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物理”——究万物之理

已有 5897 次阅读 2011-2-22 10:03 |个人分类:科技|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自然, 物理, 人工自然, 自然界, 人类社会

吕乃基

奉学校和文学院旨意,本学期向全校低年级生(主要是新生和文科生)开设“物理”,于下周四开课。“物理”在内容上与面向硕士生的“自然辩证法”有相关之处。为了彰显“物理”之名,为了更适应时代,为了讲出新意,也为了有所区分,除了小部分类似外,大部分是笔者近年来结合科技和社会发展新的思考。

由于课程新,自己的思考尚未成为完整自洽的系统,因而疏漏在所难免。既然有科学网这一平台,有各位大牛高手,笔者愿意献丑,将目前的构思公诸于众,请各位横挑鼻子竖挑眼,以使课程趋于完善,以使学生能得到更好的收益。

对于所有评论者,博主预先表达衷心谢意!

 

课程简介(此番话在于吸引学生选课)

自然界既是人类社会的由来:自然界的演化造就了人类;也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运行和发展都建立于自然界的基础之上。人类已经在多个维度上与自然界沟通,在情感上有文学艺术,在神秘和敬畏之境有宗教神话,在形而上之巅有哲学,屈原的《天问》则兼及上述种种。当然,还有各门科学技术。

能否在理性上把握作为整体的自然界?这既是对象本身之使然——自然界就是一个整体;也是人类理性的要求,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人类越来越需要认识作为整体的自然界,而不是某个局部;认识迄今完整的自然史,而不是某个瞬间。

各门科学已经对自然界做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它们的综合能提供什么样的“物理”?

人类历史之于自然史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就是在此瞬间,人类已经创造出大量自然界所没有的人工自然,构建了“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已经越来越直接建立于人工自然的基础之上,并且正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干预自然界未来的路径。在究“万物之理”之时当然要包括人工自然,这是古代哲人所没有料想的课题。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一点或许更为紧迫。

各门技术创造出形形色色的人工自然,它们的综合又会提供什么样的“物理”?这样的“物理”,又会怎样影响自然界的“物理”?

“物理”乃万“理”之本,是“理”中之“理”。人类社会在多大程度上奠基于此,又在多大程度上超越“物理”,走向哲理、法理、伦理……

 

课程目录

导论

第一讲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上):结构、功能、系统、环境

第二讲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下):层次及层次间的关系

第三讲 自然界的演化方式。西方的Nature,如何对应中国的自然与自然界?

第四讲 不尽的“物理”

第五讲 人工自然的存在方式:科技黑箱、技术生态

第六讲 人工自然的演化方式

第七讲 人和人工自然:谁踏着谁的肩膀?

第八讲 由“物理”到哲理、法理、伦理……

第九讲 “两种文化”和“理”的边界的推进

第十讲 不对称的科技双刃剑

 

推荐书目

陈方正:继承与叛逆,三联书店,2009

吕乃基:科学与文化的足迹,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7

 

附言:笔者今日去京,周五晚上由刘立和刘峰两位安排与博友、网友小聚。冀望届时能听闻各位高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415338.html

上一篇:让“用工荒”来得更猛烈些!
下一篇:网络与现实,文与人——2.25聚会小记
收藏 IP: 58.212.12.*| 热度|

16 王号 吉宗祥 刘全慧 丛远新 鲍海飞 陈辉 刘钢 黄锦芳 王季陶 王力 伍光良 陈国文 肖重发 杨艳明 yinglu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7: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