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一栋楼体现的办学理念——元智7馆小记 精选

已有 8344 次阅读 2009-4-17 18:39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办学理念, 元智7馆

    近日应元智大学之邀,第三次赴台。扣除路途、去台北101,以及访亲(见“台湾的吕乃……”),在元智大学仅短短两天。在密集的会议期间,在通识教育部王主任和终身教育部冯副主任陪同下,两度参观了校园和建筑。我并不熟悉建筑界的学术语言,也未必懂得建筑之美。但是,其中所蕴含的建筑进而办学理念却给我以强烈的震撼。元智7馆更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这是一座耗资7.5亿元(台币);占地约4600平方公尺,为地下一层及地上十层的电子通讯及研究大楼,获得台湾建筑奖的首奖。.运用光影变化、使挑高的天井形成内部公共空间并充满了流动与张力,彻底实现了设计师杨家凯所追求的『荡漾于流动与凝固之间的诗意』。从外部欣赏,右翼的流线型玻璃太空舱取得了最大的视觉焦点,同时(这一点是笔者的体会)又与左上角的空缺构成光影和空间上的均衡(见“右翼太空舱”)。而在另一侧将建筑物从上到下地切割开来的翼墙更是教人无法转过头去(见“翼墙”)。这片翼墙到了下层后线条开始弯曲,甚至到了底部还延伸成户外的坡道阶梯,让建筑整体不但兼具了朴实和科技感,而且还洋溢了丰富活泼的气息。

建筑内部的宏伟天井区,在空中架设了一道巨大的空桥,搭配裸露而上的蜿蜒阶梯,一方面诱使师生在5楼以下多走楼梯,以减少使用电梯的频率;另一方面则意图在建筑内部创造微都市型的校园情境,有了立体地景型塑后,再由玻璃天幕引进自然光,让内部都能看到万变的光影流窜。

广场和挑高的中庭,在以往既定的认知里,都是与『教室内才是正规学习空间』的传统思维相左的。杨家凯这样的建筑语言是要颠覆一个观念,那就是校园建筑不一定非得是一间间教室或办公室的组合。他希望「浪费」建筑空间以获得更灵活、更无教室界线的机动空间,就连走廊都不认为只是过道;而应该是未来学生交流、学习的场所之一,所以还特意增宽了走廊等的公共空间。

以上文字引自http://spiderjosh.spaces.live.com/blog/cns!B8EB7DD4388473BE!15183.trak

以下照片除指明外,均由冯副主任摄影

      
                                                                  右翼太空舱


                                           
                                                                    空中会议室


          

                                                                      空中走廊

                            

                         镂空的楼 内外延伸

                                                                     
                               切割并延伸的翼墙


                                                                伸向天井中央的悬置楼梯


               
                                        最大的食堂                                                斜置的桥


                                            
                                                                  宿舍楼群的生活区

如果说上面所引用的主要是建筑学的语言,当然笔者颇有同感;那么下面就是笔者自己的体悟。

置身于元智七馆,所有的楼梯和走道都是活生生的,赋予了生命。“伸向天井中央的悬置楼梯”,在由玻璃顶棚泻下的光照之下,那明亮的一侧彷佛先是来自各地,继而奋力向上,跃身于世界的中心,然后悄然回归,聚集力量,期待下一次的搏击。“镂空的楼”和 “内外延伸”使这栋楼充满情趣,处处可以向外通往世界,向内回归心灵。

天井中的“空中走廊”或“斜置的桥”可谓神来之笔:沟通两侧,而又分割空间。人既可以在桥上匆匆而过如光阴流逝,又可伫立于上,或俯视来往过客。在“斜置的桥”的右下方,不是赫然一行行的脚印!或仰观顶棚外之流云和阳光,大千世界。桥梁无疑起到两岸之间的均衡,而它的位置却又如此不对称:上下、左右,以及明暗……。

置身于元智七馆,在这样的空间中体悟,你的心灵情趣,怎么会不被冲击激荡而调动起来?那么,在千篇一律严格规整的建筑之中,你的才思和创造性又将如何?

再想想吧,下课之时,同学们从各个教室、实验室、每个拐角、各层楼梯,以及空中走廊涌出,在各个方向,在不同空间交汇,这不正是一个设计师所希望的微型都市吗?于是,整个世界便浓缩于方寸之间

元智七馆如此,元智大学的其他建筑及其布局也体现了同样的理念。“宿舍楼群间的生活区”顾名思义,在宿舍楼群间,略有下沉,显得较为放松和亲切。而所谓“最大的食堂”,同时只能容纳200人就餐。分散和多元由此可见一斑。

这次所参加的学术活动,中午的工作餐就在楼内的平台上,大致就是“镂空的楼”和“内外延伸”这样的处所,而不是在会议室内,更不是一本正经的餐厅。学生就在附近,在走廊,在楼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零距离……

置身于元智大学,这样的建筑,这样的理念,师生怎么不亲近,人际如何不融洽……。那么在一个占地数千亩(这似乎是衡量什么的指标之一)的大学,院系间的距离,师生之间的距离如此之遥远,又如何感受,怎么亲近?

大学之大,不在于……,在于……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226673.html

上一篇:中国特色的冷漠:冷漠是走向陌生人社会的必然吗?
下一篇:金融危机之“危”与“机””——全球产业链与功能耦合的视角
收藏 IP: .*| 热度|

6 武夷山 曹聪 jiangxh kincaid mqh zhishuiyan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