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从“玩”在大学说开去 精选

已有 6624 次阅读 2013-4-13 08:58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大学

吕乃基

曾经听闻一种有趣的说法:一个城市里哪里最好玩?是商店、超市、游乐场所、影院,公园,书店,还是市民广场?

告诉你,都不是!一个城市最好玩的地方,是-大-学!

大学足够大,有足够的空间让人闲逛,占地少则数百亩,多则数千亩,仅仅绕上一圈都要半天一天,甚至校内都有“公交车”!

大学足够多样,大的来说,在普通高校里有文理工科,文科的浪漫、理科的理性与联想、工科的严谨,应有尽有。再细分,如工科里有建筑、动力、通讯、交通、材料等等,每一处都足够让人细细品味,流连忘返。农林医等高校一方面也有普通的文科和理科,另一方面又把其“专”发挥到极致。正如google-earth由宇宙深处朝着地球而来,本来看似一片空白之处渐渐变得丰富多彩,无不蕴含玄机。课堂里,教师正在解惑授业;实验室,师生探索未知;操场上,龙腾虎跃;剧场里,莎士比亚的剧目正在排练。

让人惊讶的是,如此的丰富多样,却能够容存于一所大学之内,形形色色之人,林林总总之事,不仅相安无事,而且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理工文科的关系已有共识。理科揭示力学和化学的原理,工科可以让子弹飞,而文科则告知子弹何时向何处飞。仅就工科而言,涉及到所谓支撑社会的三大支柱:材料、能源和信息,材料是所有技术的载体,能源是所有技术的动力,而信息则是材料和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分布。由此可见,材料、能源和信息,就是不让它们融合也难。多样性之所以得以融合,一头是因为客观世界本来是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一部分,必然会涉及到其它部分,这是知识的来源;另一头则是因为社会和人的需求也是一个整体,诸如衣食住行,诸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这是知识的应用;最后,研究者同处于一所大学之中。当然,还有其他研究机构,还有网络。

交融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知识流是一种处于流动中的交融。先去看看大学中的高端实验室,例如国家实验室,近距离考察知识如何“生产”出来。随后,新知识或将兵分三路,由院士、教授等出发,一路经副教授到讲师、助教,由研究生到本科生,由实验室到课堂;另一路到工程师、技术员,由实验室经科技园到企业,知识渐次物化,成为产品;第三路,经由专业刊物、讲座、会议,以及形形色色的媒体流向社会。三条知识流之间又彼此相关。还会有形形色色的支流。

当下中国的大学,仅就空间而言,大是大了,只是有点大而无当,大到聚不起人气,有待进一步多元,尤其有待在多样化后的进一步融合与凝聚。文科,因大多“单兵作战”,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更为严重。要是来到大学的文科,沿着其中的分支一路向前,不时会来到一个个象牙塔甚至宝塔尖,很可能找不到岔路而只能退着回来。至于知识流,大概也很难觉察,实际上大学也未必感受到在自己的体内流淌着的知识流,虽然它们确实存在。要是能够从自发到自觉,打通其中的任督二脉,则可引导知识流畅通无阻。

大学足够久远。欧洲的一些大学,如牛津剑桥、巴黎大学、那不勒斯大学等等,动辄有千年之久。中国的大学,那些名校,也当在百年以上。至于古代的书院,撇开其内容不谈,其相对自由松散的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也可成为现代大学的借鉴。若是先浏览校史——现在众多大学都拥有这样或那样的校史馆,然后再漫步于校园,那一楼一舍便活了起来,一草一木之上有了人声,未名湖有了历史的积淀,六朝松目睹了几多沧桑,北大楼的绿色外衣越发厚重。人们不禁要问,朝代更迭,时过境迁,大学,又有多少历史得以传承,多少往事已经尘封而有待“钩沉”,还有一些看似流淌至今,实际上或许已是面目全非。在当下遍及中国的拆迁热中,大学难以幸免。可惜了,那些旧时的楼宇;可惜了,那些上了岁数的古树藤蔓。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与它们身上的历史一起灰飞烟灭。至于那些壮观现代的新校区,就只好从零开始了。那句名言:“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在于大师”,看来也有所偏颇。大学之大,也在于大楼,在于大楼之间的布局。因为大楼承载着历史,而布局,则关系到院系部门之间沟通联系的语境氛围。从眼下中国为数不少的在“一张白纸”上绘制的“最新最美的图画”上,折射出各色校长心中的霸气与理念。

大学足够新奇。千年老校,历久而弥新。耕耘于前沿的师生在开拓疆域,莘莘学子每天都在接受新的知识,每次实验的结果都不尽相同。大学之新,源于在大学的人数中占压倒多数的青年学生。他们的年轻和朝气,批判和探索,勇气和前行,给大学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大学之新,尚须有人引领,以使前行较为顺畅,较为有序。大学之新,还在于人类本性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人和社会从物质到精神永无止境的需求。不过相对而言,目前中国大学的状况大概是,学子们或者闯劲不足,早早就以为看透了世界,以及把安适稳定和大权在握的公务员作为首选;或者把宝贵的闯劲倾泻到超男超女之类,而在促进大学之新这一点上的“分量”不足。从满天飞的课题和动辄千万的课题费来看,来自政府和市场的拉动是充分(甚至过分)了,但大学自主和相对自由的探索不足,难觅美丽心灵。

大学又足够开放。在时间上看,有川流不息进出校门的学生,那句著名的口号或标语就是佐证:今日我以某校为荣,明日某校以我为荣。从知识的视角来看,大学内的知识流有流出,当然还有流入。此外还有人才流和资金流,等等。

在空间上,作为城市中的大学,城市与大学不可分割,例如北京和北京大学,南京和南京大学,上海和复旦大学,广州和中山大学,等等。至于专业性和地方性更强的大学就更是如此,例如青岛海洋大学、大庆石油学院。大学和城市互利共荣的道理——譬如城市中最好玩的去处竟然是大学——就不用去说了。当代中国还能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吉林大学。在合并了太多大学之后,吉林大学已经大到成为一个巨无霸。不要问我吉林大学在长春何处,而是说,长春在吉林大学!这就给游客出了难题:是去吉林大学的哪一个校区呢?看来,大学的围墙正在松动,大学和城市的边界变得模糊。其实,在中世纪后期大学兴起之时,大学本没有围墙。电视大学已经摆脱地域的限制。随着IT的迅猛发展,随着哈佛大学等把自己的课程放上网络,大学已经越过国界。在科学网上,没有边界,不归那一座城市的科学网大学也一直在议论之中,或许,这种议论本身就是一种大学,“我的大学”。只是不知,这样的大学,是否还值得市民游玩?或许,“玩”的含义本身就在变化。

记得这样一句话。外界不可能有桃源,桃源只能建在心里,建在梦里,然而梦里却只能是海市蜃楼。但也别小看梦和海市的意义,因为,人生是一个复数,是由实部和虚部共同组成。歌德曾经说起,那些达官贵人羡慕我,以为我知识丰富。知识人人都可以拥有,我之所以是我,是因为我的内心世界。再换一个角度,也就是波拉尼关于知识的分类:知识可以分为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或隐性知识、默会知识)。肯德基在各处的门店,其装饰风格、所供应的食品,以及相应的服务基本上一致,以一整套知识到处克隆,这样的知识就是编码知识。老中医搭脉,根据脉象诊断,这样的知识就是意会知识。内心,就是“虚部”,大致相对于意会知识;个人的文凭证书则相应于编码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一所大学、一家公司、一座城市等等,也可以这样看。大学之大,既有其“实部”和“编码”的部分,也有其“虚部”和“意会”的部分。总体而言,前者大致为“外在的实体”,后者即为“内在的精神”。实体与精神并非如“大楼”和“大师”那样可以割裂开来看,而是不可分割的结合在一起。大学的精神需要有特定的实体作为载体:校园及其中的大楼、宿舍、实验室、操场,研究生院、教务处、财务处,还有后勤,以及他们之间的运行。而载体及其运行需要有精神的指引。可以在校园的一个角落,部门运行的一个环节,觉察到大学的精神。缺少了精神,即使还在运行,大概也只是行尸走肉。

“玩”,即使事先做足功课,短期内也难以领略大学精神十之一二,一定要有相当长的时间,完全沉浸,乃至参与其中,同时保持自己的全部敏感,也就是年轻的身与心。这样全身心的投入,自己实际上也就成为大学精神的一部分,成为大学精神的载体和创造者。能够满足这些条件,只能是20来岁的本科生。或许正因为此,大学,在严格意义上,只是把本校的本科毕业生看作是校友。

本科的课堂不仅在教室,而且在实验室、图书馆,在图书馆外的草地,在导师的家中,在大学所在的城市的广场和影院,与同学的每一次出游,用你的全身心,去感受、传承和创造大学的精神;以及把大学的精神带到新的去处和城市。

本文系应一家期刊之约而写,据说已刊出,于是放到网上,供众人评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679741.html

上一篇:文字很骨感,现实很丰满——北京归来(之三)
下一篇:讨论文化的五个出发点
收藏 IP: 222.95.198.*| 热度|

39 李学宽 李伟钢 彭真明 陈小润 赵美娣 吕喆 陆俊茜 孙学军 郑小康 曹建军 李宇斌 张启峰 庄世宇 陈安 孔梅 孙根年 胡瑞祥 李全文 武夷山 朱云云 闫国进 罗帆 陈楷翰 王浩 杨洋 李志军 梅庆 孟津 胡业生 吉宗祥 wgq3867 anran123 qinzhaosu zhoulangxiucai fishman936 zzjtcm bridgeneer yunmu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7: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