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ly200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fly2008 说不能说,说不可说,说不屑说,说些科研人心事!

博文

因材施教与教育改革的探讨!

已有 4322 次阅读 2012-5-27 23:55 |个人分类:新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才培养, 综合素质, 教育方法, 教育系统

      因材施教,大致是将学生分成几种类型,根据其特点进行针对性培养,简单的说就是“扬长补短”,根据“木桶理论”让长板更长,短板增长,不断均衡发展,提高综合储水能力!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对学生的情况非常了解,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很难做到全面掌握学生的第一手档案资料并进行系统研究,故无从谈起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另一个基本前提是,学生想成才,也愿意努力,但不知道途径,教师的作用那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将之引入正轨,专注于培养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教育这样的学生,容易产生效果,从而产生成就感,但也存在弊端,培养乖学生谁都会,但他们在现有的教育系统下完成学业,就一定是好学生么?!也不一定,例如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评价标准出了问题,即使各项指标高标准完成,那么也不能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是,教的方法、途径、手段的多样性和有效性。这对教书育人的条件提出更高要求,对教师和教育设施和条件提出挑战,我们需要的资源更加多,而不只是三尺讲台!还需要社会智力支持。无论是思想文化教育、专业教育、兴趣爱好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等方面,都需要开拓思路,不拘形式,优化教育工具!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其成长得更快、更好!

     因材施教必须改变观念,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中经常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看似十分美好,但不一定现实!全才往往是少数,偏材可能是大多数,一味的去贪大求全未必可取。如今大学以90后为主,他们往往个性较强,凭兴趣做事也凭兴趣学习,偏科的现象十分突出,而对于一些不关痛痒的课程,未必需要占用他们大部分精力来学习,并作为评价学习好坏的标准!对于发展不平衡但在某方面优势突出的学生,但如果以此为标准来进行评价,对其打击很大,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也有一类90后学生,对自己完全没要求,没有目标,也不知道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该做什么事情!这类学生通常还自我膨胀度很高!常规的中国式的教育方法大概行不通了!要将他们引入正道困难重重,因为你看不出他能成为什么人才?!这让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头疼不已!而客观的说,出现这种现象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他们让你更加清楚的看到现有教育系统存在的问题,而且只有必须痛下狠心,进行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践教学比例,通过更加直观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思考,让他们麻木的心灵受到冲击!比如,让他们有机会听几堂具有煽动性的成功学讲座,参与一定时间的军事化训练,加入某项探险活动,去最贫穷的地方生活一段时间,去参加一项调查研究,去生产一线实习等方面。而这些项目很少会及时的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没有几所大学试图这样做过!个人认为,对于这一类学生,以他们那种低迷的状态呆在学校,还不如先将他们放到社会中去磨炼,在入学初期,想方设法让他们找到方向比什么都重要!

      这样看来,仔细想想,大学对于招生也需要改革,如果都只能通过高考招生,今后那些高考失败,经过一定时间工作锻炼又想回到大学来读书的就没有机会深造了!研究生招生相比高考招生就较科学,本科毕业生可以工作几年后再考研!对于整个教育系统来说,放弃对这些人的培养是一种遗憾,他们其实比那些没有经过社会磨练的人有更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欲望。突然联想起毛主席时代知青们的生活,他们被下放到农村生产一线,虽然没有很好的学习条件,后来却涌现了大量优秀人才。现在的大学,闭门造车的多,学的课程中,垃圾课程太多,学的肤浅,学得空泛,学得东西也落后!既不利于理论体系建立,也不利于掌握实用技术!所以科技人才培养水平难免低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的话大家都知道,可总是不去实践!为什么呢?不得不说责任在于管理者和教育者!管理者管得太死,思想僵化,教育者随波逐流,无所作为!所谓教育的创新不是在现有教育系统中的局部改良,而是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人才评价标准的全方位的变革和创新!看一所学校办学水平怎么样,看看他们这几个方面的情况就知道大概了,可惜的是,我们国家的大学这些体系和标准都千篇一律!要找到有特色的还真难了!要创新,还是可以鼓励标新立异的吧!既然都知道不行,为什么不鼓励推进切实的改革呢?!既然国家都鼓励改革,为什么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呢?不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僵化的教育系统,毁的是一代又一代人啊!教然后之困,有道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作为一名教师,身处其中,深感任重道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9938-575644.html

上一篇:教书育人的困惑之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
下一篇:中国科技工作者需要发扬航天精神
收藏 IP: 60.55.8.*|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