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再论大历史观视野下的人工智能

已有 2107 次阅读 2022-1-23 10:10 |个人分类:科技|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吕乃基

要:世界1必然突破自己的“界”,由螺旋式演化和发散-收敛生成新的自然界。世界3的演化路径,其一跟随由世界1生成世界2的脚步,行将突破;其二,以某种方式延续发散-收敛-发散的周期,新的收敛已出现在地平线。世界2,人类之好奇推动科学,控制欲推动技术,科技推动历史,对善的追求遏制本能,共同把人类带到今天的境遇。与此同时,世界2也逐步显示出自身的有限性。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道路上,存在强、弱和量子范式等相互竞争的技术范式,弱人工智能较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技术范式。目前有一段人与奇点人共存的窗口期,窗口期的关键可能是人机回圈和脑机接口(文中未提及,或许还有元宇宙(其作用尚难以辨析))。沿弱人工智能范式,可能走向“人心机脑”。正如人类既以已经存在的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基础,又超越自然界;奇点人既不会“消灭”人类,因为这会毁去奇点人生存的基础;也不会与人共舞,因为人类和奇点人已不在一个维度。虽然如此,人类依然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面临新的螺旋和收敛,人类可能因认知行为系统差异,以及利益和观念的冲突而发生分化。

只要人类一息犹存,就不会停下好奇与控制的脚步;只要人类不停下探索与支配的步伐,最终的征服对象就是人类自己。“征服”,也意味着升华。

《系统科学学报》在2016年第4期发表了拙文“大历史观视野下的人工智能”[1](以下简称文献1),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好评。“再论”融入了四年来相关领域部分新的发展和笔者新的思考,(1)将“大历史观”区分为波普尔提出的“三个世界”;(2)由技术范式和三个世界的关系,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3)在奇点人与人的关系中,有必要关注人与人的关系。

1“界”的突破

波普尔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世界1:客观世界,指自然界;世界2:人的主观世界;世界3:由客观知识组成的世界。由三个世界各自的演化来看,人工智能势将突破所有的“界”。

1.1世界1:“界”的突破

1)螺旋式推进(详见文献1)。自然界并非“直线”推进,而是在一次次的螺旋式演化中不断突破自身的“界”(见图一(左))。

   

1 (左)世界1:螺旋式演化  (右)现在就是最高

自然界经过一系列的螺旋式演化后生成人类,人类是自然界演化迄今的最高产物(图一(左)竖起来看就是图一(右))。螺旋式演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参加循环的物质的量越来越少(后文还有述及)。

2)发散与收敛(图二(左)。详见文献1)。

自然界的演化呈现出周期性的发散与收敛。收敛,大致对应于螺旋式演化新的螺旋之起点;发散,大致对应于前一螺旋之终点;由发散到收敛的转折,则对应于两次相继螺旋的连接处。与螺旋式演化的节奏同步,发散与收敛的周期也越来越短。

   

2(左)世界1:发散-收敛;(右)世界3:技术(科技黑箱)的“人化”与发散-收敛

收敛,并非将发散收拢起来合而为一,而是某个新的生长点在林林总总的发散中脱颖而出。发散,并非黑格尔所言之“杂多”,而是在历史上拥有共同的起点,逻辑上具备相同的基础,彼此间因具有在相应水平上的同一“标准”而兼容。

自然与自然界,中文对于Nature的描述,蕴含了演化与存在的关系。

自然,“然”是过程,“自”然,则是自己发生的过程。自然界,指的是此时此刻所展现出来的自然。自然,实际上是一连串前后相继的自然界。自然不断突破此刻的“界”,演化出新的自然界。由137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至今,自然必将继续推进,而自然界必将不断突破自己的“界”。

现在就是最高(黑格尔)。自然界的“现在”就是“最高”的人,自然界的演化必将突破人的界限。世界1螺旋式演化和发散-收敛的规律,将以某种新的形式体现在世界2和世界3

1.2世界3的足迹

波普尔的世界3指“客观知识”。客观知识包括世界2对世界1、2、3的认识。世界2对世界1的认识得到客观知识,对此较少异议;对世界2和世界3的认识是否为客观知识存在分歧。本文中主要关注较少争议的部分,也会涉及到世界2对世界2、3的认识结果。

世界2对世界1的认识所得到的客观知识,世界3,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确切地说,是自然科学。自近代科学革命以来,科学大体上循着量子阶梯沿三个方向发展。(1)沿量子阶梯上行。由无机物经有机分子如核苷酸、氨基酸,经生物大分子进入生物界,目前正在进入大脑和意识的层次。这一方向实际上就是追随自然界演化的轨迹,正在达到其最高点。(2)沿量子阶梯下行,由原子核经质子、中子到夸克和更深层次。这一方向实际上是回溯自然界演化的轨迹,直至大爆炸前的奇点。“量子意识”这一概念,或将建立这两个方向之间的联系。追随与回溯,两极相通。(3)沿量子阶梯扩展,将一般和抽象的客观知识置入个别和具体的语境之中,涉及特定主体及在特定范围内讨论客观知识,其成果主要体现在复杂性科学。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越来越涉及语境,相关的研究影响到人工智能的技术范式。固然,目前的领域还有无限的研究空间,但在量子阶梯上,世界3不会止步于人脑和意识的天花板。

知识经由技术实现物化,其主要形式是“科技黑箱”(见文献1),科技黑箱的总和构成了“人工自然”,也就是“人类学意义的自然界”(马克思)。两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分别是热机和电机,热机和电机均需要以机械运动为基础。其实,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有纺纱机和织布机的发展,钟表已经很精致了。合起来就是包括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的基本物理运动。之后,尿素、染料、化工业是化学运动,生物技术涉及生命运动,人工智能则进入意识运动领域。人工自然在整体上走了一条“人化”之路。所谓“人化”,即在世界3的基础上,输入人与社会的因素,包括制度、市场竞争和价值观等,实现知识的物化,以满足沿马斯洛需求层次提升的需求。

知识演化的另一个途径类似于世界1的发散-收敛-发散。在前传统和传统社会,知识并不客观,其形式是隐性知识,与主体和语境不可分割。世界1、2与世界3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原始部落各有自己的图腾,发展出各具特色适应语境的人工自然。知识及其物化皆不可通约,相当于黑格尔所言之“杂多”,类似于“知识之树”[2]的根须。

现代的一大标志是出现了与世界1、2相分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知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其核心是科学知识,客观知识的物化即为科技黑箱。两次工业革命期间与之后科技黑箱的特点是大批量、标准化、可替代,相当于黑格尔的“内部无差别的一”。这就是知识之树的树干,是为收敛。

20世纪中叶后,复杂性科学兴起,关注语境及主体介入;科技黑箱趋于小批量、高情感、个性化,同时又彼此兼容,这是在收敛基础上的发散。物联网让包括自然与人工自然在内的万物互联,互联网让人人互联,人物互联。这就是黑格尔的“内部有差别的一”,知识之树的枝叶和树冠。在知识之树上,由下到上,两个相邻枝干的长度越来越短。知识的物化,越来越快地推出新的科技黑箱。

世界3的演化路径,(1)跟随人的脚步,行将突破;(2)以某种方式延续发散-收敛-发散的周期,新的收敛已出现在地平线。

1.3世界2的有为与有限

自人猿相揖别之日起,人类,世界2就开始了认识与改造世界1的进程,并在这一进程中开始建构世界3。世界2不断扩展、提升和修正世界3,使之跟随人的足迹,满足人的需求。这是世界2的有为。弗洛伊德在1930年写道,文明在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本能的满足之上,又是在多大程度上以遏制强大的本能(以压迫、镇压或别的方法?)为前提[3]。在大历史观视野下,人类社会似乎在总体上是本能略大于对本能的遏制。好奇推动科学,控制欲推动技术,科技推动历史。要是宗教大获成功,或许人类将止步不前;要是没有宗教,人类将自我毁灭。本能与对本能的控制,把人类带到今天的境遇。

瑞士人工智能实验室科学事务主管Schmidhuber认为[4],最终,AI 将改变一切,用一种人类绝不可能的方法殖民并改变整个太阳系、银河系和剩下的宇宙。人类文明只是一个更加恢弘的计划的一部分,整个宇宙迈向越来越不可估量的复杂的过程中重要(但不是最后)的一步,堪比 30 多亿年前生命的出现。这不止是另一场工业革命,这是超越整个人类甚至所有生物的变革。能够见证到这一过程的开端并且对此作出贡献,他感到非常荣幸。


凯文·凯利谨慎地表示,互联网产生的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不好的。但只要互联网的积极的一面仅仅比负面效应多出1%,这1%会年复一年地滚动,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复合产生收益。本能(好奇、控制……)或许正是比对本能的控制大了1%。正是这1%的不对称,“建构”了迄今的文明史。

然而与此同时,世界2也逐步显示出自身的有限性。

在认识世界1时,(1)沿量子阶梯下行,难度越来越大,只有少数精英有能力涉足,实验要求越来越高,涉及能级、控制和安全等,以及需要巨大的投入。(2)沿量子阶梯扩展,遇到复杂性科学的一系列否定性概念,如非线性、不确定、对称性破缺、非有序、涨落、突变、涌现、分岔、超循环,还有下行路上的叠加、塌缩和纠缠,以及主体的介入等等,传统的理性难以把握。(3)更大的问题是沿量子阶梯上行。不仅是生命科学、脑科学和认知科学本身的高度复杂性,而且在于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在自然界的演化中,人作为演化异化的产物,与自然界形成对象性关系,从而以主体的身份去认识作为对象的客体。既然如此,世界2如何“异化”,以认识人类自己?想起德尔菲神庙中所刻之言。与此有关的还有知识的积累性壁垒和代际教育(详见文献1)。

相比较而言更难以处理的是如何应对物化的知识。

(1)黑格尔的“现在就是最高”在此处同样得到体现。科技黑箱的演化已经由人的四肢、五官和内部器官,上升到大脑。在机器时代,卓别林降为机器,俯就机器,人机存在张力,张力即为动力。而今,人机界面友好,是否意味着天花板,同时也意味着世界3的发展失去来自世界2的张力?与此同时,世界3似乎正在由深度学习等获得自身演化的动力。

(2)往日,科技黑箱是人的“体外进化”,人操控这些体外的“器官”;如今,科技黑箱正在越来越多的把人的因素集成于其中。越来越多的科技黑箱,加上物联网和互联网,人内置于其中。科技黑箱及其集合,在人机关系中正在获得越来越大的权重。天人、人际、人己,人的“三大关系”正在,并已经演变为四大关系,增加了人机关系。“机”,就是科技黑箱,世界3。世界1,物竞天择,自然界充当“天”的角色;世界2,人类逐步获得选择权,行使“天”的功能,替天行道;而今,“机”,世界3脱颖而出,世界2正在向世界3让渡选择权。此情此景,来自世界2的伦理呼吁难以应对。

面对上述难题,世界2愈益感到力不从心。从根本上说,世界2的力不从心,源于世界2,也就是人类本身的有限性,例如米勒的“7±2法则”。这种有限不是“不为也”,而是“不能也”,源于人的生理局限[5-6]

鲍捷在分析人类由哺乳动物认知行为系统,经分别与语言和文字对应的认知行为系统,到科技认知行为系统的演化后,提出“脱碳入硅”[7]

由世界1经世界2到世界3,先由世界1孕育世界2,世界2取得对世界1的支配权;世界2在认识与改造世界1之时孕育了世界3。世界3看来正在苏醒并取得对世界2和世界1的支配权。人猿相揖别,现在轮到奇点人与人“相揖别”。

 

3 奇点人与人(请留意与图二(右)的区别)

同样,奇点人也不会是演化的终点,必将被新

大历史观1.docx

的存在所取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1322251.html

上一篇:读费曼“科学的价值”
下一篇:以排除法解析中国男足之谜
收藏 IP: 222.94.87.*| 热度|

2 周忠浩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