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不同的人生(五)——我的科研生涯(之一) 精选

已有 7966 次阅读 2015-5-7 08:42 |个人分类:人生感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知识, 人生, 科学网, 科研生涯

吕乃基

曾经写过 不同的人生 系列。近日,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嘱我给他们的研究生讲一次(5月7日15:30,东南大学东南院102),题目我自己定。左思右想,就讲讲“我的科研生涯”吧,也算是“不同的人生”系列中的一篇。

从30多年前也就是1984年发表第一篇论文至今,在各种报刊共发表论文118篇,出版专著《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科学与文化的足迹》、《科技知识论》、《吕乃基精华十讲》等7部(含第一作者),译著《科学技术对文化的挑战》(第一译者),主编《院士思维》第一、二卷。成果获中国图书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谈不上出众,仅聊以自慰耳。

从发表的论著来看,我的科研生涯大概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80年代主要沿着研究生论文的轨迹,侧重化学和化学史中的哲学问题,并扩展到科学和科学史中的哲学问题。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激情燃烧的岁月,关注科学发展的文化背景,开设“科学史及其文化背景”,积累资料,以及关注改革开放。

80年代所下的功夫在90年代结出果实,发表了涉及科学技术与文化关系的一系列成果,在学术界有所影响。90年代转向市场经济后,在微观上关注企业文化,宏观上关注中国社会转型。涉及社会转型,那就不仅仅是科学所能解决的问题,必须涉及技术,于是技术,进而产业与科学同样成为我的研究对象。1995年发表的论文“人工自然的进化及其代价”从本体论的视角梳理了技术的发展规律(技术发展的规律——人工自然的角度)。

进入21世纪,结合西方林林总总后现代思潮发表了“论后现代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论科学发展规律”。技术逐步成为研究的重点,“科技黑箱——技术知识的存在方式”一文成为之后研究的新的出发点。在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关注知识经济,知识成为研究的新领域,进而发现,把知识作为本体研究,可以打通我涉及的各个领域,如“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其中的部分内容和观点被用作2012年全国语文高考题。“三个世界的关系——从本体论的视角看”(参见世界3与世界1的对应关系——学科分类的依据(一)),涉及自然、人类社会,以及知识三大领域。

近年的研究,其一关注中国和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如金融危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其二,继续扩展和深化学术研究,发表了“科学技术双刃剑辨析”、“技术理性在中国—一种对技术理性的后现代解读”(参见当代中国的产业生态——技术理性的视角(一))、“道与世界3”、“一体两翼——一种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两种文化边界的推移1”等带有总结性的论文,与此同时,学术范围也继续扩展,如“自然:西方文化的源泉”(参见诚信之殇,序)和“大数据与认识论”。除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如《哲学研究》和《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发文外,还涉及医学、音乐和经济等,论文还发表在《化学通报》、《中华中医药学刊》、《艺术百家》等刊物,各个领域之间的交叉,不断拓展新的疆域,孕育出新的课题。其三,马克思的“两条道路”思想成为我重要的学术资源,可以串起各种科学方法(参见马克思两条道路的科学方法论意义),反思科学哲学,厘清“普适”与“特色”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另一项变化是,2009年在科学网开博,至今发表博文819篇,点击213万,好友816人。写博文虽称不上“科研”,却对我的科研有重大影响。其一是科普,把适宜的学术论文搬到科学网上,以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其二,博文内容虽不是应有尽有,却也五花八门,远远超出学术论文的范畴。这两项既扩大社会影响,也尽到了社会责任,自以为在总体上传递了正能量。反过来,看管好一亩三分菜地,回报网友的点击与信赖,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其三,网友的互动和评论,从完全意想不到的视角触动我,给我以启发,这种启迪甚至直达学术王国的深处。其四,更接地气,把自己扎根于社会,把枝叶伸展到社会之中,结识了新的朋友。

梁启超在一封家书中写道:

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

博主不才,大胆补充两句:

原有的生命在新生命中延续,并具有了新的意义。

每个人的知识(生命)与他人的知识或拮抗或互补或传承,融汇成人类的知识。

 

人通过知识获得解放(波普尔)

 

又:从5月8日起,每两周一次,博主将在宁海中学给中学生开设“科学与文化的足迹”,想不到在在退休之后有机会给中学生上课……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888129.html

上一篇:埃舍尔猫
下一篇:不同的人生(五)——我的科研生涯(之二)
收藏 IP: 114.222.162.*| 热度|

32 周健 王荣林 郭战胜 李伟钢 鲍海飞 武夷山 李宁 李泳 柳林涛 黄永义 张南希 王安良 吕洪波 赵美娣 刘立 高峡 白龙亮 陈楷翰 刘波 李卓亭 孙东科 姚伟 王善勇 徐晓 马雷 zhoulong shenlu clp286 qzw xuexiyanjiu zjzhaokeqin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