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二 传统文化影响) 精选

已有 10107 次阅读 2014-5-16 16:53 |个人分类:简介及学术方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创新, 传统文化, 河水, 涨落, 河床

吕乃基

说实话,“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一)”未曾想到戴上小红花,亦未曾想到点击已逾7千,先前博文也有点击过万者,那是经年累月,现在“方数日”;更未想到评论近百,这在博主的小菜园里是绝对冠军,直令博主应接不暇。感谢编辑部厚爱,更感谢网友互动,博主试图继续,也希望各位继续参与。博主的思路是,由古及今,由大到小,由传统文化到眼下的体制。以下先讨论传统文化。毫无疑问,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传统文化功不可没。就创新而言,更是孕育出四大发明这样造福于全人类的伟大创新。此处仅分析对于创新不利的一面。

 

首先,传统文化主张随遇而安,得过且过,这样的处世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至今,譬如说,“混”。随机涨落乏力,也就缩小了创新的空间。正如韦伯所言:“儒教理性主义意味着合理地适应世界,”道家的自然唯小处下守雌不为大和其光,同其尘柔弱胜(任)刚强等,也都是适应和顺应之妙方。香港诗人黄灿然写道,桑塔格(20世纪世界著名思想家)在舒适的环境下使自己严厉起来,中国知识分子在严厉的环境下使自己舒适起来。传统社会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因此而延续数千年,不仅稳定,而且“超稳定”,乃至死水微澜。几乎所有与涨落有关的描述都或多或少带有贬义的色彩,如喜新厌旧、朝三暮四、三心二意、朝秦暮楚、见异思迁,等等。儒家的孔子:述而不作;道家的老子:不为天下先(36楼刘刚老师的评论)。难得的繁荣时期正是随机涨落大行其道之时。

不仅如此,主张“人之初性本善”的传统文化倾向于收敛,收敛于“一个共同的目标”(参见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原文刊《艺术百家》2012,5))。其意图在于提升社会整体涨落的效率,但在实际上不利于随机涨落的发散特征。从根本上说,创新的内容、时间和主体不可预测,这种不可预测的根源之一就是涨落的随机和发散。在“经济人”的驱使下,涨落会选择与收敛的方向保持一致,与榜样、典型,以及形形色色的“感动中国”保持一致,以减少涨落的成本,增加被社会选择的机会;或者干脆避免涨落,以减少因方向不一所带来的风险。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又没有为“性本恶”的一面设置不可逾越的底线,而是寄希望于伦理道德,寄希望于说教和“耻感”。在高调的伦理道德,高雅的琴棋书画和高不可攀的礼仪之邦的山脚下,涌动着流氓的暗流(超稳定结构中的国家与流氓2012-10-10)。一旦有可乘之机就可掀起波澜,形成漩涡,冲刷河床。改朝换代之际就是流氓的盛宴。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和陌生人社会,流氓和流氓意识再度沉渣浮起。民不畏“耻”奈何以“耻”惧之?既不知耻,就必须诉诸法律。遗憾的是,现有的法律多停留于模糊的“原则”,还有不知花落谁家的“解释权”,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传统的伦理道德力不从心,当代中国的法治亦不完善,不可逾越的底线上留有大大的“后门”,社会中相当部分的涨落由此泄漏,蜕变为流氓,成为江河两岸危险的“管涌”。这就是眼下随处可见的违规和假冒伪劣,是与人类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的逆向“创新”。中国人的多少聪明才智都顺着这样的后门跑冒滴漏,他们的人性随之堕入深渊,而河水的两岸更是面临崩塌的危险。

据称,在世界的大部分国家中,中国人把金钱列为人生价值的终极目标。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人生的其他作为,包括创新在内,只是实现金钱这一终极目标的途径或手段。人类发展与己无关,终极关怀过于遥远。如果有捷径以及更少风险的途径可以获取金钱,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和冒风险去创新呢?

 

河水各有算盘,河床未必开阔,河道多有弯曲,河中或有礁石,两岸还有缝隙甚至管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795013.html

上一篇:历史随笔
下一篇:系列博文的等比级数
收藏 IP: 117.62.224.*| 热度|

53 徐传胜 秦逸人 曹聪 李健 罗德海 喻海良 王涛 林中祥 刘立 戴德昌 徐晓 陈楷翰 刘晓锋 冯大诚 黄永义 李明阳 李伟钢 杨顺楷 袁海涛 王运 张能立 赵美娣 李方和 刘钢 张骥 周可真 肖振亚 王志平 李宁 王树松 胡瑞祥 陈永金 魏金本 梁进 刘淼 庄世宇 柳林涛 胡孙铃 罗帆 杨正瓴 吴国林 anran123 JIANHUN aliala XuexingLu biofans ahmen wolfganger clp286 truth21ct zhngshai zzjtcm liyoux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