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由“和而不同”说开去(三)

已有 2665 次阅读 2014-9-10 09:43 |个人分类:人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传统文化, 和而不同, 黑格尔, 求同存异, 国家治理体系

吕乃基

由“和而不同”说开去(一)由“和而不同”说开去(二)

 

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没有那个文明能够在杂多的基础上直接发展出在相当程度上行之有效,维系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解决方案。

其实原因很简单,中华民族实际上从未有过西方语境下的那个“杂多”。杂多的一个前提是,个体完全,至少充分独立。中华民族从原初时分就认同集体本位,并由此推向对国家的认同,家国一体。

从根本上说,所谓“杂多”和其后的“一”,主要是在认识层面的差异和认同,是在理性层面;中华民族之“和”主要是在实践和情感层面。个人可能会在对事物的认知上也就是理性层面千差万别,各持己见,但会在情感上彼此相通,人类的情感不外乎喜怒哀乐,爱与恨、傲慢与偏见,再加上羡慕嫉妒恨也是寥寥无几。正因为此,“魔兽世界”才会有如此数量庞大的“杂多”。那些跨文化的疯狂玩家,他们要的不是理,而是情,是胜利的狂喜,自然也有失败的沮丧。在情的强大感召之下,哪怕游戏致死。理就说不清了,中国人早就知晓,道可道非常道,情则相通即可,合情方可合理。只要将心比心,只要推心置腹,乃至肝胆相照,再加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便大功告成,况且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按西方的说法,中国没有本体论。错了,中国有“本体”,中国的本体是“情”,也就是“情本体”。中国不仅有“本体”,而且,情,既是情境之情,亦即人生存的“语境”,又是情境之中的主体之情,因而是情境与人情的统一。“情”在中国人心目中地位之高,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何时时处处在眼前浮现耳畔响起感动中国的事例,希冀以“情”来凝聚国人,而同时在当今世界事务中,中国人的感情又缘何如此脆弱而易于受到伤害。问题在于,如果没有“理”作为基础,情何以堪?虽可将心比心,却还有人心隔肚皮;虽希望推心置腹,却常见同床异梦。当然,这种情况并非限于中国,地球人皆如此,“他人即地狱”。就是科技水平远高于地球的“三体人”,在“隔肚皮”这一点面对地球人也自叹弗如。

眼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以抽象的“一”在理性层面上一统天下,其典型是911后的“要就是美国人和美国人的朋友,要就是本拉登一伙”,进而试图以武力扫除和抹平世界上的杂多。就破坏一个旧世界而言,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然而却难以建设一个新世界。在美国扫帚扫过之处之后,新的杂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变得越发“杂”而“多”。美国没有看到,各国各民族处于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一客观事实,公约数不等于互不相同各具特性的个体。内部无差别的“一”,只是类似于理想气体、质点和可逆等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之中,作为参照系有其价值,若是在现实中依法炮制必然适得其反,美元和高科技武器平不了天下。情则是最小公倍数,大有用武之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让中国之情充实理性和现代性内核,让西方之理回到情境之中,浸润人性之情。

和而不同,是中国梦中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合理图景的组成部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826446.html

上一篇:中国特色的“隐私”——《互联网时代》观后1
下一篇:漫说“诺特定理”
收藏 IP: 49.77.157.*| 热度|

9 刘洋 赵美娣 马雷 吕喆 王荣林 曹聪 鲍海飞 白图格吉扎布 qiny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