文明史和全球的背景中来看。在场的还有规则、惯例……。

所有这些貌似不在场的在场者,一言以蔽之,就是——语境。在复杂性科学看来,自然界中的万物及其演化无不嵌入于特定的语境之中。由现代到后现代,在相当程度上就是把抽象的概念、理论与形形色色的语境相结合。语境的复杂多样,要求主体以全身心去感受,以直觉去把握;要求主体之间宽容、理解,以及通过隐喻等途径相互沟通。

无论爸爸去哪儿,妈妈都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942313.html

上一篇:神奇的拉赫玛尼诺夫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主要在本体论和认识论
收藏 IP: 101.229.129.*| 热度|

3 陈楷翰 伍光良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