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像脱了一层皮

已有 4968 次阅读 2009-8-9 20:07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论文, 陈圭如, 终身受益

“像脱了一层皮”。这是一位博士在回答我对其作业评语时的一句话。

到底什么样的情况算“脱了一层皮”?

作为文革期间的化学系毕业生,文革后考第一届自然辩证法研究生,师从自然辩证法界名宿陈圭如先生。想起导师,一时思维窒塞……如此慈祥的老人……。当时毫无哲学功底,历练至今,修成疑似正果:网友问,你是“研究哲学”的吗?对文章的评论是,“高深,看不懂”。

然而当年,把论文初稿呈交导师,导师阅后的回答也是3个字:看不懂。只有化学,没有哲学!

回家,将立体声的两个喇叭一左一右放置在我的两侧,然后是贝多芬的“皇帝”。置身于强大的音流之中,暂时忘却论文。母亲还有姐姐嫌声音太吵,父亲平素在家中通常说一不二,此刻无语。当时,既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脑。几乎查遍了上海高校和上图有关化学史的资料,然后把史料抄在一张大的白纸上再贴在墙上。听一段音乐,到墙跟前看看,能否发现蛛丝马迹,又缺失什么,然后再去图书馆,有了新的资料,再抄到纸上,或修改线索,或填补空白之处。这张纸涂改过多,难以辨认,再抄到一张新的白纸上,然后再改。到换到第5、第6张纸时,渐渐的,导师感到我的修改稿其中有可取之处,予以点拨。直到有一天,导师说,我看出门道来了。

论文终于通过,我恢复常态后,父亲说,在我为做论文“发狂”的那些天,家里人包括他自己,谁都不敢作声。是全家在陪我“脱皮”。

虽然如此,未必就能算是“脱了一层皮”。

我的论文题目是:化学史中的V型曲线。在论文中形成的观点,成为我日后学术的一个重要支柱,并由此扩展开去。从本体出发,持历史的视角,更成为我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现在的所有研究成果都奠基于此。这是我的“始基”和“本原”。

终身受益,未必非要“脱一层皮”,例如偶然的机遇,金庸的小说常有这样的情节。但是如果真的“脱了一层皮”,那么就一定终身受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248396.html

上一篇:21世纪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下一篇:知识之树上的美国——“美国特色”的啤酒峰会(知识之树四)
收藏 IP: .*| 热度|

8 武夷山 梁进 胡业生 吴飞鹏 苗元华 王立 yinglu mqh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7: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